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原的喧嚣与暗流,如同远方沉闷的雷声,虽未直接降临皇宫,却让整个朝堂的气氛都随之紧绷。萧承烨与林晚夕的精力大部分被运河工程与蛊医事务牵绊,尤其是近来暗潮汹涌,帝后二人更是投入了大量心神应对。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期,一个原本更多居于深宫,习读诗书、修习蛊术的少女,开始被推至帝国日常政务的前台——朝阳公主萧朝阳。
萧朝阳,帝后唯一的嫡出血脉,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难得的是她继承了其母林晚夕在蛊术上的卓绝天赋,以及其父萧承烨的聪慧睿智与沉稳气度。年岁渐长,她已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小女孩,眉宇间渐渐展露出属于皇族继承人的风华与敏锐。
这日清晨,萧承烨需与心腹大臣紧急商议龙首原增兵及内部排查事宜,而林晚夕则需在凤仪宫偏殿,借助苗银蛊匣远程感应、安抚龙首原那些因莫名“戾气”而略有躁动的蛊虫种群,一时皆无法分身处理如雪片般飞来的日常奏章。
“朝阳,”萧承烨临去前,唤来女儿,指着御书房案几上那两摞高高的奏章,语气带着信任与期许,“这些是各省递来的寻常政务,涉及漕运、春耕、吏部考核迁调等事,你且先替父皇母后览阅,按轻重缓急分类,若有拿不定主意的,或觉有蹊跷之处,用朱笔在一旁标注,待晚些时候朕与你母后一同定夺。”
林晚夕亦从蛊匣上微微分神,看向女儿,柔声道:“不必紧张,依你平日所学,秉公处理即可。若有涉及特殊物产或地方异动的奏报,多留意其与蛊物、地脉有无潜在关联。”
萧朝阳一身杏黄宫装,身姿挺拔,面容沉静,闻言并无半分怯懦,清澈的眼眸中反而闪过一丝跃跃欲试的光彩。她郑重行礼:“儿臣遵旨,定当尽心竭力,为父皇母后分忧。”
帝后离去后,偌大的御书房内只剩下萧朝阳与几名随侍的宫女太监。她走到那张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紫檀木大案后,并未立刻坐下,而是先静静地审视了片刻那堆积如山的奏章。阳光透过雕花长窗,洒在她年轻却已显坚毅的侧脸上。
她并未像寻常初学者那般急于翻阅,而是先吩咐道:“将这些奏章,按六部职责大致分列。户部、工部关于钱粮、工程的在左,吏部、兵部关于人事、军务的在中,礼部、刑部及其他杂项在右。再将各地急递与寻常汇报略微区分。”
宫女太监们依言而动,效率极高。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原本杂乱无章的案几便显得条理清晰起来。萧朝阳这才落座,取过最左边一摞中位于上方的一份奏章,正是户部关于东南漕粮北运的例行汇报。
她翻阅的速度不快,但极为专注,指尖划过一行行文字,偶尔停顿,凝神思索。这份奏章看似平常,只是汇报漕船已按计划起运,预计抵达日期等等。但萧朝阳的目光却在提到“沿途闸坝多有修缮,漕船通行顺畅,较往年快了三日”这一句时,微微停顿。
她抬起眼,看向身旁侍立的一位中年女官,此女官姓苏,在御书房伺候笔墨多年,熟知政务流程与朝堂典故。“苏司记,去岁年末,工部可有上报大规模修缮东南漕运闸坝的工程?”
苏司记略一回想,恭敬答道:“回公主,并无。只有几处小规模的维护记录,且预算并未超出往年。”
萧朝阳点了点头,指尖在那行字上轻轻一点,并未立刻批注,而是将这份奏章单独放在了案几的一角。她又连续翻阅了几份来自不同漕运节点的汇报,发现其中两份也隐约提及了闸坝修缮后效率提升,但具体修缮何处、所用钱粮几何,均语焉不详。
这细微的不协调,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在了她的心头。东南漕运关乎京师命脉,任何改动都需谨慎报备,如此含糊其辞,要么是地方官员虚报政绩,要么……就是有人借修缮之名,行其他之事,甚至暗中调整了漕运的节奏。她取过朱笔,在这几份奏章的留白处,工整地写下:“漕闸修缮,缘由、款项存疑,请核查。”
处理完几份户部钱粮相关的奏章后,她拿起了吏部关于一批中低级官员考核迁调的议案。名单冗长,涉及人员众多,背景各异。萧朝阳并未因枯燥而懈怠,她一边翻阅着吏部提供的官员履历考功记录,一边在脑中快速对应着这些官员的籍贯、师承、以及以往任职地的风评。
当看到一个名叫“孙秉德”的名字,拟从工部员外郎调任至国子监担任司业一职时,她的动作再次停顿。孙秉德……她记得这个名字。前几日偶然听父皇与母后谈及朝会争执,似乎提到一位工部的周正清门生,对“蛊工”颇有微词,名字正是孙秉德。此人由工部实权岗位调至清贵的国子监,看似升迁,实则是被边缘化。
是父皇的意思?还是吏部的常规操作?萧朝阳沉吟片刻,觉得此事或许并非表面那么简单。她注意到与孙秉德一同调动的,还有几个官员,或多或少都与周正清一系,或是对运河工程持保留态度的官员有所关联。而空出来的位置,则多由一些背景相对简单、或与李翰、沈昭关系较近的官员接任。
这像是一次无声的人事清洗,针对的正是龙首原工程潜在的反对声音。萧朝阳能理解父皇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决心,但如此集中且迅速的调动,是否会激化朝堂矛盾?她提起朱笔,在孙秉德的名字旁标注:“调任缘由?是否与龙首原争议有关?恐需斟酌其影响。”
接着,她看到了一份来自北境边关的军报副本,并非紧急战事,而是关于秋季军马粮草储备的申请。北境驻军请求增拨一批豆料与草籽,理由是今岁春寒,牧草长势可能不佳,需提前备货。奏章写得合情合理,数额也在常规范围内。
但萧朝阳的目光,却被附件清单中一种名为“赤炎草籽”的物品吸引。这种草籽她曾在母后的蛊术笔记中见过,并非战马常用的优质饲料,其性燥热,少量可驱寒,但过量易使马匹焦躁不安。更关键的是,笔记中提及,某种产于北狄的惑心蛊,其蛊虫的培育基料中,正需要大量成熟的赤炎草。
北境守军大量申请这种非主流且带有特殊“蛊物”关联的草籽……是确实因为气候原因需要替代饲料,还是另有隐情?她联想到母后之前提及的,龙首原工地那若有若无的“恶意”与“杂质”,以及父皇下令严查的工部主事赵元亮可能存在的“北地关联”。这几条线索在她脑中隐隐串联,虽未成形,却让她心生警惕。
她将这份军报也单独取出,在“赤炎草籽”一项上画了一个圈,标注:“此物用途存疑,或与蛊物相关,请母后及兵部会同核查实际需求与去向。”
时间在批阅奏章中悄然流逝。萧朝阳处理政务的方式,既有超越年龄的沉稳审慎,又不失少女的敏锐直觉。她不仅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数据的不合理、逻辑的漏洞,更能结合自己所学,尤其是从林晚夕那里耳濡目染的关于蛊术、药性、地脉的独特知识,看到许多传统官员可能忽略的潜在风险。
她批阅过的奏章,分成了三摞。一摞是已处理完毕,认为无误或已有明确处理意见的;一摞是存在疑问,需要进一步核查或提请帝后关注的;还有一摞数量最少,但最为重要,是她认为可能涉及更深层次问题,需要立即提醒父皇母后的。
当萧承烨与林晚夕处理完紧急事务,回到御书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女儿端坐于案后,身姿笔挺,神情专注,手边奏章分类清晰,朱笔批注的字迹清秀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度。夕阳的余晖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竟让人恍惚间看到了未来一代明君的雏形。
“父皇,母后。”见他们进来,萧朝阳放下笔,起身行礼,脸上带着一丝倦色,但眼神明亮。
萧承烨走到案前,随手拿起几份她批注过的奏章翻阅,越看眼中赞赏之色越浓。尤其是看到关于漕运闸坝、吏部调动以及北境军马草料的标注时,他不由得与林晚夕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
“朝阳,你做得很好。”萧承烨毫不吝啬地赞扬,“心思缜密,洞察力惊人。尤其是这漕运闸坝和赤炎草籽之事,连朕与李翰初看时都未曾留意其中蹊跷。”
林晚夕也走上前,拿起那份关于北境军报的奏章,仔细看了看萧朝阳的批注,欣慰地握住女儿的手:“你能联想到蛊物关联,可见平日所学并未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融会贯通了。这赤炎草籽确实值得深究。”
得到父母的肯定,萧朝阳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谦逊道:“儿臣只是依循父皇母后的教导,多思多虑罢了。还有许多不明之处,需向父皇母后请教。”
萧承烨拉着她一同坐下,指着那几份被单独列出的奏章,详细询问了她做出判断的依据和思考过程。萧朝阳一一作答,条理清晰,分析入微,不仅指出了表面问题,还引申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对朝局、对龙首原工程的潜在影响。
“看来,朕的朝阳是真的长大了。”萧承烨感慨道,眼中充满了作为父亲的骄傲与作为帝王的期许,“日后这日常政务,你可多分担一些。朕会吩咐下去,各部常规奏报,可先送至你处初阅。”
林晚夕也点头赞同:“多经历练,方能增长见识与魄力。有你帮我们看着这些琐碎政务,我与你父皇也能更专注于龙首原那边。”
“儿臣定当努力,不负父皇母后重托。”萧朝阳郑重应下。
随后,帝后二人就萧朝阳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商议。关于漕运闸坝,萧承烨立即下令影卫暗中调查,核实具体修缮情况与款项流向。关于吏部调动,他肯定了萧朝阳的顾虑,决定暂缓那几名与周正清关系密切官员的调令,以观后效,避免刺激朝堂神经。而关于北境的“赤炎草籽”,林晚夕表示会亲自查阅蛊术典籍,并请兵部与北境驻军核实具体用途与需求数量,同时暗中调查采购渠道与经手人。
一场原本可能被忽略的危机,因萧朝阳的细心与敏锐,被提前扼杀在萌芽状态,至少是引起了最高层的警觉。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朝阳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到日常政务的处理中。她每日清晨便至御书房,阅览奏章,召见相关部臣询问细节,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她年纪虽轻,但态度不卑不亢,问题往往切中要害,且因其身份特殊,代表着帝后的意志,各部官员不敢怠慢,办事效率反而有所提升。
她不仅处理文书,也开始学习如何平衡朝堂各方势力。例如,在审理一份关于江南织造衙门贪腐的弹劾奏章时,她并未直接做出裁决,而是仔细研究了涉事官员的背景、关联势力,以及此案可能引发的江南官场震动。她建议父皇采取循序渐进的查证方式,先由都察院派员暗访,掌握确凿证据,再动首恶,稳住大局,避免打草惊蛇或引发地方动荡。此建议老练持重,连萧承烨都暗自点头。
在处理与宗室、勋贵相关的请封、赏赐等事宜时,她又能做到既恪守礼制,不失皇家威严,又酌情体恤,顾及亲情旧谊,展现出高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几位原本对公主理政略有微词的老宗亲,在与她接触几次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公主殿下确有过人之处。
当然,她也并非全无挫折。有时会遇到一些积年老吏故意用繁琐的程式或专业的术语搪塞,有时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对某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判断失误。但她从不气馁,遇到不懂之处,或虚心请教苏司记等资深女官,或查阅典籍档案,甚至偶尔会在晚膳后向父皇母后求教。她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知识,成长着。
这一日,她收到了一份来自龙首原工地、由沈昭直接呈报的密奏副本。奏报中除了例行汇报工程进度外,还特别提及,在对“蛊工”物料进行内部排查时,发现负责部分物料调配的主事赵元亮行为有些异常,其经手的几批“清淤螺”休眠体,在入库记录与出库记录之间存在细微的时间差,且有一批特定编号的蛊料,其检验流程似乎被人为简化了。沈昭表示已在暗中严密监控赵元亮及其接触人员,并加强了所有蛊料库的守卫与查验。
萧朝阳看到这份奏报,立刻联想到了之前北境军报中的“赤炎草籽”,以及母后感应到的那股“恶意”。她敏锐地感觉到,赵元亮这条线,或许是解开龙首原潜在危机的一个关键。她并未擅自行动,而是立刻将这份奏报连同自己的分析,一并呈送给了正在与程煜商议军务的萧承烨。
萧承烨闻报,神色凝重,立刻加派了得力影卫,配合沈昭,对赵元亮及其可能存在的同党进行布控,务求找到确凿证据,并顺藤摸瓜,揪出幕后黑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萧朝阳结束了一天的政务处理,揉着有些发酸的腕关节,走出御书房。晚风带着花香拂面,吹散了几分疲惫。她抬头望向南方龙首原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承载着父皇的宏图伟业与母后的心血智慧,也潜藏着不知来自何处的恶意与危机。
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正在变重,不再仅仅是学习与成长,更是要开始真正为这个帝国,为自己的父母分担压力。这种感觉让她感到充实,也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前路的挑战。
回到凤仪宫,林晚夕正等着她一起用晚膳。席间,林晚夕细细问了女儿今日处理政务的感受,遇到的难题,以及她对几件朝务的最终看法。母女二人一如寻常百姓家般交谈,只是话题关乎国计民生。
“朝阳,”林晚夕看着女儿日渐清瘦却神采奕奕的脸庞,柔声道,“政务虽要紧,但也需记得劳逸结合。蛊术的修习亦不可荒废,它不仅是护身之术,亦是洞察世情、感应万物的一扇窗。”
“女儿明白。”萧朝阳点头,“今日批阅奏章时,便深感母后所授的蛊术知识,往往能提供不同于常理的视角,发现隐藏的问题。”
林晚夕欣慰地笑了:“你能体会到这一点,甚好。记住,治大国如烹小鲜,既需遵循法度规矩,也需体察微妙变化。帝王心术,平衡之道固然重要,但守护心中那份对黎民百姓的仁念,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方能行稳致远。”
萧朝阳将母亲的教诲深深记在心里。她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前方必有更多的风浪与考验。但看着父母信任与期许的目光,感受着体内流淌的皇室血脉与蛊术传承,她心中充满了勇气与决心。
她,萧朝阳,必将以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由父皇母后倾心打造的帝国,书写属于她自己的传奇。公主理政,并非一时权宜,而是新一代政治力量悄然崛起的开端。帝国的未来,在龙首原的夯声与蛊虫的微光之外,亦在这御书房的灯火与少女沉静的批注声中,悄然孕育着新的希望与可能。而此刻,她需要做的,是继续磨砺自己,等待时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亲自去往那风暴即将来临的龙首原,直面那隐藏在暗处的毒计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