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主要细写治理草原,相当于对上一章部分细解,连成三千字快速过渡一下。)
刘骏大营,旌旗招展,凯旋的气氛中夹杂着战后特有的肃杀与忙碌。
各路捷报如同雪片般飞来。汉军兵锋所向,草原各部望风披靡。
军事上的雷霆打击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接下来,便是更为复杂和关键的治理阶段。
刘骏与诸葛亮并肩站在刚刚绘制完成的“内蒙”草原分布地图前,上面标注着主要河流、山脉以及已知的各部落大致方位。
对于新占之地改为内蒙之事,诸葛亮觉得主公一个内字用得极好,只是蒙?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义。
刘骏也没解释,只说早上起来见到天地一片朦胧,故去月为蒙。
北方草原自古以来与中原纠缠不清。历代帝皇或许也试图将其纳入版图,可惜反反复复,游牧民族桀骜不驯,一旦汉人露出疲态,便会反戈一击,直至近代骑兵退出历史舞台,这块地才正式纳入华夏。
至于清朝?刘骏个人觉得,满清完全是拿汉人的血肉,将他们养肥养废了。
嗯,还有宗教。
可刘骏一不想拿自己人的钱粮去养他们,二不想搞宗教。
说到底,刘骏对能否彻底占据草原,持怀疑态度。历代这么多皇帝,包括李二都完不成的事,他能成?
刘骏信心不足,他用手指划过地图上那广袤的区域,沉声问道:“孔明,打天下易,治天下难。这茫茫草原,该如何才能真正纳入掌控,而非一时臣服?”
诸葛亮笑道:“主公,草原之患,在于其民逐水草而居,难以管束,其俗崇力尚武,易聚易散。故而,需刚柔并济,既以力慑之,亦以利导之,更需以制化之。”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他的“草原新政”构想,刘骏听后,深以为然,并补充了关键的物质基础——利用水泥这一“神器”。
很快,一系列具体措施以镇国侯府的名义颁布,并由使者携带着峭王、轲比能等顽抗首领部众的首级,以及缴获的联军旗帜,前往草原各部,宣示汉军武功,震慑不臣。
旨在长治久安的“草原新政”如下:
其一,解放马奴,承认并保护归附部落权益。明文规定,废除部落贵族对底层牧民、奴隶的人身依附关系,所有归附部落的合法草场和财产均受保护。
宣布所有诚心归附的草原之民,经登记造册后,皆可申请“归化汉籍”,享有与汉地平民同等的法律地位(需遵守汉法),其首领的“合法”权益同样得到承认。
此条旨在争取底层牧民人心,瓦解旧有部落贵族的基础。
其二,设立五市监,规范互市,普惠于民。
在选定的交通要道、水源附近,由官方设立“五市监”(即官方管理的边境市场),派遣官吏管理。
严格规范交易行为,确保公平,严禁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对所有归附部落,交易时享受与汉人同等的价格待遇,并提供盐、铁、茶叶、布匹、粮食等必需品,收购他们的羊毛、皮货、牲畜。
同时,引入“榷场”制度,对战略物资如良种战马、大型牲畜的输出进行一定管制。
其三,推行‘羁縻’与‘掺沙’并行的治理策略。
对主动归附且有一定影响力的部落首领,册封为汉官官爵(如都尉、校尉、邑长等),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世袭,但其承袭需得到官方认可。
同时,要求他们必须遣送一名以上子嗣至淮安官学学习“汉家礼仪、律法、政务”。
另一方面,刘骏力排众议,决定也从冀、幽等地选拔一批愿意扎根边疆的良家子、甚至是有功兵卒子弟,同样授予都尉、校尉等虚衔或实职,派往草原,与归附首领们共同管理地方,并接受官方派遣的长史(由诸葛亮选拔的干练文官或军中儒将担任)的监督和指导。
此谓“掺沙”,旨在逐步渗透和汉化牧民。
其四,整合军事力量,以胡制胡。
征调各部青壮勇士,但并非按其原有部落编制,而是彻底打散,与来自冀北、幽州的汉人骑兵、以及部分投降改编的胡骑混合,共同编入新成立的“北骑营”。
此营由颜良暂代统帅,诸葛谨监管,中下层军官多以汉人或有功的义从胡人担任,专司讨伐草原上仍不服王化的残余势力,兼清剿马匪,维护商路安全等司职。
此外,立战功者,不仅厚赏,更可优先获得“汉籍”,其家人亦可得到草场、牲畜赏赐。
这是欲以利益和荣誉驱动,打造一支忠于刘骏集团的草原机动武力。
其五,确立法律权威,禁止私斗。
明确宣布,草原之地亦行汉法(初期会结合草原习惯法进行一定变通)。
严禁各部之间为解决恩怨而进行私斗、血亲复仇。所有部落间的纠纷、刑事案件,必须上报由“五市监”官员或官方派遣的“长史”进行仲裁和审判,依律处理。违者,视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没收草场、乃至武力镇压。
其六(刘骏补充),筑城修路,建立据点,固化统治。
刘骏提出,要选取水草丰美、战略位置关键之处,利用水泥(已命令随军工匠和后续调拨的民夫携带材料北上)快速修筑小型棱堡、驿站和仓储设施。
同时,规划并开始修建连接这些据点、以及通往幽州、冀北主要城市的水泥或夯土主干道。
这些据点和道路,既是军事支点,也是行政中心、贸易节点,更是汉文化辐射的堡垒。
刘骏计划首先在白狼山旧战场附近、以及几条重要河流的渡口,建立第一批共三座“草原镇”。
政策下达,立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部分草原牧民欢声如雷,少部分贵族叫苦连天,但在刘骏大军威慑下,皆不敢妄动。
不得不说,草原上强者为尊,在某些时候,草原上的贵人们确实比汉人的士家大族识事务。
诸葛亮的攻心之策与刘骏的基建规划相结合,一经实施,效果显着。
那些原本就与汉地交好,或被甄俨说服暗中归附的中小部落,首先积极响应。
他们早就受够了大部落的欺压,新政不仅保障了他们的生存,更给了他们上升的通道。
各部首领或代表带着贡品,络绎不绝地前来犒军,歃血为盟,表示臣服。
其他被汉军兵威吓破胆的部落,见有活路,而且条件并非无法接受(尤其是解放马奴和公平互市,对底层吸引力巨大),也陆续派人前来接洽,表示愿意归附。
对于他们,汉军使者严格按政策执行,登记人口牲畜,划定草场范围,发放临时凭证。
至于峭王、轲比能等大部落的残余势力,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内部人心离散,底层牧民和奴隶听闻“解放”和“汉籍”的消息,蠢蠢欲动者甚多。
外部则被新归附的部落和正在组建的“北骑营”不断挤压生存空间。
他们要么选择抛弃部分族人,远遁苦寒的漠北;要么在内斗和外部压力下迅速瓦解,被周边急于向汉人表忠心的部落吞并或驱逐。
大量的战利品——数以十万计的牛羊马匹、堆积如山的优质皮货、以及数万俘虏,被有条不紊地编队,源源不断地送回幽州、冀州。
幽州副刺史诸葛瑾、“冀州牧”田丰早已接到命令,组织了庞大的接收队伍。
牛羊马匹充实官营牧场和赏赐有功将士;
皮货和羊毛则优先供应给甄家、张家等在此战中出钱出力的河北大族旗下的工坊;
俘虏中的青壮,一部分挑选后补入各处工程队,一部分则被安排去修筑通往草原的道路和边境城防。
河北那些世家商贾,看着到手的大片优质草场(承包权)和稳定、量大且价格公道的羊毛供应渠道,一个个喜笑颜开,之前投入的巨资眼看就要获得超额回报,对刘骏的忠诚度瞬间飙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开始主动招募人手,准备在草原建立自己的牧场和收购点。
随着草原局势的初步稳定,刘骏正式宣布“北部大开发计划”启动。
以张辽为主将,诸葛瑾总揽后勤,诸葛亮负责总体规划与协调,调集军队、工匠、民夫,以及闻风而动的商人队伍,开始向草原各处进发。
勘探队寻找适合筑城的地点和水源;工程队伍带着水泥、工具开始平整土地,修建一批批的“草原镇”和连接道路;商务司的官员忙着选址设立“五市监”;文教司甚至派出了先遣小队,准备在新建的据点设立蒙学,教授汉话汉字……
广袤的草原,不再是难以管束的化外之地,而是即将被道路、城池、市场和汉法逐渐编织、覆盖的新兴疆域。
一个以军事胜利为前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文化融合为长远目标的治理蓝图,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刘骏的野心极大,他要彻彻底底的占据草原,使其成为自古以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