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放榜后的第三日,京城贡院再次敞开大门迎来了复试的考生。苏明理手持笔墨纸砚,随着人流踏入贡院。与其他考生的紧张忐忑不同,他神色平静,目光坚定——昨日姐姐苏知意已特意叮嘱,复试重在考察经义策论的实用之才,而非辞藻堆砌,只需秉持本心、言之有物即可。
贡院的号房狭小逼仄,仅容一人一桌一椅。苏明理刚坐下,隔壁号房便传来轻微的骚动,一名身着锦缎青衫的考生被仆从簇拥着走来,腰间挂着精美的玉佩,正是礼部侍郎家的公子王承宇。王承宇瞥了一眼苏明理衣着,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意,低声对仆从道:“不过是寒门子弟,也敢来凑复试的热闹,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苏明理置若罔闻,只是静静铺开试卷,等待考官发题。他知道,如今朝堂革新,陛下与姐姐都推崇务实之风,寒门子弟只要有真才实学,便有出头之日。王承宇的嘲讽,不过是旧勋贵子弟的虚浮傲气,不值一提。
辰时三刻,考官准时分发试题。此次复试共三道题,一道经义题取自《明政要论》中的“民为邦本”,一道策论题要求考生阐述“如何整顿地方吏治”,还有一道实务题是草拟一份“惠民药局实施细则”。题目紧扣朝堂新政,既考察考生的学识,更考验其对国事的见解与实操能力。
苏明理看到试题,心中豁然开朗。“民为邦本”是他自幼便听姐姐提及的道理,这些年姐姐奔走四方,兴水利、安流民的事迹,便是最好的注解;“整顿地方吏治”与“惠民药局”更是近日朝堂热议的新政,姐姐与陛下的商议,他虽未全程旁听却也耳濡目染,心中早有腹稿。
他提笔蘸墨,笔尖在宣纸上落下工整的楷书。经义题中,他没有引经据典堆砌辞藻,而是结合江南道流民安置的实例,阐述“民安则国安”的道理,字里行间满是真切的民生关怀;策论题里,他提出“考核问责、高薪养廉、御史巡查”三策,既借鉴了姐姐推行的吏治改革,又补充了地方实操的细节,逻辑清晰、切实可行;实务题中,他草拟的惠民药局细则,更是细化到药材采购、医师选拔、平价定价等具体环节,甚至考虑到了偏远地区百姓的取药便利,处处透着务实的巧思。
隔壁号房的王承宇,起初还时不时哼着小曲,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可看到试题后,脸色渐渐凝重——他自幼专攻辞赋,对朝堂新政知之甚少,尤其是“惠民药局”这样的实务题,更是无从下笔。他偷眼望向苏明理的号房,见对方笔走龙蛇、文思泉涌,心中愈发焦躁,竟趁考官转身的间隙,悄悄将一张写满经义名句的纸条藏入袖中。
苏明理余光瞥见这一幕,眉头微蹙,却并未声张。他知道,科举取士,贵在诚信,王承宇这般投机取巧,即便能蒙混过关,日后也难成大器。他收回目光,继续专注于自己的试卷,直至午时三刻,才从容地将试卷交上。
走出贡院时,阳光正好。苏知巧早已在门口等候,手中提着一个食盒,脸上满是期待:“哥哥,考得怎么样?题目难不难?”
苏明理接过食盒,笑着点头:“题目很贴合国事,不算难,应该能顺利通过。”
姐弟二人刚走出贡院大门,便看到王承宇带着仆从迎面走来。王承宇看到苏明理,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故意撞了他一下:“走路不长眼睛?”
苏明理稳住身形,淡淡道:“公子若是心中有气,不妨在试卷上见真章,何必在此时寻衅滋事?”
“你一个寒门子弟,也配与我谈真章?”王承宇怒极反笑,“告诉你,这复试的主考官是我父亲的门生,你就算答得再好,也未必能中!”
苏知巧气得脸色发白,正要反驳,却被苏明理拉住。他看着王承宇,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坚定:“科举取士,自有公论。陛下与苏大人推行新政,便是要打破门第之见,选拔真正的贤能。公子若真有才华,便不必畏惧竞争;若只会倚仗父辈权势,即便中了功名,也终将被百姓唾弃。”
这番话掷地有声,周围的考生和路人纷纷侧目。王承宇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无从反驳,只能愤愤地拂袖而去。苏知巧看着他的背影,气鼓鼓地说:“哥哥,你何必对他这么客气?他分明就是故意找茬!”
“不必与他一般见识。”苏明理笑道,“我们只需静待结果便是。”
复试结果在三日后公布,苏明理以复试第一的成绩,与其他十九名考生一同入选,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消息传来,不仅苏家别院一片欢腾,连朝堂上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旧勋贵官员私下议论,认为苏明理能取得如此成绩,是沾了苏知意即将封后的光。
这些流言传到墨渊耳中时,他正在御书房与苏知意商议封后大典的筹备事宜。墨渊放下手中的奏折,脸色微沉:“这些人真是冥顽不灵!苏明理的试卷朕亲自看过,经义扎实、策论务实、实务周密,比许多世家子弟强出百倍,分明是凭真才实学入选,何来沾光之说?”
苏知意心中一暖,却依旧平静地说:“陛下息怒。流言止于智者,明理的才华如何,殿试之上自有分晓。何况封后大典在即,臣不愿因这些小事引发朝堂争议,影响新政推行。”
墨渊看着她从容的模样,心中愈发敬佩。他握住苏知意的手,语气坚定:“你的顾虑朕明白,但也不能让明理受委屈。朕已下旨,殿试将由朕亲自主持,九卿与御史台共同监考,确保绝对公平公正。另外,朕已让人将苏府修缮一新,待封后大典后,你与明理、知巧便可搬入府中,也方便明理专心备考。”
苏知意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躬身道:“陛下厚爱,臣代弟妹谢过陛下。只是修缮苏府太过破费,臣以为不必如此铺张。”
“这并非铺张,而是朕的心意。”墨渊笑道,“你是大靖的皇后,苏家便是国戚,理应有相应的规制。何况明理是难得的人才,朕希望他能无后顾之忧,在殿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将来为朝堂效力。”
接下来的十日,苏明理闭门苦读,潜心钻研历代策论与朝堂新政。苏知巧则一边帮他整理资料,一边筹备封后大典所需的刺绣纹样——她亲手绣制的“凤穿牡丹”屏风,将作为贺礼献给姐姐。苏知意虽忙于朝堂与大典筹备,却也每日抽出时间,与明理探讨策论,分享自己对国事的见解。
殿试当日,天气晴好。太和殿广场上,二十名考生身着统一的贡士服,整齐列队。墨渊端坐龙椅之上,两侧分列九卿与御史台官员,气氛庄严肃穆。苏知意身着玄色官袍,立于文官之首,目光落在苏明理身上,眼中满是期待与骄傲。
殿试以策论为主,题目由墨渊亲自拟定——“如何平衡新政推行与民生安定”。这道题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考生对新政的理解、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化解矛盾的智慧。
考生们纷纷低头疾书,太和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苏明理略一沉思,便提笔写下自己的观点:“新政推行,旨在强国利民,然民生安定是根基。欲平衡二者,需做到‘三缓三急’:缓苛政之推行,急民生之所需;缓冗余之裁汰,急贪腐之整治;缓赋税之调整,急水利之兴修。新政非一日之功,当循序渐进,以民为本,方能行稳致远。”
他在策论中,既肯定了姐姐推行的吏治改革、惠民药局等新政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部分地区因急于求成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如设立新政反馈机制、选派贤能官员督导地方、加大对贫苦百姓的扶持力度等。整篇策论既有大局观,又有实操性,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的体恤与对国事的担当。
墨渊亲自审阅试卷,当看到苏明理的策论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将试卷递给身旁的苏知意,低声道:“明理这篇策论,见解独到、务实可行,颇有你的风范。”
苏知意接过试卷,仔细阅读,心中满是欣慰。她抬头看向墨渊,眼中带着一丝笑意:“陛下过奖了,明理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殿试结束后,墨渊与九卿商议许久,最终确定了名次。当内侍高声宣读“一甲第三名,苏明理”时,太和殿广场上响起一阵掌声。苏明理躬身行礼,脸上没有丝毫骄傲,只有平静与感恩——他知道,这个名次不仅是对自己才华的认可,更是陛下与姐姐推行新政、打破门第之见的成果。
王承宇最终只得了二甲末名,看着苏明理接受百官道贺,心中既嫉妒又不甘,却也无可奈何——苏明理的策论在朝堂上广为传阅,其才华与风骨有目共睹,无人能再质疑。
殿试结束后,封后大典的筹备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京城内外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期待着这场见证大靖新局的盛典。苏知巧亲手绣制的“凤穿牡丹”屏风被安放在太和殿中央,屏风上的凤凰栩栩如生、牡丹雍容华贵,象征着皇后的尊贵与大靖的繁荣。
大典前一日,苏知意来到苏府,看着修缮一新的宅院,心中感慨万千。苏明理与苏知巧早已等候在门口,见她前来,连忙迎上前:“姐姐!”
苏知意走进院内,看着熟悉的景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眼中满是暖意:“往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苏知巧拉着她的手,笑着说道:“姐姐,明日就是封后大典了,我为你准备了一套新的刺绣凤袍,你快试试合不合身?”
苏明理也开口道:“姐姐,明日大典,我与知巧会在殿外为你祝贺。往后,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姐姐与陛下的期望,为大靖百姓做事。”
苏知意看着弟妹成熟稳重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弟妹不仅长大成人,还能凭借自己的才华立足于世。而墨渊的深情与信任,更让她坚定了与他并肩守护大靖的决心。
当晚,墨渊派内侍送来一封手书,上面只有短短几句话:“明日凤仪初成,朕与大靖百姓共盼。往后余生,朕与你携手,以民为本,以国为家,共创盛世安宁。”
苏知意握着信纸,心中暖流涌动。月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照亮了她眼中的坚定与温柔。她知道,明日的封后大典,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大靖新政的新起点。而她与墨渊、与弟妹、与所有心怀正义的人,将在守护江山、造福百姓的征程中,书写属于大靖的辉煌篇章。
封后大典当日,阳光普照,万里无云。太和殿广场上,文武百官列队肃立,百姓们围在广场外围,翘首以盼。苏知意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簇拥下,缓缓走向太和殿。凤袍上的凤凰刺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她尊贵的身份与肩负的责任。
墨渊亲自在太和殿门口迎接,看着身着凤袍的苏知意,眼中满是温柔与爱意。他伸出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声音郑重而深情:“知意,欢迎你。”
苏知意躬身行礼,眼中带着坚定的光芒:“陛下,臣愿与你并肩,守护大靖,守护百姓。”
两人并肩走进太和殿,在百官的跪拜与百姓的欢呼声中,完成了封后大典的各项仪式。礼毕后,墨渊登上龙椅,苏知意立于一侧,接受百官朝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欢呼声震天动地,响彻整个京城。阳光洒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大靖的清明新局,也照亮了帝后携手共创盛世的美好未来。而苏明理与苏知巧站在人群中,看着台上的姐姐,眼中满是骄傲与憧憬——他们知道属于苏家的故事,属于大靖的故事,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