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漠省粟米工坊的铜铃在晨光中响起时,苏明理正站在工坊门前,看着流民与士族工匠们合力将最后一批粟米饼装上车。这座历时两个月建成的工坊,不仅采用了江南道流民工坊的先进设计,还融入了北靖道士族工匠改良的碾米设备,日加工粟米能力达到八千石,是安靖府工坊的一倍还多。
“苏大人,崔家送来的五十车粟米已入库,按约定,这批粟米将优先加工成适合长途运输的粟米干,发往漠北部族。”工坊总管李福全拿着账本走来,语气中满是兴奋,“昨日漠北的乌桓部族派了使者来,说愿意用三匹良马换一石粟米干,这可比卖给内地商户划算多了!”
苏明理接过账本,指尖划过“乌桓部族”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乌桓部族是漠北最大的部族,以游牧为生,粮食常年短缺,若能与他们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北靖道的粟米制品不仅能打开新市场,还能通过部族贸易,打通通往西域的商路。
“使者现在何处?”苏明理问道。
“在驿馆休息,说是要等您回来,亲自商议贸易细节。”李福全答道。
苏明理刚转身准备前往驿馆,刘世安便带着崔家代表崔明远匆匆赶来。“苏大人,乌桓部族的使者可不能轻易答应啊!”崔明远上前一步,语气急切,“漠北部族向来狡猾,此前有商户与他们通商,不仅货品被抢,还差点丢了性命。我们还是先稳妥些,等摸清部族底细再谈合作不迟。”
刘世安也点头附和:“崔兄说得有道理。乌桓部族与周边的鲜卑部族素有摩擦,若我们与乌桓通商,怕是会得罪鲜卑部族,反而给商路带来麻烦。”
苏明理停下脚步,看向两人:“两位担心的是安全与后续纠纷,这点我自然考虑过。但漠北部族每年冬季都会因缺粮南下劫掠,若我们能通过贸易为他们提供粮食,既能减少边境冲突,又能为北靖道带来稳定的收益,这正是新政‘以商安边’的意义所在。”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鲜卑部族,我们可以派使者同时与他们接触,只要价格合理,他们没有理由拒绝粮食贸易。至于安全问题,我已让人联络边境的镇北军,请求他们派一队兵士护送商队,确保货品与人员安全。”
崔明远仍有顾虑:“可粟米干的运输成本不低,若部族中途压价,我们岂不是白费功夫?”
“这便是我要亲自与乌桓使者谈判的原因。”苏明理笑着说,“我们可以与乌桓部族签订‘长期贸易协议’,约定每年冬季为他们提供十万石粟米干,他们则以良马、皮毛等物资交换,价格每半年调整一次,由双方共同商议。这样既能保证我们的收益,又能让部族放心。”
刘世安与崔明远听后,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崔明远拱手道:“苏大人考虑周全,是我等目光短浅了。崔家愿意出二十名护卫,协助商队运输,也算是为部族通商出一份力。”
苏明理点头致谢,随后便前往驿馆会见乌桓使者。驿馆内,乌桓使者巴图正坐在桌前,手中拿着一块粟米干细细品尝。见苏明理进来,巴图起身行礼,用略显生硬的汉话道:“苏大人,贵地的粟米干味道很好,比我们以往吃的麦饼更耐饿。若能长期供应,乌桓部族愿意用最好的良马交换。”
苏明理请巴图坐下,递上一杯热茶:“巴图使者,我们不仅能提供粟米干,还能为部族提供粟米酒、粟米饼,这些食品保质期长,适合游牧携带。我们希望与乌桓部族签订长期协议,每年冬季供应十万石粟米制品,你们则提供五千匹良马与两万张皮毛,不知使者意下如何?”
巴图眼中一亮,五千匹良马足够乌桓部族组建一支骑兵,两万张皮毛也能为部族换取其他物资。他连忙道:“苏大人提出的条件很优厚,只是良马与皮毛的交付需要时间,能否宽限到三个月内?另外,我们希望商队能直接将货品运到乌桓的主营地,这样更方便我们分发。”
“三个月可以,但商队需要乌桓部族派向导护送,同时镇北军会派兵士随行,确保双方人员安全。”苏明理补充道,“若合作顺利,明年我们还可以为部族提供种子与农技指导,教你们在适宜耕种的土地上种植粟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巴图闻言,激动地站起身:“苏大人若能帮我们种植粟米,乌桓部族愿与大靖永世交好!我这就写信给族长,让他尽快派代表来签订协议!”
送走巴图后,苏明理立刻让人将与乌桓部族谈判的结果写成奏报,送往京城。同时,他安排工匠赶制适合长途运输的粟米干包装,让流民合作社收集更多粟米,为首批贸易做准备。
三日后,京城的批复文书与苏知意的书信一同送到云漠省。墨渊在批复中不仅同意了与乌桓部族的贸易协议,还下旨让镇北军调拨五百名兵士,组成“商路护卫队”,专门负责部族商路的安全;苏知意在信中则告知苏明理,江南道已成功与南方的百越部族建立贸易关系,建议他借鉴江南的“以货易货”模式,在商队中配备懂部族语言的翻译与医师,既方便沟通,又能通过义诊赢得部族信任。
苏明理按照苏知意的建议,从流民中挑选出十名懂漠北部族语言的人担任翻译,又从惠民药局的分店调派两名医师随行。崔家也如约派出二十名护卫,与镇北军的兵士组成联合护卫队。
半个月后,首批商队满载着五万石粟米制品,在向导的带领下前往乌桓部族主营地。苏明理亲自送行,对商队首领道:“此行不仅是为了贸易,更是为了传递大靖的善意。若遇到部族百姓有困难,能帮就帮,切勿与部族发生冲突。”
商队首领拱手应下,带着队伍缓缓消失在通往漠北的道路上。刘世安看着商队远去的背影,对苏明理道:“苏大人,若此次与乌桓合作成功,我们还可以开拓西域的商路,将北靖道的粟米制品卖到更远的地方。”
“这正是我的目标。”苏明理点头,“待云漠省工坊的产量稳定后,我们便派人前往西域考察,寻找新的贸易伙伴。新政不仅要让北靖道的百姓受益,还要让大靖的物产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大靖的繁荣。”
就在此时,流民代表王老汉匆匆赶来,脸上带着喜色:“苏大人!鲜卑部族的使者来了,说是看到乌桓部族与我们通商,也想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愿意用玉石与药材交换粟米制品!”
苏明理与刘世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鲜卑部族主动前来,说明部族通商的模式已初见成效,未来会有更多部族愿意与大靖合作。
苏明理立刻前往驿馆会见鲜卑使者。鲜卑使者拓拔烈性格豪爽,开门见山道:“苏大人,乌桓能与大靖通商,鲜卑也能!我们有最好的玉石与药材,这些都是内地稀缺的东西,用来换粟米制品,很划算!”
苏明理笑着道:“拓拔烈使者快人快语,我也不绕弯子。我们可以为鲜卑部族提供五万石粟米制品,你们则提供三千斤玉石与五千斤药材,贸易方式与乌桓相同,由联合护卫队护送商队,如何?”
拓拔烈当即答应:“就按苏大人说的办!我这就回去准备,希望我们的合作能比乌桓更顺利!”
送走拓拔烈后,苏明理让人加快粟米制品的生产,同时与崔家、刘世安商议,在云漠省设立“部族贸易交易所”,专门负责与漠北部族的贸易对接,方便后续更多部族前来合作。
一个月后,前往乌桓部族的商队顺利返回,不仅带回了五千匹良马与两万张皮毛,还带来了乌桓族长的亲笔信,信中表示愿意与大靖建立永久的友好关系,每年都会派使者前往京城朝贡。
消息传到京城,墨渊在朝会上公开表扬了苏明理:“苏明理在北靖道推行新政,不仅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还通过部族通商稳定了边境,拓展了大靖的商路,真是功不可没!朕决定,升任苏明理为北靖道总督,全面负责北方五省的新政与部族贸易事宜。”
百官纷纷表示赞同,连此前对新政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对苏明理的能力表示认可。苏知意站在文官之首,看着墨渊眼中的赞许,心中满是骄傲——弟弟的成长,不仅是苏家的荣耀,更是新政能在全国推行的希望。
苏明理收到升任总督的圣旨时,正与刘世安、崔明远在部族贸易交易所查看玉石与药材。看着满仓的物资,苏明理感慨道:“从土地重整到工坊建设,再到部族通商,北靖道的新政已不再局限于民生,而是延伸到了经济与外交。未来,我们还要让新政的辐射范围更广,让更多人受益。”
刘世安点头道:“苏大人,如今北靖道已成为新政的典范,不少周边省份都派人前来学习经验。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靖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迎来繁荣的景象。”
崔明远也补充道:“崔家愿意拿出更多资金,支持苏大人开拓西域商路。只要能跟着新政走,我们士族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部族贸易交易所的牌匾上,金色的光芒与远处工坊的炊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荣的景象。苏明理站在交易所前,看着往来的流民与士族,心中满是期待——北靖道的故事只是大靖新政的一个缩影,而属于大靖的盛世已在这一片生机盎然中缓缓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