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四十三分,系统日志刚刷新出一条新记录,刘好仃就点开了。
那条咨询写着:“你们之前说的那种不反光的玻璃,能做成弧形吗?我们咖啡馆落地窗是弯的。”他没急着回复,而是把这句话复制进x07看板的“需求来源”栏,顺手标了个绿点——这是本周第七个明确提到“反光”问题的客户。
他搓了搓脸,眼睛有点干,但脑子还转得动。昨晚回去睡了四个小时,今早六点不到又坐回工位,就为了赶在全员上线前先把数据理一遍。他知道,现在不是等别人推一把的时候了,得自己先把火苗扇起来。
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到六点整,客服系统的关键词统计面板自动更新。他点进去一看,“刺眼”“反光”“眩光”这三个词加起来,过去七天共出现四十二次,比上周同期多了三成七。更关键的是,住宅类客户占比从原来的不到一半,涨到了百分之六十八。
他打开表格,一条条往下拉。有位宝妈问:“孩子写字台正对窗户,阳光照在玻璃上像灯泡一样,有没有办法解决?”还有个物业经理留言:“写字楼大堂的玻璃幕墙,中午反光能把对面楼道照成蒸笼,你们有没有低反射的方案?”
这些问题以前也有,但从没这么集中。
他翻出两位老客服主管整理的备注,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客户嘴上说的是“不想太亮”,其实真正担心的是隐私和舒适度。有人直接说:“我家里要是白天开灯,外面看得一清二楚,跟住鱼缸似的。”另一个人更直白:“隔壁楼的人站阳台上刷牙我都看得见,谁受得了?”
刘好仃笑了笑,心想这哪是卖玻璃,分明是在帮人建心理防线。
他把这几条摘出来,贴到看板里,顺便在旁边加了一句批注:“不是技术问题,是生活痛点。”
上午九点,销售组那边传来消息:最近三天,有四笔小批量订单主动要求调整膜层参数,虽然没写明用途,但工艺单上的反射率数值都压到了行业常规值以下。其中一笔还是回头客,去年买过普通镀膜玻璃,这次打电话来问:“上次那种不太亮的膜,还能不能再低一点?”
刘好仃记下了订单编号,调出历史记录一对比,发现这位客户当初下单时根本没提反光的事,纯粹是因为朋友推荐才买的。可这次,他不仅自己改参数,还发来一张照片,圈出客厅西晒的位置,说“这里下午两点开始就晃眼睛”。
变化正在发生,而且是从沉默里长出来的。
中午饭时间,他在食堂碰上了王姐。两人端着餐盘坐一块儿,他没提项目,只随口问了一句:“你觉得最近客户问的问题,跟去年那几栋写字楼的幕墙投诉,是不是有点像?”
王姐夹菜的手顿了一下,抬头看他:“你是说……都不是冲着价格来的?”
“对。”他说,“他们不在乎多花几百块,就想让光别那么冲。”
王姐点点头:“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是‘能不能便宜点’,现在是‘能不能舒服点’。”
这句话让他心里踏实了些。至少有人听懂了他的意思。
下午两点,他把七天的数据汇总成一份简表,标题起得平实:《近期光学类咨询情况速览》。里面只列事实,不加分析,连图表都用了最基础的柱状图,生怕看起来像在煽动什么。
上传到x07看板时,他在说明栏写了句:“供参考,非正式汇报。”
没过多久,王姐在下面留了言:“我们现在测反射率靠的是第三方报告,自己没快速检测手段,客户要改参数,只能靠经验估。”
老陈也冒了个头:“镀膜机可以调,但每换一次参数就得重新跑校准流程,影响排产。”
两位客服主管没说话,但在“潜在客户画像”那一栏悄悄加了两个标签:“关注儿童用眼环境”“高层住宅南向阳台”。
刘好仃看着这些更新,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他知道,这不是冷场,是大家开始动脑筋了。
下班前一个小时,他打开个人笔记,写下三行字:
咨询量↑37%
有效试单+4
共性场景趋于清晰
最后一行,他犹豫了几秒,还是写上了:“火苗有了,风还不稳。”
他没把这页拍照发群,也没拿去给谁看。这种判断,得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临近六点,他又查了一次客服系统。新增一条咨询,来自一个刚注册的企业账号:“你们那个低反光玻璃,如果用在幼儿园教室外墙上,紫外线阻隔率能做到多少?”
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然后轻轻点了“已读”。
这已经不是偶然了。有人开始认真考虑把它用在特定场景里,甚至关心起具体指标。
但他也没急着下结论。毕竟,四笔试单撑不起一条新产品线,三十多个咨询也可能只是短期波动。真正的信号,得看接下来这一两周会不会有人主动提出“我就要这种玻璃”,而不是“你们有没有类似的?”
他合上笔记本,关掉所有页面,最后看了一眼x07看板。四位成员的状态都在线,没人退出群组,也没人申请解散。
他知道,事情还在往前走,哪怕慢一点。
办公室的灯一盏盏灭了,走廊传来锁门的声音。他没着急走,而是把椅子往桌前拉了拉,重新打开关键词统计面板,手动刷新了一次。
屏幕跳出最新数据时,他的手指停在鼠标上。
新增一条记录,时间显示一分钟前。
内容是:“你们那种白天不开灯也不反光的玻璃,能寄样板吗?我们小区业委会想集体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