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鼠标轻轻往右一推,屏幕上的物流状态刚好跳成“已签收”。他看了眼时间,八点零七分,比昨天早了三分钟。这会儿仓库还没开门,但他已经坐在工位上,笔记本摊开在左边,右手边是刚泡好的速溶咖啡,杯子外壁还挂着水珠。
他没急着翻数据,先点了客服后台的关键词统计刷新键。页面转了几秒,跳出新数字:“刺眼”本周累计51次,“反光”60次,“样板请求”从昨天的8条涨到了14条。其中一条来自某连锁托育品牌区域负责人:“请确认低反射率玻璃是否可用于整园改造,并提供耐久性说明。”
他把这条单独截下来,拖进x07看板的“重点反馈”文件夹。然后切回物流系统,核对三组样片的签收记录——全部完成,最晚的一单是前天下午五点四十二分,签收人姓周,备注写着“代幼儿园主任签”。
接下来是问卷回收情况。系统显示,六份电子问卷已填写提交,两份纸质版被拍照回传。他一张张点开看,住宅类客户普遍提到“窗外树影不再晃眼睛”,有位家长还附了孩子写作业的照片,桌上摆着样片,光线柔和,没反光。幼儿园那边更细致,一位老师用红笔在图上标出样片贴窗前后对比:“上午十点阳光直射时,桌面亮度降低明显,小朋友不再眯眼。”
他把这些反馈逐条归类,按使用场景分成三栏:家庭、教育机构、社区公共空间。每栏下面再列三项指标:是否表达满意、是否有推荐意愿、是否提出进一步咨询。做完这个表,他又打开生产台账,找到A线早班那两天的余料使用登记。
小李昨晚发过消息:“两块试片都留了,编号x07-1和x07-2,镀膜参数有微调,你记得跟上。”
他回了个“收到”,顺手记在本子上。现在回头看,那批余料利用率很高,原本计划报废的边角料,九成以上都被裁切成样片用了。这说明一线配合顺畅,没人觉得这是额外负担。
但问题也来了——反馈虽然积极,可还有两家没动静。一家是业委会代表,快递显示签收三天了,既没填问卷也没联系客服;另一家托育中心只回了一句“正在测试”,再无下文。
他没打电话催,而是调出邮件追踪功能,查看附件打开记录。结果发现,这两家都打开了随件发送的产品说明pdF,且停留时间超过四分钟。这意味着他们确实在看,只是还没决定要不要反馈。
“不是不认,是还在琢磨。”他自言自语了一句,顺手在表格里把这两户标记为“沉默观察型”。
中午前,他把所有信息整合成一张图表,横轴是时间,纵轴分别是咨询量、样片发出数、问卷回收率和推荐意向出现频次。画完后放大一看,趋势很清晰:自从样片寄出后,第四天开始,“样板请求”曲线陡然上扬,而“反光”“刺眼”这类投诉词的增长速度却慢了下来。
这说明什么?
不是大家突然不爱抱怨了,而是抱怨正变成具体的采购意向。
他喝了口凉掉的咖啡,又翻出两年前推广防雾玻璃的数据作对比。那时候,同样是走小样试用路线,第一周回收的有效反馈只有三份,而这次一周内就收到八份,其中六份明确说了“会介绍给别的单位用”。
“高出三成多。”他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行:“关键是,这次没人问‘你们真能做吗’,都在问‘什么时候能批量交货’。”
这话听着不起眼,其实分量很重。以前客户怀疑的是能力,现在质疑的是产能。方向变了。
下午两点,他联系仓库核实样片领取总数。小李查了登记簿说:“一共打了七套样片,除了最初三套,后面四套都是这两天临时加的,材料还是从A线顺出来的。”
“没人提意见?”
“谁提?反正也是调试段的边角料,浪费也是浪费。”
挂了电话,他重新整理数据,在ppt里做了三页汇总:第一页是客户反馈摘要,第二页是内部响应效率分析,第三页是历史对比结论。最后一页标题他想了会儿,敲下八个字:“策略可行,机制跑通”。
但他没点发布。
而是新建了一个文档,命名为《第1683章阶段性报告(草案)》,把所有材料归进去,权限设为“团队可见”。上传完成后,他在留言区写了一句:“欢迎补充遗漏信息。”
做完这些,他靠在椅子上,把笔记本合上,手指轻敲桌面。现在可以开会了,但不能急。得让人自己看出门道,而不是听他说教。
王姐早上在看板里留了个评论:“第二批样片要不要加印检测卡?”
他回:“你觉得哪类客户最需要它?”
她没再说话,但半小时后,她在任务清单里新增了一条:“梳理教育类客户对紫外线敏感度的关注点。”
老陈则私信问他:“如果下周有人问起成本,怎么答?”
他回得简单:“先问对方打算用多少面积。”
这也是引导——让销售学会反问,而不是急于报价。
快下班时,他又刷了一遍关键词。
“样板请求”升到17条,新增一条来自老年大学:“希望减少午后眩光,保护学员视力。”
他在后面标注:“公共教学场景,潜在集采可能。”
抬头看了眼屏幕,x07看板最新动态停留在自己刚才上传的报告上。光标停在“查看人数:2”那里,一个是王姐,一个是老陈。没人评论,也没点赞,但这不重要。他知道,有些人习惯先看三遍再开口。
他伸手关掉副屏,主屏还亮着,显示着那份未关闭的图表。右下角时间跳到十七点五十九分。窗外天色渐暗,厂区路灯陆续亮起,映在对面厂房的玻璃上,泛出温润的光。
他没动,坐姿也没变。
只是把双手搭在桌沿,指尖轻轻碰了碰鼠标。
这时候,手机震了一下。
是系统提醒:某社区服务中心客户上传了新照片,样片装进窗户后,室内光线均匀了许多,老人坐在沙发上读报,没戴墨镜。
下面写着一行字:“我们想订六块,能不能做成推拉窗?”
他看完,没立刻回复。
而是打开生产模块,查了查标准尺寸适配情况,然后在任务栏新建一项:“评估非标窗型改装可行性”,优先级标为“高”。
做完这个,他终于站起身,把笔记本放进抽屉。
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