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后大典的余温尚未散尽,京城的朝堂与市井却因一桩旧案再起波澜。这日清晨,一封弹劾苏明理的奏折突然摆在墨渊的御案上,落款竟是复试主考官、礼部侍郎王怀安——正是王承宇的父亲。奏折中称,苏明理在复试时“夹带私藏、抄袭作弊”,请求陛下取消其殿试资格,以正科举风气。
墨渊看着奏折,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将奏折扔在案上,对身旁的内侍道:“传苏知意与王怀安即刻来御书房!”
此时的苏府,苏明理正与苏知巧整理殿试的备考资料,听闻消息的苏知意匆匆赶回,脸色凝重:“明理,王怀安弹劾你复试作弊,陛下已传召我与他入宫,你且在家中安心等候,切勿焦躁。”
苏明理握着书卷的手微微收紧,眼中却无慌乱,只有坚定:“姐姐放心,我问心无愧,定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御书房内,王怀安一身朝服,躬身立于殿中,神色看似恭敬,眼底却藏着一丝得意。苏知意刚踏入殿门,便听到他高声道:“陛下,苏明理在复试中作弊一事证据确凿,若不严惩,恐难服众,更会坏了科举取士的规矩!”
“证据何在?”墨渊语气冰冷,目光扫过王怀安,“复试当日,九卿与御史台共同监考,为何当时不见你提及,如今却突然拿出弹劾奏折?”
王怀安连忙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的纸条,双手呈上:“陛下,此乃臣儿王承宇在贡院角落捡到的,上面的字迹与苏明理复试试卷上的经义作答一模一样,分明是他夹带的作弊纸条!”
苏知意接过纸条,仔细查看,又想起复试当日苏明理提及王承宇藏纸条的细节,心中已然明了。她上前一步,将纸条放在案上:“陛下,此纸条绝非明理所带。其一,明理的经义作答皆结合民生实例,言辞质朴,而纸条上的内容尽是堆砌的经义名句,与试卷风格截然不同;其二,复试号房狭小,监考官员来回巡查,明理若要夹带作弊,怎会将纸条遗落在贡院角落,还恰好被王承宇捡到?此事太过蹊跷。”
王怀安立刻反驳:“苏大人这是强词夺理!字迹相似便是铁证,何况苏明理出身寒门,本就无真才实学,若不作弊,怎会取得复试第一的成绩?”
“王大人此言,是在质疑陛下与九卿的眼光吗?”苏知意目光锐利,直视王怀安,“明理的复试试卷,陛下亲自审阅,九卿共同评定,皆认为其经义扎实、策论务实,何来无真才实学之说?王大人一口咬定明理作弊,莫非是因为令郎王承宇复试成绩不佳,便想借此打压对手,维护世家子弟的特权?”
王怀安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墨渊见状,心中已有定论,他看向殿外:“传王承宇入宫!”
半个时辰后,王承宇忐忑地走进御书房,看到案上的纸条,眼神瞬间慌乱。墨渊盯着他,语气威严:“王承宇,这张纸条是你何时何地捡到的?当时可有他人在场?”
王承宇支支吾吾,眼神躲闪:“臣……臣是在复试结束后,在贡院门口捡到的,当时……当时并无他人在场。”
“是吗?”苏知意冷笑一声,“据我所知,复试结束后,你与仆从径直离开贡院,并未在门口停留。倒是有考生亲眼看到,你在复试中途,曾偷偷将一张纸条藏入袖中,莫非便是这张?”
王承宇脸色骤变,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饶命!臣……臣只是一时糊涂,想将纸条带出去参考,并非有意诬陷苏明理!是父亲让臣这么说的,臣知错了!”
王怀安见状,连忙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臣教子无方,一时糊涂才犯下此错,求陛下从轻发落!”
墨渊看着眼前的父子二人,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王怀安,你身为礼部侍郎,主掌科举之事,却纵容儿子作弊,还妄图诬陷他人,破坏新政风气,简直罪无可赦!即日起,免去你礼部侍郎之职,贬为庶民;王承宇取消殿试资格,终身不得参加科举!”
“陛下饶命!”父子二人哭喊着被内侍拖出御书房。
殿内恢复平静,墨渊看着苏知意,语气缓和了许多:“让你和明理受委屈了。”
“陛下公正断案,臣感激不尽。”苏知意躬身行礼,“此事也让百官看清,陛下推行新政、打破门第之见的决心,往后再无人敢轻易质疑寒门子弟的才华。”
墨渊点头,随即取出一份奏折:“如今朝堂新局初定,朕打算让明理入翰林院任职,参与新政文案的草拟,既能让他熟悉朝堂事务,也能发挥他的才华。另外,惠民药局已建成,朕已下旨,让知巧担任药局主事,你觉得如何?”
苏知意心中一暖,眼中满是感激:“陛下考虑周全,臣代弟妹谢过陛下。他们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为大靖百姓效力。”
几日后,苏明理正式入职翰林院。他身着青色官袍,走进翰林院的那一刻,不少寒门出身的官员纷纷上前道贺——苏明理的遭遇与平反,让他们看到了新政带来的希望,也让他们更加坚信,只要有真才实学,便能在朝堂立足。
苏明理入职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参与修订《地方吏治考核细则》。他结合殿试策论中的“三缓三急”理念,在细则中加入“民生满意度考核”条款,要求地方官员每季度提交流民安置、赋税减免、水利兴修等民生事务的进展报告,由御史台实地核查,考核结果直接与官员升迁挂钩。
这份细则呈到墨渊与苏知意面前时,两人都眼前一亮。墨渊笑着对苏知意道:“明理果然有才华,这‘民生满意度考核’条款,正好弥补了此前吏治考核重政绩、轻民生的不足。”
苏知意点头赞同:“明理自幼跟随臣奔走四方,深知百姓疾苦,他提出的条款切实可行,能有效督促地方官员重视民生。”
与此同时,惠民药局正式对外开放。苏知巧身着淡紫色官袍,站在药局门口,看着前来取药的百姓排起长队,脸上满是欣慰。药局内,医师们忙着为百姓诊脉,药师们按照平价药方抓药,墙上张贴着详细的药材价格与诊疗流程,处处透着透明与亲民。
开业当日,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拄着拐杖前来取药,她握着苏知巧的手,眼眶泛红:“姑娘,以前我得了咳嗽,连药都买不起,只能硬扛着。如今有了惠民药局,不仅药便宜,还能免费诊脉,真是多亏了陛下与皇后娘娘啊!”
苏知巧笑着递过药包:“老奶奶,这是陛下与皇后娘娘推行新政的初衷,只为让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您按时服药,很快就能痊愈。”
惠民药局的成功,让墨渊与苏知意更加坚定了推行新政的决心。他们趁热打铁,下旨在全国各州府推广惠民药局,同时派遣苏明理与几名翰林院官员前往江南道,督查地方吏治与民生事务。
苏明理临行前,苏知意特意将他叫到府中,递上一份江南道流民安置的卷宗:“江南道是新政推行的重点地区,也是流民聚集最多的地方。你此去,务必实地核查流民安置情况,若发现地方官员弄虚作假,即刻上报御史台,不可姑息。”
苏明理接过卷宗,郑重点头:“姐姐放心,我定不负陛下与姐姐的信任,如实核查,为百姓做主。”
苏知巧也为哥哥准备了不少常用药材,叮嘱道:“江南道气候潮湿,容易滋生疫病,你带着这些药材,若遇到百姓生病,也能及时救治。”
苏明理看着姐姐与妹妹,眼中满是感激:“有你们在,我便无后顾之忧。待我完成任务,定早日回来,与你们一同见证大靖的盛世。”
次日清晨,苏明理带着几名翰林院官员,骑着马离开京城,朝着江南道疾驰而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照亮了前路,也照亮了大靖新政的未来。
御书房内,墨渊与苏知意并肩站在窗前,看着苏明理远去的身影,眼中满是期待。墨渊握住苏知意的手,声音坚定:“知意,有你与明理、知巧这样的人才辅佐,有百姓的支持,大靖的盛世,指日可待。”
苏知意抬头看向墨渊,眼中满是温柔与坚定:“陛下,臣愿与你携手,无论前路有多少挑战,都将坚守初心,守护大靖,守护百姓,直到真正实现天下太平、民生安乐。”
窗外阳光正好,御花园中的牡丹开得正艳,仿佛在为这对帝后为这个正在走向繁荣的王朝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而属于大靖的新政篇章,在苏家人的参与与守护下正一页页书写着辉煌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