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忙得热火朝天,门口进来一个大叔,手里抱着个竹编的大筐,愁眉苦脸的:“请问是苏明苏师傅吗?我听朋友说你这儿能修老竹编,还能鉴宝,你帮我看看这筐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说是晚清的,我想给我儿子当彩礼,你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要是有坏的地方,你再帮我修修。”
苏明让大伙儿先自己练习,接过大筐,仔细摸了摸竹丝,又看了看编纹,还敲了敲筐壁,笑着说:“大叔,你这筐子是正经的晚清老物件,‘经纬纹编’,纯手工编的,你看这竹丝,虽然粗,但特别有韧性,编得也特别紧实,这么多年了,一点都没松动,是好东西!就是筐沿有点磨损,我给你打磨打磨,再用蜂蜡封一层,既能保护竹丝,又好看,给你儿子当彩礼,比啥金银首饰都金贵,这是你们家的念想啊。”
大叔一听,立马笑了,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下子就没了:“太好了!苏师傅,太谢谢你了,我就知道我爷爷不会骗我,这筐子我收了几十年,一直舍不得用,就想着给我儿子留个念想。你帮我修好,我太感谢你了,多少钱你说,我给你。”苏明赶紧摆摆手:“大叔,不用给钱,我修东西、鉴宝都不收钱,你要是实在过意不去,以后常来坐坐,陪我和大妈唠唠嗑就行。”大叔拗不过他,只好点点头,坐在旁边等着,还时不时帮着给学员们递竹丝,也跟着凑凑热闹。
中午,王老板来了,一看铺子里这么热闹,笑着说:“苏师傅,大妈,你们这人气也太旺了!我给大伙儿订了盒饭,红烧肉、炒青菜,还有鸡蛋汤,都别忙活了,先吃饭,吃完再接着教。”大伙儿一听,都纷纷道谢,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吃饭,你一言我一语的,唠着家常,说的都是编竹编的事儿,跟一家人似的特别热闹。
吃完饭,苏明就开始修那个晚清的竹编筐,大叔在旁边看着,一边看一边跟苏明唠:“我爷爷当年就是靠编竹编过日子的,听说他编的筐子,在十里八乡都特别有名,谁家娶媳妇、嫁姑娘,都来求他编个筐子当嫁妆,说他编的筐子,能保一辈子平平安安。”苏明一边打磨筐沿,一边听着,时不时应一声,手里的活一点都没耽误,没一会儿,就把筐子修好了,又用蜂蜡仔细打磨了一遍,整个筐子看起来亮堂堂的,一点都看不出磨损的痕迹。
大叔接过筐子,翻来覆去地看,笑得合不拢嘴:“太好了!苏师傅,太谢谢你了,比我想象中还好,我儿子肯定喜欢!以后我身边有人要鉴宝、学手艺,我肯定第一个推荐你!”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包烟,非要给苏明,苏明摆摆手:“大叔,烟我不抽,你拿回去吧,以后有啥事儿,随时来找我就行。”大叔没办法,只好把烟收起来,又跟苏明、老太太聊了会儿,才抱着筐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下午,大伙儿接着学手艺,那个小姑娘学得最快,不仅学会了编小蝴蝶、小篮子,还跟着苏明学会了编小扇子,编出来的扇子,上面还编了个小蝴蝶,特别好看,学员们都围着她看,夸她心灵手巧。小姑娘笑得脸红红的:“都是苏师傅和王大妈教得好,我以后还要学更复杂的,编个竹编屏风,摆在我房间里。”
快到傍晚的时候,学员们才陆续走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编的小物件,有小挂件、小篮子,还有人编出了小扇子,脸上都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临走前都跟苏明、老太太约好,明天继续来,有的还说要把自己编的东西送给朋友,让更多人知道老竹编的好。
老太太收拾好竹丝,跟苏明说:“苏师傅,今天真是太高兴了,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老竹编,以前我还以为这手艺要烂在我手里了,现在看来,真是有希望了。”苏明笑着说:“大妈,这都是您的功劳,您愿意把手艺传出来,大伙儿才有机缘学到,以后咱们一起加油,肯定能把这手艺传得更广。”
老太太走后,苏明开始收拾铺面,把今天编好的物件都摆好,又把货架上的老物件挨个擦了一遍,刚收拾完,之前修小凳子的那个大爷就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包:“苏师傅,我听街坊说你今天忙了一天,给你带了点我自己蒸的馒头,还有点咸菜,你晚上热一热就能吃,省得你再忙活做饭了。”
苏明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大爷,太谢谢你了,总给我带东西,让你破费了。”“啥破费,”大爷摆摆手,“你免费教大伙儿手艺,还帮人修东西、鉴宝,不图名不图利,这点东西不算啥。我今天也来学了会儿,可惜年纪大了,手笨,学不会,就在旁边看着,也觉得热闹,比在家待着强多了。”俩人聊了会儿家常,大爷才慢慢走了。
苏明把馒头和咸菜放在桌上,煮了一碗面条,就着咸菜吃,虽然简单,但吃得特别香。他拿出手机,给张大爷打了个电话,跟他说今天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还有人特意从别的区赶来,老竹编越来越受欢迎了,还说等忙完这阵,就带着老太太回村里,给村里的学员们讲讲新编法。
张大爷在电话里笑得特别开心:“好,好,苏明,你做得太对了!咱老竹编终于要火起来了,村里的学员们听说了,都特别高兴,天天盼着你回来呢。你放心,家里都给你准备好了,回来我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苏明笑着说:“好嘞张大爷,等我忙完这阵,立马回去。”
挂了电话,苏明拿起竹丝,又开始编小挂件,把老太太教的“辫纹编”和自己会的“缠丝编”结合起来,编出来的挂件比以前更精致了。窗外的潘家园,灯火已经亮了起来,吆喝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得很,偶尔有路过的人,会停下来看看铺子里的竹编物件,还有人探头问能不能学手艺,苏明都一一应着,说随时欢迎。
他看着货架上的老物件,看着桌子上没编完的竹丝,看着大伙儿今天编的小物件,心里满是踏实。以前在村里,他总担心老竹编的手艺会失传,没想到来潘家园之后,能遇到这么多喜欢老竹编的人,还有愿意一起传手艺的老太太,有这么多街坊邻居的支持,他知道,这门老手艺,肯定能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会被遗忘。
不知不觉,就编到了深夜。
苏明收拾好工具,关好铺面的门,躺在小床上,心里满是期待。他期待着明天老太太来,期待着更多人来学手艺,期待着能把“辫纹编”“绞丝编”“镂空编”这些老手艺都教给大伙儿,让老竹编的烟火气,在这热闹的京城,越来越浓,让这门带着温度的老手艺,传遍更多地方,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