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一听,爽快地应道:“好嘞大叔,您快请坐!先跟着大妈从基础学起,慢慢来,咱不着急。”
大叔点点头,寻了个小凳坐下,拿起青绿的竹丝,跟着老太太一点一点地学。虽说上了年纪,手脚不那么灵便,可他学得格外认真,每一个步骤都看得仔细,默默记在心里。
晌午时分,王老板笑呵呵地来了,一进门就惊叹:“苏师傅,大妈,您二位这铺子可真够热闹的!我给大伙儿订了盒饭,红烧肉、炒青菜,再加个鸡蛋汤,都先歇歇,吃饱了再忙活。”众人连声道谢,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起来。你帮我夹块肉,我替你盛碗汤,边吃边聊着编竹编的趣事,满屋都是欢声笑语。
饭后,大家又兴致勃勃地继续学艺。那个灵巧的小姑娘学得最快,不仅编好了小葫芦,还用“缠丝编”的手法做了个小挂件,上面还缀了只展翅的蝴蝶,栩栩如生。学员们纷纷围过来欣赏,夸她手巧。小姑娘羞红了脸:“都是苏师傅和王大妈教得好,我以后还想学更复杂的,编个竹屏风放在屋里呢。”
下午时分,一位电视台记者慕名而来,说是听说潘家园有个免费传授老竹编技艺的铺子,特地前来采访。苏明和老太太起初还有些拘谨,聊开后便放松下来,向记者娓娓讲述老竹编的历史渊源、编织技巧,还让学员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记者一边拍摄一边赞叹:“苏师傅,大妈,您二位真是了不起!免费传承老手艺太不容易了,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能让更多人了解竹编、爱上竹编。”
送走记者,大家格外兴奋,都说这下老竹编肯定要出名了。老太太拉着苏明的手感慨:“还是苏师傅有办法,要不是你,我这手艺也传不开,更不会有这么多人来学。”苏明笑道:“大妈,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往后咱再加把劲,让老竹编走得更远。”
临近傍晚,学员们才陆续散去。每人手里都捧着自己精心编织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临走时都跟苏明、老太太约好明日再来,还有人说要拍下作品发到网上,让更多人体会老竹编的魅力。
老太太收拾好竹丝,对苏明说:“苏师傅,今儿个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不仅教了这么多学生,还上了电视。往后啊,肯定会有更多人来找咱们学艺。”苏明点头应和:“是啊大妈,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老竹编这门手艺,定能代代相传。”
送走老太太,苏明正要收拾铺面,修凳子的大爷就提着保温桶来了:“苏师傅,听说今儿个上电视了?真给咱街坊长脸!我炖了锅鸡汤,你快趁热喝,忙活一天可得补补。”苏明接过还温热的保温桶,心头一暖:“大爷,总让您破费,这怎么好意思。”“说的什么话,”大爷摆摆手,“你免费教大家手艺,我这点心意算啥。今天在电视上看你讲竹编故事,说得真好!往后我也多帮你宣传,让更多人来学。”
两人聊了会儿家常,大爷才离开。苏明把鸡汤热了热,就着中午的剩饭吃得格外香甜。饭后他给张大爷去了个电话,把今天上电视、学员踊跃学艺的事一一说了。电话那头张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啊苏明!咱老竹编总算盼到这一天了!村里人听说后都可高兴了,都说等你回来要好好听你讲讲,跟着你把老手艺传下去。”苏明连忙答应:“您放心,等这阵子忙完我就回去,还要请王大妈一起去给乡亲们指点指点。”
挂了电话,苏明又拿起竹丝,将老太太教的“辫纹编”和自己擅长的“缠丝编”融会贯通,编出的挂件愈发精巧别致。窗外潘家园华灯初上,叫卖声、脚步声此起彼伏,偶尔有路人驻足观赏竹编,还有人探头询问能否学艺,苏明都热情地招呼:“随时欢迎来学!”
望着货架上历经岁月的老物件,桌上待编的青竹细丝,还有学员们今日留下的作品,苏明心里涌起满满的踏实。从前在村里总担心老手艺会失传,没想到来到潘家园后,能遇见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有倾囊相授的老太太,有关心支持的街坊四邻。他相信,这门浸润着时光的老手艺,定能生生不息,永远传承。
夜深了,苏明收拾好工具,仔细关好店门。躺在小床上,心里满是憧憬——期待明天老太太的到来,期待更多求知若渴的学员,期待电视报道播出后引发的回响,更期待老竹编能走出潘家园,走出京城,让更多人体会到这传统手艺的温度与魅力。
次日清晨,苏明刚把竹丝泡上,就听见店门外传来清脆的喊声:“苏师傅,开门咯!”他急忙迎出去,开门一看——好家伙!昨天电视报道的余温未散,门口已聚了好些人:有举着手机拍摄的,有挎着布包准备学艺的,还有位大妈紧紧攥着张报纸,上面赫然印着他和老太太教学的大幅照片。
“苏师傅,可算找着你了!”攥报纸的大妈笑容满面,“我昨儿看了电视,今早又见了报纸,特地从西城赶过来,就想跟着您和王大妈学编竹编,我就爱这些老手艺!”
苏明忙将众人往屋里让:“快请进,快请进!外头天凉,别冻着了。想学手艺咱们随时教,慢慢来。”
正忙着招呼,老太太也到了,身后还跟着她的老伴。老爷子提着个大竹篮,里面装满了竹丝和他年轻时编的精品。
“苏师傅,你瞧这阵势,昨天的报道真管用!”老太太一进门就笑逐颜开,“我家老头子说今天非要来搭把手,把他压箱底的宝贝都带来了,让学员们开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