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还在“优化执行首日记录”那行字后面闪着,刘好仃揉了揉眼睛,把昨夜的文档保存后关掉。他没急着开新页面,而是点进客服系统的后台,翻出三天前发出的五批样片对应的客户反馈状态。
两份问卷已提交,一份附了使用照片,另一份写着:“比想象中柔和,孩子说写字时不再眯眼。”还有一条私信来自那个幼儿园后勤主任:“样片昨天下午到的,技术员测试完说透光率和防眩指标都达标,我们准备下正式订单。”
他轻轻吹了口气,像是要把屏幕上的数据吹得更清楚些。
七点刚过,办公室门还没完全打开,他就坐进了工位。电脑一亮,直接调出过去三周的咨询量曲线图。新策略上线后的第七天开始,咨询量稳步上扬,尤其是“定制”“弧形”“防反光”这几个关键词的搜索频次翻了一倍。退货率呢?反而降了两个点。他顺手把竞品最近的推广活动标成灰色虚线,对比一下,对方主打低价冲量,但客户追问集中在“能不能改尺寸”,而他们这边的问题已经转向“多久能装”。
“不是没人挑刺,”他自己嘀咕,“是挑的不再是老毛病了。”
他新建一个表格,标题叫《非标需求响应追踪》,第一列是客户类型,第二列是需求特征,第三列是响应时间,第四列留空,写上“后续动作”。刚填完前五个案例,王姐的消息弹了出来:“‘案例包’收到三份反馈,都说图文对照挺直观,特别是那个幼儿园教室的前后对比,有两家主动问能不能去现场拍一组实景。”
刘好仃回了个“好”,又补了一句:“让他们先拍,不用等审批,回来报销就行。顺便问问,有没有老师愿意录个三十秒感言?就说孩子上课不晃眼了。”
王姐秒回:“你这是要搞温情营销啊。”
“不是营销,”他敲键盘,“是让人知道,一块玻璃也能解决具体问题。”
上午九点十七分,系统自动汇总了新一轮数据。他点开“客户评价关键词云”,发现“快”字最大,“准”其次,再往下是“省事”“有参考”。他把这页截图发到协作池,留言:“咱们现在不是跑得快,是跑对了方向。”
中午吃饭时,他端着饭盒坐在工位上,一边嚼着青菜一边刷新物流信息。那组写字楼隔断的客户今天签收了,随单附的检测卡已被拍照上传,问卷里写道:“隐私性和采光居然能兼顾,原以为要牺牲一头。”
他吃完饭没挪窝,把这几条反馈归类到“长期价值验证”文件夹,顺便翻出生产部上周的报表。非标订单占比从原先的百分之六点三升到了百分之十一点八,虽然总量还不大,但连续十二天都在增长,而且没有一笔因尺寸误差返工。
“以前是怕做非标,”他自言自语,“现在是怕接太晚。”
下午两点,他召集王姐和老陈开了个十分钟语音会。没讲成绩,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下周突然来二十个非标单,生产线扛不扛得住?”老陈说:“模具调整流程熟了,A线早班加两个人就能顶上。”第二个,“客户要是开始比价,咱们靠什么留住人?”王姐答:“现在很多人是冲着‘能改’来的,真要拼价格,咱们肯定拼不过外地厂,但要是加上技术支持和快速响应,他们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替代。”
刘好仃听完,点了头:“那就别把自己当卖玻璃的,当解决方案提供者。”
挂了电话,他打开x07看板,在“策略优化脑图”里新增一条分支:“建立非标服务档案”,下面列了三项:1 每个定制案例存档技术参数;2 客户使用三个月后回访一次;3 筛选可复用的设计模板,做成内部知识库。
他给王姐分配了第一项,老陈负责第二项,自己揽下了第三项。
傍晚五点,协作池陆续收到更新。王姐上传了一份《典型非标案例汇总表》,按场景分类,连安装难点都标注了注意事项;老陈提交了回访计划表,安排每周随机抽取五位客户做电话沟通;刘好仃则整理出三个可复制的窗型设计,命名为“教育1号”“住宅2号”“办公3号”,建议作为标准变体纳入产品目录。
他把这些材料整合进一份新文档,标题是《新需求应对策略长期观察报告(初稿)》。正文第一段写着:“自优化策略实施以来,客户咨询转化率提升23%,非标订单连续两周保持增长,复购意向客户增加18%。现有服务体系运行稳定,建议进入成果巩固阶段。”
他在文档末尾加了一句:“下一步可考虑向养老机构、艺术工作室等新场景拓展。”
六点四十分,文档上传至共享平台,设为“团队可见”,并设置明日晨会提醒。主屏关闭后,他习惯性地看了一眼副屏——那边挂着实时数据刷新窗口,最新一条反馈跳了出来:
某市一家老年社区改造项目负责人留言:“看了你们那个幼儿园案例,我们想试试在阳光房装防眩玻璃,老人看书不会累。能派个人来看看现场吗?”
刘好仃没立刻回复。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走到门口又停住。回头望了一眼还在闪动的图表投影,走回去,重新点亮主屏。
他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王姐和老陈,主题写:“明天先别排其他事,有个新客户要上门勘查。”
光标在正文框里跳着,他敲下第一句:“这家养老院的窗户朝南,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阳光直射,老人反应 glare……”
话没打完,他顿了一下,删掉最后一个词,改成:“老人反应光线太扎眼,看书看报受影响。”
鼠标移向发送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