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杭州总院的 “典籍编修室” 正式启用。房间不大,却布置得格外用心 —— 正中央摆着一张长长的木桌,上面铺着江南的蓝印花布,放着软桃母亲的旧食谱手稿、《江南药膳集》前几版的样书,还有各地学员的创新药膳手稿;墙上挂着软桃画的 “江南食材分布图”,还有萧璟渊找人复制的宫廷药膳图谱;角落里放着一个书架,摆满了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膳古籍,整个房间都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药膳香。
“今天,咱们正式启动《江南药膳集》终极版的编修工作。” 软桃站在木桌前,看着围坐的众人 —— 御厨张师傅、太医李院判、各地分店的掌柜、传承班的优秀学员,还有特意从京城赶来的春杏,“终极版主要收录三类内容:第一类是我母亲的‘家族秘方’,里面有她没公开过的‘四季养生汤’‘产后调理方’;第二类是学员和分店的‘创新药膳方’,比如李石头的‘山药羊肉粥’、王小丫的‘荠菜鸡蛋饼’;第三类是宫廷的‘百年补方’,由张师傅提供,李院判会补充‘药膳与体质对应表’,让方子更实用。”
张师傅拿起一本泛黄的宫廷药膳谱,笑着说:“我把宫里珍藏的‘秋冬滋补膏’‘宫廷版绿豆百合羹’都整理出来了,这些方子以前只供皇室使用,现在能收录到终极版里,让更多人受益,也是件好事。” 李院判也点点头:“我会根据不同体质,比如寒底、热底、气血不足,标注每个方子的适用人群和用量调整建议,避免客人用错。”
软桃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是母亲的旧食谱手稿,纸张已经有些脆了,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还有母亲手写的批注 ——“春笋需用晨露采摘者,纤维更细”“当归羊肉汤需慢炖一个时辰,火候不可急”。她轻轻翻开手稿,对众人说:“这是我母亲的心血,里面的每个方子都经过了无数次实践,咱们编修的时候,一定要保留这些细节,让读者知道,江南药膳不仅是方子,更是用心的传承。”
萧璟渊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份 “编修计划表”,分发给众人:“咱们分三个小组,张师傅牵头‘宫廷补方组’,负责整理宫廷方子和适配技巧;李院判牵头‘体质适配组’,补充养生理论和体质对应表;软桃牵头‘家族与创新组’,整理家族秘方和学员创新方。每个小组每周提交一次进度,有问题随时讨论,争取年底完成编修,明年春天出版。”
编修工作开始后,编修室每天都很热闹。张师傅常常拿着宫廷方子,跟软桃讨论 “宫廷做法与民间做法的区别”,比如 “宫廷版桂花糯米藕” 会用蜂蜜代替冰糖,更显精致;李院判则拿着学员的创新方,仔细研究 “食材搭配是否合理”,比如李石头的 “山药羊肉粥”,他建议 “加少许枸杞,更能补气血”;软桃则一边整理母亲的手稿,一边核对学员的创新方,偶尔还会回忆母亲煮药膳时的场景,把细节补充到方子后面。
有次,软桃整理到母亲的 “四季养生汤”—— 春季 “春笋百合汤”、夏季 “绿豆莲子汤”、秋季 “桂花银耳汤”、冬季 “当归羊肉汤”,发现手稿上没有注明 “春笋百合汤” 的春笋用量,她想了半天,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说过 “春笋百合汤,春笋要比百合多一倍,才能突出鲜”,赶紧把这个细节记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春笋图案。
春杏也从京城赶来帮忙,负责整理各地分店的反馈,比如扬州分店的 “蟹黄春笋羹” 客人建议 “可加少许醋提鲜”,洛阳分店的 “辣炒羊肉” 适合 “秋冬食用”,她把这些反馈整理成 “客人建议表”,交给软桃,让终极版的方子更贴合实际需求。
传承班的学员们也没闲着,李石头从北方寄来 “山药羊肉粥” 的详细步骤和口味调整记录,王小丫则寄来 “荠菜鸡蛋饼” 的食材挑选技巧,还有西域弟子阿依木,特意从西域寄来 “葡萄干莲子羹” 的西域做法,希望能收录到终极版里,让江南药膳更具包容性。
编修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软桃和萧璟渊也常在这里加班。有天晚上,软桃趴在桌上整理手稿,不小心睡着了,萧璟渊轻轻给她披上外套,看着桌上母亲的手稿和学员的创新方,心里满是感慨 —— 从一本旧食谱到一部终极典籍,从一个人的初心到一群人的传承,江南药膳的根,已经扎得越来越深了。
软桃醒来时,看到萧璟渊还在核对 “宫廷补方”,笑着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睡?” 萧璟渊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我想早点把终极版编好,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心血,看到江南药膳的美。” 软桃靠在他肩上,看着满桌的手稿和典籍,心里满是期待 —— 她知道,这部终极典籍,不仅是对母亲的告慰,更是对江南药膳传承的总结,它会带着所有人的心血,把江南的温暖和匠心,传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