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手机轻轻放在桌角,屏幕朝下。那条来自社区服务中心的消息他已经看过三遍,“能不能做成推拉窗”这几个字像是贴在脑子里,挥不走,也压不住。他没急着回,反而点开生产模块的适配查询界面,手指在尺寸参数间滑动,一边看一边记。
天刚亮,窗外还灰蒙蒙的,办公室只有他这一片亮光。电脑开机声响起,他顺手把昨晚剩下的半杯凉茶倒进绿萝盆里,又换了新水泡上速溶咖啡。这次加了两勺糖,他说不清为什么,就是觉得今天得甜一点。
系统登录后第一件事,是调出《第1683章阶段性报告(草案)》。王姐在评论区提的“紫外线检测卡”还在那儿挂着,老陈私信问成本怎么答的事也没撤。这些原本只是零散疑问,现在在他眼里却成了线索——客户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光靠一个人盯着,迟早要漏。
他新建了一个看板页面,标题打上“策略优化脑图”,底下分三栏:“产品适配性”“交付周期弹性”“技术沟通前置化”。鼠标停在第一栏上,他想了想,把“非标窗型改装”拖了进去,又补了一句说明:“不是所有定制都能接,但得让人知道我们能聊。”
接着,他在系统里创建了“策略优化协作池”,邀请了四个人,包括王姐和老陈。任务说明写得很直白:“每人负责一块,两天内交动作方案,别写总结,我要的是下一步怎么做。”他还特意举了例子:客服那边要整理五类常见问题的标准回复初稿,生产端得明确非标改制的容忍范围,销售则要列出客户最关心的三项参数。
发完邀请,他喝了口咖啡,发现太甜了,皱了下脸,但没倒掉。“年纪大了,口味也变了。”他嘟囔一句,转头继续翻客户留言记录。最近三天,类似“能不能做弧形”“厚度能不能再薄点”的咨询多了六条,有的来自教育机构,有的是住宅客户。问题不一样,背后的诉求却一致:你们能不能快点告诉我,这事行不行?
这就是症结所在。以前是没人信你能做,现在是你回应得太慢,人家等不及就去找别人了。
他打开表格,开始梳理响应链条。从接到咨询,到内部确认能力,再到反馈客户,平均耗时接近三十小时。中间光是找人确认一个边角料库存,就得转三四个环节。这哪是干活,简直是跑接力。
“得砍掉中间步骤。”他自言自语,然后在脑图里新增一条:“设立初筛表”。意思很简单,以后凡是定制类需求,先填一张表,把尺寸、安装方式、使用场景勾选清楚,再进流程。这样既能过滤无效咨询,也能让各部门提前准备。
时间一晃到了上午九点半,第一条协作反馈来了。王姐上传了一份文档,标题是《教育类客户关注点汇总》,里面列了七八条关于光照安全的内容,但没写该怎么回应。
刘好仃点开批注功能,在第一条后面写道:“‘关注紫外线’不能只当信息存着,得变成动作——建议今后凡幼儿园类样片,标配简易检测卡。”他又补充一句:“卡片不够的话,翻旧项目库存,三楼工具间有剩。”
十分钟后,老陈也传了文件,讲的是成本报价思路,可通篇都在分析材料价格波动,根本没碰他最想听的“怎么答客户”。
刘好仃敲了几行字:“客户问多少钱,别急着算,先问他用多大面积。50㎡以下走A档,100㎡以上再议。把这话变成标准话术,贴在销售页面。”他顿了顿,又加了个表情符号:。他知道老陈不爱看严肃指令,带个笑脸反而更容易接受。
中午饭是他从食堂打包的米饭和青菜,吃完后没休息,直接打开生产日志,查A线最近几天的余料使用情况。小李前天留的两块试片编号x07-1和x07-2,后来都被裁成样片用了,连边角都没浪费。这说明一线其实愿意配合,只是需要有人把路铺平。
他忽然想到一件事:为什么不把成功案例直接送给客户?与其反复解释性能,不如让他们看看别人是怎么用的。
于是在脑图第四项,他加上一条:“试行案例包随单发送”。意思是,往后寄样片时,附一张A4纸,打印三个真实使用场景的照片和简短说明,比如“某幼儿园教室改造前后对比”“家庭书房防反光实测”。不花哨,但有用。
下午三点,协作池里的提交进度卡在百分之六十。两人还没动静,刘好仃没催,而是把已有内容整合起来,开始起草《新策略优化要点清单(1.0版)》。他列了四项核心调整:
1 增设“非标需求初筛表”;
2 建立“技术-销售联审机制”;
3 推出“三日快响承诺”;
4 试行“案例包随单发送”。
每一条都配上执行说明,比如“初筛表由客服引导填写”“联审每周一上午十点线上碰头”“三日快响指从收到咨询到首次答复不超过72小时”。
写到最后一条时,他犹豫了一下,把“试行”两个字删了,改成“启动”。既然方向对,就没必要畏手畏脚。
傍晚五点四十七分,文档基本成型。他检查了一遍权限设置,确保只有团队成员可见,然后上传到x07看板。留言栏里,他打了几行字:“明早九点前可补充意见,十点开短会敲定。别怕改,咱们的目标不是完美,是能跑起来。”
这时,系统弹出提醒:王姐更新了文档,新增一页《五类典型问题标准回复草稿》,其中一条写着:“问能否做推拉窗?答:支持非标改制,请提供尺寸与安装环境照片。”
刘好仃看了眼,点了赞,顺手转发到协作池群组。
老陈也回了消息:“面积分级报价表我晚上弄出来,明早八点前挂上去。”
他合上笔记本,没关电脑。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协作池的最新动态。厂区外传来公交车报站的声音,走廊灯不知什么时候熄了一半,但他这儿的顶灯依旧亮着,映在桌面上,像一小片不会暗下来的白天。
他伸手摸了摸鼠标,指尖轻轻滑过左键。
电话铃突然响了。
他低头看了一眼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