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出口,手里捏着刚打印出来的样品检测报告。纸页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边角微微卷起。他扫了一眼数据,透光均匀性那一栏标着“轻微偏差”,但后面跟着老陈手写的备注:“不影响实际使用,客户实测反馈优先。”
他把纸折了两下塞进工作服口袋,转身往办公室走。走廊灯亮得正好,不刺眼也不昏暗。路过质检台时,李工抬头看了他一眼,“第一批样品封样完了,标签也贴了,就等明天客户来取。”
“辛苦。”刘好仃点点头,“留一份小样在展示区,王姐说有两家养老院的人想亲眼看看。”
回到工位,电脑屏幕还停留在昨日的日清简报汇总页。他点开新消息,王姐刚发来一条:“上午两个新咨询,都提到了‘防眩’功能,语气比之前认真多了。”后面附了个笑脸表情。
他回了个“好”字,顺手打开客户数据库。新增标记里,“光线敏感”类别的条目比昨天多了三条。他一条条往下看,其中一条备注写着:“老人晒太阳时间从十分钟提到半小时,家属说眼睛没再流泪。”
刘好仃嘴角动了动,没笑出来,但眼神松了些。他翻出笔记本,在“市场反应”一栏写下:真实体验开始说话。
手机响了,是老陈打来的。接通后那边声音不大,压着嗓子:“刚才技术组又测了一遍透光率,波动确实存在,但跟普通板子放一块,肉眼看不出区别。咱们……还算合格吗?”
“你说呢?”刘好仃反问。
“我觉得能过。毕竟咱们不是做实验室标准件,是给老人用的玻璃。”
“那就按你的判断办。”刘好仃说,“不过别急着对外说‘完全达标’,就说‘符合实际使用需求’。让客户自己看,自己说。”
电话那头顿了一下,“行,我这就去改说明文档。”
挂了电话,刘好仃起身泡了杯茶。茶叶沉在杯底,水色清亮。他端着杯子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本周目标”下面划掉两项:样品试产完成、首日反馈收集。然后写上新的三项:客户实地查看安排、备用传感器补货跟进、话术模板优化。
刚写完,王姐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我把今天早上的三通录音整理好了,有两个点值得提。”她把设备递过去,“第一个客户问,你们这个玻璃是不是能让护工少擦几次?我说是,他们笑了。第二个直接说,‘我们上周还在考虑智能调光,现在觉得耐用更重要。’”
刘好仃接过平板,听完两条录音,把设备还给她。“看来咱们的方向没错。有些人要的是花哨,有些人要的是省心。咱们服务的是后者。”
“可还是有人犹豫。”王姐靠在桌边,“有个项目负责人说,要等看到实物再决定。”
“那就让他看。”刘好仃说,“你挑两个最有可能成交的,安排明天来厂里转一圈。不讲课,不吹牛,就带他们去装了样品的测试间坐十分钟。”
“要不要准备点茶水?”
“准备一杯白开水就行。”他说,“让他们感受环境,不是来赴宴。”
王姐笑了一声,“明白了,走朴素路线。”
“不是朴素,是真实。”刘好仃纠正,“咱们现在拼的不是谁话说得多,是谁能把事做踏实。”
正说着,老陈又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生产排程表。“后天可以腾出半天做第二批样品,但我建议先集中精力服务好这两位预约客户。万一他们提了新要求,咱们还能调整。”
“听你的。”刘好仃点头,“先把第一波口碑做起来。订单不怕慢,怕砸招牌。”
三人站在一起,没人急着走。办公室外传来叉车搬运的声音,节奏平稳。
“说实话,”老陈忽然开口,“这两天跑得太紧,我有点怕哪个环节漏了。比如忘了更新记录,或者样品编号搞混……以前慢是有慢的好处,现在快了,心里反而悬着。”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没马上回答。他打开电脑,调出今天的日清简报。老陈提交了设备运行总结,堵点栏写着:“传感器库存不足,已申请补货”;王姐上传了客户分类表,备注了两位来访客户的特殊需求;他自己也完成了取样流程确认。
他把屏幕转向两人:“你看,问题出来了,有人报,有人接。这不是靠一个人盯,是靠一套动作在走。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部分说出来,别人就能接住。”
“可万一有人说漏了呢?”
“那就让制度提醒。”刘好仃走到白板前,写下八个字:稳得住,才走得远。“我们现在不是在抢一时的速度,是在建一种节奏。就像走路,步子太急容易摔,太慢又赶不上路。找到自己的频率,才能一直往前。”
王姐轻声说:“其实这两天,我接电话的感觉不一样了。以前总想着怎么解释清楚参数,现在我知道该说什么故事。”
老陈也点头:“我今天巡线的时候,特意看了每一道工序。以前是走过场,现在像在检查自己的作品。”
“那就是进步。”刘好仃把笔放下,“方案能不能成,不看第一天多热闹,看第三天还能不能稳住。今天样品出了点偏差,但我们没慌;客户还没下单,但我们看到了希望。这才是刚开始见效的样子。”
他看了眼时间,五点十分。窗外天色渐暗,厂区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
“这样,”他说,“王姐你今晚把接待流程再理一遍,重点是怎么引导客户看效果,不是听介绍。老陈你把展示间的灯光模拟一下,按养老院常见照明调一遍。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在测试间碰头,现场走一次流程。”
两人应下,各自离开。
刘好仃坐回座位,打开跟踪表,录入两位客户的预约信息。他在备注栏写:“第一波反馈窗口期,重点关注使用场景描述。”然后合上电脑,起身去了车间。
展示区已经布置好,两块样品嵌在模拟窗框里,旁边放着对比图。他伸手摸了摸玻璃表面,干净,无划痕。质检标签贴得端正,编号清晰。
他掏出手机,给老陈发了条消息:“灯光调试完成后拍个视频发我。”
转身准备回办公室时,看见运货叉车正缓缓驶向打包区,车斗里码着几箱标准板,灯光照在纸箱上,反着淡淡的光。
他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抬手看了看表,六点差五分。
夜班交接铃响了两声,广播里传出报岗的声音。
他低头整理了下袖口,朝办公区走去。
第二天取样的接待材料还没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