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远那一声“后继有人”的呼喊,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告别厅内激起了深沉而持久的涟漪。余音尚未散去,主持仪式的殡仪馆工作人员便以庄重而低沉的声音宣布:“现在,请家属代表,林卫东同志,致悼词。”
整个告别厅瞬间安静下来,比之前任何时刻都要寂静。所有的目光,无论是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还是满含追忆的老战友、老同事,抑或是前来送行的其他宾客,都齐刷刷地投向了那个缓缓走向灵前发言台的身影。
林卫东一步步走上那方小小的台子。他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深色西装,臂戴黑纱,身形挺拔如松,但眉眼间凝聚着化不开的悲戚,以及一种承接了巨大重量的沉痛。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动作沉稳,然后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最后,深深地凝视了一眼鲜花翠柏中父亲安详的遗容。
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沉默了几秒钟。这几秒钟的寂静,仿佛是在积聚力量,也仿佛是在与父亲进行最后一次无声的交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庄严。
终于,他开口了。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大厅,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清晰、沉稳,没有过多的哽咽,仿佛要将所有的情感都压抑在理性的堤坝之后,只为更完整、更准确地传达出他要诉说的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亲友,各位前来为我父亲林瀚章送行的同志们,”他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克制的力量,“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追思我的父亲。在此,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简单的开场白后,他没有陷入对病痛折磨的描述,也没有停留在失去亲人的具体悲伤上。他话锋一转,将所有人的思绪,引向了一条更为宽广、更为深沉的时间河流。
“此刻,站在这里,面对着我父亲,回顾他九十载的人生历程,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更是一个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者的身影。”
他的声音渐渐注入了一种深情的追忆力量:
“我的父亲,出身于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他怀抱救国理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名坚定的战士。” 他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个身穿灰布军装、意气风发的年轻身影。“那是他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他响应号召,北上支援重工业建设。” 林卫东的声音里带着对那段激情岁月的敬意,“从温暖的江南,到冰天雪地的东北,他带着简单的行囊,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成为了共和国工业建设的拓荒牛。我记得他常说,那时候,住的的是干打垒,吃的是窝窝头,但看着图纸上的工厂在自己和同志们手中一点点变成现实,心里是滚烫的!”
台下,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如马志军等人,不由自主地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腰背,眼神中闪动着感同身受的光芒。那段艰苦而豪迈的岁月,是他们共同的记忆。
“他是技术干部,但他从不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 林卫东继续道,语气中带着对父亲作风的钦佩,“车间、工地,就是他的办公室。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可以和工人师傅们在机器旁守上几天几夜;为了攻克国外封锁的关键技术,他可以带着团队,用最简陋的工具——算盘、卡尺,一遍遍计算,一遍遍试验,硬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他提到了石久宽师傅,提到了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工匠。台下的老一代人频频点头,有人悄悄抬手擦拭眼角。这些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战斗。
“他也经历过风雨,遭遇过不公和挫折。” 林卫东的声音低沉下来,但并不回避,“但他对国家的信念,对事业的忠诚,从未动摇。他常对我们说,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小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才是大事。他就像一颗螺丝钉,无论被拧在哪个位置,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这番话,让台下许多有着类似经历的老人们感同身受,他们紧抿着嘴唇,眼神复杂,那里面有不堪回首的酸楚,更有问心无愧的坦然。
“改革开放以后,他已是中年,但他并未停止学习和思考。” 林卫东的语调变得舒缓了一些,“他支持新事物,理解新政策。他看到我们兄弟二人,一个选择了继续在国防科技战线坚守,一个选择了下海经商,在市场经济中搏击,他从未用旧有的观念束缚我们,而是告诉我们,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只要走正路,办实事,都是对国家有益的贡献。”
林向洋听到这里,用力咬住了嘴唇,强忍着翻涌的情绪。父亲最后的嘱托“你们的路,都走对了”言犹在耳。
“晚年,他看到了国家的日益强盛,看到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工业体系不断壮大、升级,看到了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看到了高铁纵横、大桥跨海,也看到了上海世博会的万国来朝……” 林卫东的声音带着一种欣慰,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唏嘘,“他是这一切的奠基者之一,也是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见证者。我想,他是带着满足离开的。”
铺垫至此,林卫东的语气陡然变得无比凝重而崇敬,他仿佛不是在念悼词,而是在宣读一份由历史和时代共同签署的评价书:
“站在今天,回望父亲他们这一代人,我常常在想,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扫过台下那些苍老而坚毅的面孔,然后掷地有声地说道:
“我想,父亲他们这一代人,就像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像是巍然屹立的共和国大厦——最坚实、最深沉、也最沉默的——基石!”
“基石”二字,他咬得极重,如同洪钟撞响,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他们深埋于地下,不为人所见,却用自己全部的血肉和筋骨,默默承载着大厦的全部重量,无怨无悔,不图名利,不求闻达。” 他的声音充满了理解和敬意,“风雨来袭时,他们岿然不动;时代变迁时,他们稳如泰山。大厦越高,越显辉煌,人们赞叹于地面的华美,却常常忘记了,那托举这一切的、深埋于地下的基石。”
这个比喻,精准而深刻地概括了以林瀚章为代表的那一代建设者的历史定位和生命价值。台下,无数老一代人屏住了呼吸,眼神灼灼,仿佛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了对他们一生的准确解读。
林卫东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提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们的荣耀,不在于他们个人获得了多少奖章、多少头衔,而在于他们毫无保留地——奉献了什么!”
“他们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创造了多少惊世骇俗的奇迹,而在于他们用一生的坚守、汗水、乃至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自信与从容!”
“轰——!”
这两句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告别厅的上空,也炸响在每一位老一代人的灵魂深处!这不是悲伤的哀悼,这是时代的定论,是历史迟来的、最公正的回响!
“奉献了什么……”
“一生的坚守……”
“自信与从容……”
这些词语,像一把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尘封的情感闸门。
马志军再也忍不住,低下头,肩膀剧烈地耸动起来,泪水大颗大颗地砸在地上。他身边的许多老同事、老战友,也都红了眼眶,有人默默摘下了眼镜擦拭。郑怀远紧握着拐杖,用力地点着头,嘴唇翕动,无声地重复着:“说得好……说得好啊……”
他们这一生,所求为何?不正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子孙后代的“自信与从容”吗?所有的艰苦,所有的委屈,所有的默默无闻,在这一刻,仿佛都得到了最珍贵的补偿。这来自下一代的深刻理解与崇高致敬,比任何勋章都更能抚慰他们饱经风霜的心灵。
林卫东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激动不已的老人们,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和认同,他知道,自己这番话,不仅仅是在悼念父亲,更是在为父亲所代表的那整整一代人,发出时代的强音。
他最后面向父亲的灵柩,深深鞠了一躬,用尽全身的力气,沉痛而坚定地说:
“父亲,您安息吧。您和您的战友们未尽的事业,有我们!您们传递下来的精神火炬,我们一定会让它,永远燃烧,照亮前路!”
悼词结束了。但“基石”的比喻,对“奉献”与“坚守”的礼赞,如同沉雄的钟声,久久回荡在告别厅内,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起了跨越时代的、深沉而磅礴的回响。这回响,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更是对一种精神的永恒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