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江南小镇的天气格外闷热,却挡不住软桃回故乡的脚步。她带着萧念桃,坐着马车,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江南小镇 —— 这里有她长大的旧馆,有熟悉的老街坊,更有母亲留下的无数回忆。这次回来,她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拜访曾与母亲共事的老街坊,记录他们口中的 “母亲的药膳故事”,挖掘那些没被收录进旧食谱的 “家族秘方细节”,为终极版典籍补充 “初心口述史”。
马车刚到小镇口,就看到王婶站在路边张望,她是母亲当年的老邻居,也是旧馆的常客。看到软桃,王婶赶紧上前,拉住她的手:“软桃啊,可算把你盼回来了!你娘要是知道你带着孩子回来,肯定高兴!” 念桃躲在软桃怀里,怯生生地喊了声 “王奶奶好”,逗得王婶哈哈大笑:“这孩子真乖,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
第二天一早,王婶就带着软桃去拜访李伯 —— 李伯以前常给旧馆送食材,跟母亲很熟。李伯的家在小镇边缘,一个小小的院落,院里种着几棵桂花树,跟旧馆的一模一样。看到软桃,李伯赶紧搬出竹椅,还端来刚煮好的桂花茶:“软桃,喝杯茶,解解暑。你娘以前最喜欢喝我煮的桂花茶,说我煮的茶,桂花味最浓。”
软桃接过茶,喝了一口,熟悉的桂花香在舌尖散开,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母亲坐在桂花树下,给她煮茶的场景。她轻声问:“李伯,您还记得我娘做药膳时的细节吗?比如她做‘春笋虾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李伯想了想,笑着说:“当然记得!你娘做春笋虾饺,一定要用晨露刚采摘的春笋,说这样的春笋最鲜,纤维也细;虾仁要选活的,用清水泡半个时辰,去腥味;和面的时候,要加少许温水,面才软,蒸出来的虾饺皮才劲道。有次我送春笋晚了,没赶上晨露,你娘宁愿不做,也不用不新鲜的,说‘做药膳,食材是根本,不能将就’。”
软桃赶紧拿出笔记本,把这些细节记下来,还让念桃坐在旁边,听李伯讲母亲的故事。念桃虽然听不懂太多,却认真地看着笔记本,时不时问 “外婆是不是很厉害?”,李伯笑着说 “你外婆不仅厉害,还心善,以前镇上有人生病,她都会免费给他们煮药膳,说‘能帮就帮’”。
接下来的几天,软桃又拜访了几位老街坊:张阿婆(不是京城的张阿婆)记得母亲煮 “当归羊肉汤” 时,会加少许黄酒去腥,还会放一块陈皮,让汤更鲜;赵叔记得母亲做 “莲子百合羹”,莲子一定要去芯,百合要选新鲜的,煮的时候用小火,不然百合会煮烂;还有当年在旧馆帮过忙的小丫头,现在已经成了奶奶,她记得母亲教她辨别人参好坏,说 “人参要选须多的,闻着有淡淡药香的,才是好参”。
软桃把这些口述回忆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 “初心笔记”,还特意用录音设备录下了老街坊的声音,希望能让读者在看终极版典籍时,不仅能看到方子,还能听到 “旧馆的故事”。萧璟渊也特意从杭州赶来,帮软桃把录音刻成光盘,还找人把老街坊的照片印出来,计划附在 “初心笔记” 后面,让口述史更生动。
在小镇的最后一天,软桃带着念桃去了旧馆。新主人看到她们,热情地打开母亲当年的灶台:“软桃姑娘,你看,我每天都擦,一点锈都没有,就怕忘了你娘的初心。” 软桃让念桃摸了摸灶台的砖石,轻声说:“念桃,这是外婆煮药膳的地方,外婆做药膳很用心,以后你也要像外婆一样,用心做每一道药膳,好不好?”
念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在灶台上画了个小小的桃花,说 “外婆,我会听话的”。软桃看着儿子的举动,眼眶有点红,心里暗暗想:母亲的初心,不仅藏在旧食谱里,藏在老街坊的口述里,更会藏在念桃的心里,藏在每一个传承江南药膳的人心里。
离开小镇时,老街坊们都来送行,王婶给软桃装了满满一篮桂花,说 “这是今年新采的,你带回去,煮茶、做点心都好,就像在小镇一样”;李伯则给念桃送了个小竹篮,说 “以后让孩子用这个装食材,跟你娘当年一样”。
马车驶离小镇,念桃趴在车窗边,看着老街坊们的身影渐渐变小,手里还攥着李伯送的小竹篮。软桃靠在萧璟渊肩上,手里拿着 “初心笔记”,心里满是温暖 —— 这次小镇之行,不仅挖掘了家族秘方的细节,更留存了母亲的初心故事,这些珍贵的口述史,会让终极版典籍更有温度,也会让江南药膳的传承,更有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