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十月十五,辽东的寒风卷着枯叶,在沈阳城的街巷间呼啸而过,如同这座都城此刻弥漫的恐慌气息。皇宫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清帝皇太极阴沉如水的面容。这位刚刚改国号为清、登基称帝不久的女真首领,身着明黄色龙袍,却难掩眉宇间的惊怒与焦灼,手中的朱批奏折被捏得褶皱不堪。
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军机大臣范文程面色惨白地闯入,跪地叩首:“陛下!急报!辽阳失守了!豪格贝勒率领残部已退至沈阳城外,中华军四十万陆军在赵锐率领下,正沿辽阳至沈阳的官道全速北上;郑和率领的十万海军已攻克金州、复州,沿辽东湾北上,直逼营口,沈阳已陷入中华军海陆合围之势!”
“什么?!”皇太极猛地拍案而起,龙椅在剧烈的震动下发出刺耳的声响,“辽阳乃辽东腹地屏障,城防坚固,十万大军驻守,怎么会如此之快便失守?豪格他干什么去了?!”
怒火中烧的质问声在大殿内回荡,范文程趴在地上,颤抖着回道:“陛下,中华军战力太过强悍,配备了大量重炮、坦克与新式步枪,豪格贝勒率骑兵数次冲锋,均被其火力压制,十万大军损失七万余人,实在无力坚守……”
“废物!都是废物!”皇太极一脚踹翻身前的案几,奏折与笔墨散落一地,“锦州失守,济尔哈朗自杀;复州再克,尼堪逃亡;如今辽阳又丢,豪格丧师辱国!短短一月之内,我大清连失数座重镇,中华军凭什么如此嚣张?!”
他来回踱步,龙袍下摆扫过地面的碎片,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怒。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女真铁骑横扫辽东,从未遭遇过如此连败。中华军的崛起如同惊雷,短短数年便从一支无名武装,成长为能与大清抗衡的强大力量,甚至在短短一月内兵临沈阳城下,这让刚刚称帝、志在入主中原的皇太极难以接受。
“传朕旨意,召文武百官、宗室将领即刻入宫议事!”皇太极厉声下令,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半个时辰后,沈阳皇宫的崇政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宗室将领们身着铠甲,脸上带着战败后的惶恐与不甘;文官们则面色忧戚,低头不语。豪格一身狼狈的铠甲,胸前沾满血迹,跪在殿中,不敢抬头正视皇太极的目光。
“诸位,”皇太极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冰冷刺骨,“中华军兵临城下,沈阳已成孤城,如今我大清生死存亡之际,你们可有退敌之策?”
殿内一片死寂,无人敢率先开口。中华军的强悍战力早已传遍清军上下,锦州、辽阳的惨败让将领们心生畏惧,此刻面对皇太极的质问,竟无一人敢主动请战。
片刻之后,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弟弟,辅国公傅喇塔挺身而出,躬身道:“陛下,中华军来势汹汹,兵力数倍于我,且武器精良,正面硬抗恐难取胜。不如弃守沈阳,率领宗室与大军北逃黑龙江,凭借那里的山川险阻,休养生息,再图东山再起!”
傅喇塔的话音刚落,便有几位宗室将领附和道:“傅喇塔公所言极是!黑龙江乃我大清龙兴之地,民风彪悍,易守难攻,中华军长途奔袭,后勤补给难以维系,我们定能在那里站稳脚跟!”
“放屁!”镶黄旗都统鳌拜勃然大怒,上前一步斥道,“沈阳乃我大清都城,是祖宗基业所在,岂能轻易放弃?我大清铁骑勇猛善战,虽暂时失利,但只要我们坚守城池,召集各地残余兵力,再向蒙古部落求援,定能击退中华军!”
鳌拜身为清军悍将,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此刻眼中满是战意:“陛下,臣愿率领镶黄旗精锐,死守沈阳城门,与中华军决一死战!不将中华军赶出辽东,臣绝不后退半步!”
“鳌拜将军勇则勇矣,可中华军的火器威力无穷,城墙根本难以抵挡。”范文程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各地残余兵力分散,蒙古部落又被中华军震慑,援军恐难指望。坚守沈阳,无异于坐以待毙啊!”
“那依范大人之见,我等便要束手就擒,向中华军投降不成?”鳌拜怒视着范文程,厉声质问道。
没想到,竟真有一名文官站了出来,颤声道:“陛下,中华军对待降卒与百姓还算宽厚,锦州、辽阳等地投降的士兵均得到妥善安置,百姓也免了赋税。如今大清大势已去,若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将士伤亡,百姓遭殃。不如……不如向中华军投降,或许还能保全宗室与百姓性命。”
“放肆!”皇太极怒喝一声,眼中杀意毕露,“我大清子弟,宁死不降!谁敢再言投降二字,立斩不赦!”
那名文官吓得瘫倒在地,面如死灰。殿内众人见状,再也不敢提及投降之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坚守”与“突围”之上。
豪格缓缓抬起头,声音沙哑地说道:“陛下,臣有罪,丢失辽阳,丧师辱国。但中华军的战力确实远超我军想象,其重炮可轰开坚固城墙,坦克如同钢铁巨兽,步枪火力密集精准,我军的弓箭、火铳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若坚守沈阳,需做好万全准备,加固城防,征集粮草,同时尽快联络蒙古部落与朝鲜,请求援军。”
皇太极神色稍缓,看向豪格道:“你知错便好。沈阳城防本就坚固,再加以加固,足可抵挡中华军一段时间。粮草之事,朕已令户部清点府库,征集城内百姓粮食,务必确保大军粮草充足。蒙古部落与朝鲜那边,朕即刻派遣使者前往,许以重利,令其火速出兵支援。”
他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沈阳舆图前,手指重重落在沈阳城上:“沈阳乃我大清都城,是我等的根基所在,绝不能丢!传朕旨意:第一,令全城军民即刻加固城防,加高加厚城墙,挖掘加深护城河,在城墙上增设炮台与箭楼,将城内所有火炮、弓箭尽数部署于城头;第二,令户部尚书清点府库,征集粮草、药材、弹药等物资,统一调配,确保守城所需;第三,令鳌拜为守城主帅,统领全城守军,分守四门,凡敢擅离职守、临阵脱逃者,立斩不赦;第四,令硕托、尼堪率领残部火速入城,充实守城兵力;第五,派遣使者前往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及朝鲜,许以割地、岁贡等重利,令其三日之内出兵驰援沈阳;第六,实行宵禁,严查城内奸细,凡有异动者,格杀勿论!”
“遵令!”殿内众人齐声应诺,纷纷躬身领命。
皇太极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如今我大清已到生死存亡之秋,凡我大清子民,皆需同心同德,共抗外敌!守住沈阳,便是守住我大清的希望;若沈阳失守,我等将无家可归,沦为中华军的阶下囚!朕相信,凭借沈阳坚固的城防、全军将士的奋勇作战,再加上蒙古与朝鲜的援军,定能击退中华军,保全我大清基业!”
“誓死效忠陛下!坚守沈阳!击退中华军!”将领们齐声高呼,殿内的气氛终于有所缓和,绝望之中燃起了一丝斗志。
散会后,沈阳城内立刻陷入了紧张的备战之中。百姓们被强制征召,手持铁锹、锄头,日夜赶工加固城墙、加深护城河;士兵们则在鳌拜的统领下,在城头上部署火炮、架设弓箭,搬运滚石、擂木,做好守城准备;户部官员们挨家挨户征集粮草,城中的商铺、民宅被搜查一空,粮食、衣物、药材等物资被集中管理;巡逻士兵穿梭在街巷之间,严查奸细,稍有可疑便会被当场拿下,城内一片肃杀之气。
然而,备战的背后,是难以掩饰的恐慌。锦州、辽阳的惨败消息早已传遍沈阳,中华军的强悍战力让清军士兵们心生畏惧,不少士兵私下里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偷偷逃离军营,企图躲过这场必死之战。
城外,赵锐率领的四十万中华军陆军正稳步向沈阳推进。坦克部队排成钢铁长龙,履带碾压大地的隆隆声响彻云霄;炮兵部队紧随其后,一门门黝黑的后膛炮被马车牵引着,炮口直指沈阳方向;步兵将士们肩扛新式步枪,腰束饱满的弹药带,步伐坚定整齐,士气高昂。
赵锐坐在中军指挥车内,看着车载舆图上不断逼近的沈阳城标记,沉声道:“传我将令,大军在沈阳城外三十里处扎营,坦克部队与炮兵部队即刻选址架设阵地,步兵部队沿营地外围构建防御工事,谨防清军突袭。同时,派遣斥候密切监视沈阳城内动向,打探清军守城部署与援军消息。”
“遵令!”军令迅速传遍全军,四十万大军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缓缓向沈阳城收拢。
与此同时,郑和率领的十万海军舰队也已抵达营口,与早已在此等候的海军陆战队汇合。郑和站在“威远”号舰桥之上,望着沈阳城的方向,沉声下令:“舰队留守营口,严密监视海面,防止清军从海上突围;海军陆战队即刻登陆,向沈阳城南推进,与陆军汇合,形成合围之势!”
“遵令!”海军陆战队将士们迅速登岸,向着沈阳城南方向进军。一路上,清军的零散据点纷纷被攻克,守军要么投降,要么逃窜,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沈阳城内,皇太极站在皇宫的城墙上,望着城外远处中华军营地升起的袅袅炊烟,心中满是焦虑与不安。他派遣的使者尚未传回消息,蒙古与朝鲜的援军迟迟未至,而中华军的包围圈却越来越小,沈阳城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被吞没。
“陛下,中华军已在城外三十里处扎营,其先锋部队已抵达城郊,正在构建防御工事。”鳌拜快步登上城墙,躬身禀报。
皇太极眉头紧锁,沉声道:“蒙古与朝鲜的援军还没有消息吗?”
“回陛下,使者尚未返回,想必正在途中。”鳌拜回道,“不过,城内守军已集结完毕,加上硕托、尼堪的残部,共计约八万余人,城防也已加固完毕,粮草、弹药充足,足以坚守数月。”
皇太极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城外中华军营地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中华军想要攻克沈阳,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朕倒要看看,他们的重炮与坦克,能否攻破朕的沈阳城!”
然而,他心中清楚,这不过是自我安慰。锦州、辽阳的城防同样坚固,却依旧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沈阳城能否坚守下去,他心中并无十足把握。
城外,中华军的营地已搭建完毕。一座座帐篷整齐排列,如同白色的海洋;营地中央,指挥帐篷高高耸立,周围布满了通讯兵与参谋人员;炮兵阵地之上,数百门火炮已架设完毕,炮口对准沈阳城,随时准备开火;坦克部队则在营地前方形成警戒阵型,发动机的轰鸣声不时响起,震慑着城内的清军。
赵锐在参谋总长周昂的陪同下,登上营地中央的了望塔,举起望远镜眺望沈阳城。只见沈阳城墙高大厚实,城头上布满了清军士兵,城外的护城河已被加深加宽,防御极为严密。
“将军,沈阳城防坚固,清军兵力约有八万余人,且做好了死守的准备。”周昂站在赵锐身旁,沉声说道,“不过,其援军迟迟未到,蒙古部落与朝鲜大概率不会出兵支援,沈阳已成孤城,我们只需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定能攻克沈阳。”
赵锐放下望远镜,沉声道:“皇太极刚愎自用,必然会拼死抵抗。传我将令,明日清晨,炮兵部队发起第一轮炮击,重点打击沈阳城的城墙与城头工事,消耗清军兵力与士气。同时,令步兵部队与坦克部队做好进攻准备,待城防被摧毁后,一举破城!”
“遵令!”周昂躬身领命。
夜色渐浓,沈阳城外的中华军营地一片寂静,只有偶尔响起的火炮试射声与士兵们的巡逻脚步声,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城内,清军士兵们蜷缩在城墙上的掩体后,神色惶恐地注视着城外的中华军营地,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皇太极回到皇宫内殿,彻夜未眠。他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努尔哈赤创业的艰辛,想起了自己多年的征战,想起了刚刚建立的大清王朝,心中充满了不甘。他绝不甘心就这样失去沈阳,失去大清的基业。
“中华军,朕与你不死不休!”皇太极低声嘶吼,眼中满是血丝。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满清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中华军的强大战力、先进武器与正确战略,早已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沈阳城的坚守,不过是满清王朝最后的挣扎。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沈阳城外的中华军炮兵阵地便响起了震天动地的号角声。随着号角声响起,炮兵将士们迅速各就各位,将炮弹装入炮膛,瞄准沈阳城的方向。
一场决定满清命运的最终决战,即将拉开帷幕。沈阳城头上,皇太极身着铠甲,手持马鞭,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城外的中华军营地,等待着战斗的开始。而他心中清楚,这一战,不仅是沈阳的存亡之战,更是大清王朝的生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