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掠过华夏城的城门,三匹快马踏碎晨露,停在城楼下。为首的使者翻身下马,手中举着一面绣着苍鹰的旗帜——这是黑岩部落的信物。他风尘仆仆地对守城士兵说:“我族首领有请华夏城主,共商边境互市之事。”
议事堂内,天宇看着黑岩部落的国书,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近半年来,周边势力的使者络绎不绝,有的带着礼物示好,有的揣着试探来谈判,还有的甚至暗藏挑衅。“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天宇对身旁的李文书说,“但无论他们带着什么心思,咱都得拿出华夏城的气度与规矩。”
一、初次交锋:以理服人
黑岩部落的首领是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名叫黑石,见面就提出要以“对等”的姿态划分互市区域,甚至暗示华夏城需每年向他们缴纳“通道费”。
“首领说笑了,”天宇放下茶杯,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互市是互利之事,你部落有皮毛、矿石,我城有棉布、铁器,交换能让双方都过好日子,何来‘通道费’一说?”
黑石拍着桌子站起来,身后的护卫也跟着拔刀:“这地界本就是我们的猎场,你们占了便宜,交点钱天经地义!”
天宇却没动怒,反而让人抬来一箱铁器:“这些是我城新造的镰刀、铁犁,锋利耐用,比石制工具强十倍。若真心互市,这批货先送给你们试用,秋收后用皮毛来换即可。”他指着窗外正在操练的士兵,“若想动武,我城的枪炮也不是摆设。但打起来,谁也落不到好处,首领觉得划算吗?”
黑石看着那些闪着寒光的铁器,又瞥了眼窗外整齐的方阵,紧握的拳头慢慢松开。他部落的农田正因缺少农具而歉收,这些铁器正是急需之物。“好,”黑石哼了一声,“我信你一次,若铁器好用,互市的事好商量。”
一个月后,黑岩部落的使者再次到来,这次带来了满满十车皮毛,还带来了黑石的歉意:“镰刀确实好用,秋收比往年多了两成。首领说,以前是他鲁莽,愿按华夏城的规矩定互市条约。”
天宇让人拟定条约,明确规定“互市区域归双方共管,税费均分,禁止强买强卖”,还特意加了一条“若有纠纷,由双方使者共同调解,不得私自动武”。黑石看后,在条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这是他第一次在非部落的文书上签字。
二、化解危机:以信立身
与黑岩部落达成协议的消息传开后,流沙国的使者带着难题来了。他们的商队在华夏城与青狼部落的商人发生冲突,双方抢货时伤了人,青狼部落放言要报复,流沙国怕引发战争,特意来求助。
“按规矩办。”天宇让人调查清楚,原来是青狼部落的商人缺斤少两,被流沙国商队发现后恼羞成怒,先动了手。他当即让青狼部落赔偿流沙国的损失,还罚他们停业整顿半个月。
青狼部落的首领不乐意:“都是来做生意的,何必这么较真?”
“规矩就是规矩,”天宇沉声道,“谁坏了规矩,就得受罚,不管他是哪个部落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商人都放心来交易。”
流沙国的使者感动不已,回去后告诉国王:“华夏城不仅实力强,更讲信用,跟着他们做生意,踏实。”很快,流沙国与华夏城签订了“互助条约”:若遇外敌,互相支援;商队往来,免收关税。
更意外的是,连曾与华夏城有过摩擦的白象国也派来了使者。他们的都城遭遇洪水,粮食短缺,想向华夏城借粮。有人劝天宇:“白象国以前总在边境找茬,别帮他们。”
天宇却让人打开粮仓:“借粮可以,但要立字据,明年秋收后归还,利息是十车象牙。另外,我城可派工匠去帮你们修水渠,预防下次洪水。”
白象国使者没想到华夏城如此大度,当即答应。半年后,他们不仅按时还了粮,还多送了五车香料,国王亲笔写了感谢信:“华夏城雪中送炭,此恩不忘。”
三、建立同盟:以实力为盾
周边势力渐渐摸清了华夏城的脾气:讲道理,守信用,但绝不软弱。一些弱小的部落开始主动依附,希望得到庇护。
月牙泉部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常被草原上的马匪骚扰,首领带着族人来投奔,愿意每年缴纳贡品,只求华夏城派兵保护。
天宇没有直接答应,而是与他们约定:“我城派兵帮你们击退马匪,但你们要出人出粮,参与联防。我们可以教你们耕种、打铁,让你们自己变强,而不是一直靠别人保护。”
他派王贵带着一队士兵,联合月牙泉部落的壮丁,设伏击退了马匪,还帮他们在部落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沈括则教他们种植耐旱的谷子,半年后,月牙泉部落的粮食自给自足,再也不用过游牧的日子。
首领捧着新收的谷穗,对天宇说:“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现在靠自己的手,这比任何庇护都牢靠。以后,华夏城指哪,我们就打哪!”
这样的同盟越来越多。天宇将周边愿意合作的势力组织起来,成立了“联防同盟”:定期交换情报,共享商路,遇战事共同出兵。同盟大会上,每个势力都有发言权,但华夏城因实力最强、信誉最好,自然成了盟主。
有次殖民当局想拉拢几个部落孤立华夏城,许以重金和武器。但那些部落的首领说:“华夏城从不骗我们,说给铁器就给铁器,说分利益就分利益。你们的话,我们信不过。”殖民当局的计划落了空。
四、外交形象:言出必行,实力为基
华夏城的外交形象,渐渐在更广阔的区域传开。马六甲的商会会长说:“华夏城的商人最守时,说什么时候交货,绝不会拖延一天。”暹罗的王子说:“他们的使者讲道理,不卑不亢,不像有些国家的人,要么傲慢要么谄媚。”
甚至连欧洲的传教士也在信中写道:“那个东方的华夏城,是个神奇的地方。他们既有强大的军队,又有公平的律法,商人愿意去,部落愿意附,这在混乱的南洋地区,简直是个奇迹。”
天宇深知,外交的底气终究来自实力。每次使者外出,他都会让他们带上三样东西:精良的铁器展示工艺,详细的律法条文展示秩序,还有最新的军报展示武力。“光说好话没用,”他对使者们说,“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说得漂亮,做得更漂亮,而且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承诺。”
一次,有个部落撕毁盟约,偷偷与殖民当局交易,还劫掠了华夏城的商队。天宇没多废话,派牛皋带着骑兵,三天就攻破了他们的堡垒,追回了货物,却没有屠城,只是把首领废黜,扶持了愿意守约的新首领。
“我们不喜欢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天宇让使者把这话传遍周边,“谁守规矩,我们就是朋友;谁坏规矩,我们就是敌人。”
五、稳定之基:无声的威慑
深秋的同盟大会上,十几个势力的首领齐聚华夏城。天宇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整齐的队伍——有华夏军的方阵,有黑岩部落的骑兵,有月牙泉部落的弓箭手,还有流沙国的商队护卫。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却举着同样的“联防同盟”旗帜。
“今年,我们的互市税收比去年翻了一倍,”天宇对众人说,“水渠修通了,新粮试种成功了,连马匪都不敢来了。这就是合作的好处。”
黑石第一个站起来:“我信华夏城,明年我部落愿多交三成皮毛,换更多的铁犁。”月牙泉部落的首领接着说:“我们愿意派五十个壮丁,跟着华夏军学练兵。”
夕阳下,首领们在盟约上签字,手印按在泛黄的纸上,像一颗颗沉甸甸的承诺。天宇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势力的人,因为共同的利益和对华夏城的信任,走到一起,忽然明白:最好的外交,不是征服,而是共赢;不是威胁,而是让对方相信,与你合作,比与你为敌更划算。
使者们又要出发了,这次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带着华夏城的棉布、瓷器和盟约。城门处,送行的百姓递上干粮,工匠们塞给他们新造的罗盘,士兵们则拍着他们的肩膀:“放心去,背后有我们呢!”
马蹄声渐远,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华夏城的外交之路,就像这远行的使者,一步一个脚印,用信誉铺路,用实力护航,在复杂的势力夹缝中,为自己挣得了一片安稳天地。而这片天地,正随着每一次成功的周旋,变得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