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这天,杭州总院的编修室里格外热闹,御厨张师傅和太医李院判从京城赶来,带来了宫廷的 “百年药膳补方” 和 “体质适配理论”,为《江南药膳集》终极版的编修注入了 “宫廷智慧”,也让这部典籍真正实现了 “民间、宫廷、创新” 三代智慧的融合。
张师傅带来的补方,装在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里面是泛黄的宣纸,上面用小楷写着宫廷药膳的配方和做法,不少方子旁边还有历代御厨的批注。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拿出其中一本,对软桃和编修小组的人说:“这是宫里珍藏的‘秋冬滋补膏’,用阿胶、红枣、桂圆、黑芝麻熬制而成,以前是皇后和太后秋冬时节的滋补品,我在旁边加了‘民间适配技巧’,比如把阿胶用量减半,用红糖代替部分桂圆,让普通百姓也能做。”
软桃接过补方,仔细看着,上面写着 “滋补膏需慢熬三个时辰,不停搅拌,避免糊底”,还有张师傅的批注 “民间可用砂锅代替宫廷银锅,效果一样,成本更低”。她笑着说:“张师傅,您考虑得真周到,这样普通百姓就能用得起、做得会了。”
张师傅又拿出一本 “宫廷版绿豆百合羹” 的方子,上面写着 “绿豆需提前泡四个时辰,百合用兰州产的,加少许冰糖,蒸半个时辰”,他补充道:“宫廷做这道羹,讲究‘清、甜、嫩’,民间做的时候,可以加少许莲子,更补身,也更符合江南的口味。” 编修小组的人赶紧把这些细节记下来,还标注了 “宫廷做法” 和 “民间适配做法” 的区别,方便读者选择。
李院判则带来了他整理的 “药膳与体质对应表”,表格里详细列出了不同体质(寒底、热底、气血不足、湿气重等)的症状,以及对应的药膳方子和用量调整建议。比如寒底人群适合 “当归羊肉汤”“生姜红枣茶”,用量可适当增加生姜、当归;热底人群适合 “绿豆百合羹”“莲子银耳汤”,需减少温性食材的用量;气血不足的女性适合 “阿胶红枣羹”“党参乌鸡汤”,可加少许枸杞、黄芪。
“我还在每个方子后面加了‘禁忌人群’,比如‘当归羊肉汤’孕妇需慎用,‘绿豆百合羹’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这样能避免读者误用,确保药膳的安全性。” 李院判一边说,一边把对应表分发给众人,“咱们做药膳,不仅要美味,更要健康,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软桃接过对应表,结合母亲的家族秘方和学员的创新方,开始进行整合。比如母亲的 “四季养生汤”,她在春季 “春笋百合汤” 后面加了李院判的标注 “适合湿气重人群,热底人群可加少许绿豆”;李石头的 “山药羊肉粥” 后面加了 “适合寒底、气血不足人群,冬季食用最佳”;阿依木的 “葡萄干莲子羹” 后面加了 “适合西域干燥气候,江南地区可加少许冰糖,增加湿润感”。
整合过程中,众人也遇到了一些疑问。比如宫廷的 “产后调理汤” 用了较多名贵药材,普通百姓难以承受,张师傅提议 “用当归、黄芪代替部分名贵药材,效果相近,成本更低”;李石头的 “山药羊肉粥” 在南方推广时,不少人反映 “羊肉膻味重”,李院判建议 “加少许萝卜块,与羊肉同煮,可去膻味”。软桃把这些讨论结果一一记录下来,补充到方子后面,让终极版的内容更完善。
萧璟渊也参与到整合工作中,他从 “地域适配” 的角度,给每个方子加了 “地域调整建议”,比如北方地区的方子可适当增加盐和辛辣食材,江南地区的方子可保持微甜,西域地区的方子可增加干果用量。他笑着说:“咱们的终极版典籍,不仅要‘传技’,更要‘传情’,让不同地域、不同体质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药膳,感受到江南药膳的温暖。”
经过半个月的整合,《江南药膳集》终极版的核心内容终于成型 —— 第一部分 “家族秘方”,收录母亲的 10 道经典方子,附老街坊的口述史和旧馆照片;第二部分 “宫廷补方”,收录 15 道宫廷药膳,附张师傅的民间适配技巧;第三部分 “创新药膳”,收录 20 道学员和分店的创新方,附地域和体质适配建议;第四部分 “初心传承”,收录软桃的传承故事、学员的成长经历,还有念桃的 “童言食谱”。
看着整合后的手稿,软桃心里满是感慨。她拿起母亲的旧食谱手稿,放在整合后的终极版旁边,仿佛看到了三代人的智慧在这一刻交汇 —— 母亲的民间匠心,张师傅和李院判的宫廷经验,学员们的创新活力,都凝聚在这部典籍里,成为江南药膳传承的 “百科全书”。
萧璟渊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这才是真正的‘圆满传承’,既有根脉,又有新生;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软桃,你做到了,你把母亲的初心,变成了所有人的初心。”
软桃点点头,眼里满是泪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这部典籍会带着我们所有人的心血,把江南药膳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药膳不仅是食物,更是用心的传承,是温暖的传递。”
编修室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满桌的手稿上,像给这些珍贵的智慧镀上了一层金光。软桃知道,终极版典籍的编修还没完全结束,但三代智慧的融合,已经让这部典籍有了灵魂 —— 它会带着江南的温情,带着所有人的初心,在传承的路上,越走越远,温暖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