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那条新消息还亮着:“你们那种白天不开灯也不反光的玻璃,能寄样板吗?我们小区业委会想集体采购。”
刘好仃盯着这句话看了三秒,没急着点“回复”,而是把整段对话拖进了x07看板的“需求来源”文件夹,顺手打了个星标。这是第八个明确提到“样板”的客户了,而且是第一个以组织名义来问的。
他坐直了些,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调出过去七天所有带“反光”“隐私”“儿童房”“幼儿园”“弧形”“样板”这些词的记录。密密麻麻三十多条,一半来自住宅用户,三分之一是教育或社区类场所,剩下的是咖啡馆、办公室这类商业空间。
他一条条往下划,发现一个规律:以前客户都是问“有没有”,现在开始问“能不能定制”“多久能出样”“能不能批量拿货”。语气也变了,不再是随口一问,而是带着点试探性的认真。
他打开表格,把这三十多条按场景分了类:家庭用的,主要关心孩子写作业时会不会被晃眼;物业和业委会的,担心公共区域反光扰邻;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关注紫外线防护和视觉舒适度;还有几家网红店,想要那种“看起来像墨镜,但不显黑”的效果。
分类完,他又翻出最近四笔小批量订单的技术单。参数都压得低,反射率基本在10%到12%之间,跟两年前那个失败的“墨镜玻璃”项目很接近。不同的是,这次没人提“创新”,全是客户自己主动改的。
他点了根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三行:
咨询量连续五天上涨
定制需求从零星试探变成重复出现
客户开始关心具体指标和交付周期
写完,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不是偶然,是趋势在浮出水面。**
但他也没急着宣布什么。他知道,火可以烧起来,也可以被一阵风扑灭。现在要做的,不是吹火,是搭架子——让这团火能稳住,还能看清它到底往哪烧。
他切换回x07看板,在空白文档里新建了一份标题:《新需求柔性响应策略(草案)》。
第一句他琢磨了一会儿,最后写得平实:“当前‘低反光+护隐私’类咨询显着增多,建议以现有工艺能力为基础,启动小规模验证性响应。”
他不想用“新产品研发”这种字眼。厂里一听“研发”,立马想到预算、立项、会议、层层审批,还没干就卡住了。他要的是轻装上阵,先动起来再说。
接着,他列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不承诺标准产品,只提供可调整的小样。**
现有镀膜线稍微调一调就能做出低反射玻璃,没必要非等技术突破。客户要样板,咱就寄;要改参数,咱就试。哪怕一次只做五平米,也能换来真实反馈。
第二条:**每次寄样必须附问卷。**
问题不多,就三个:一是“实际使用中是否还觉得刺眼”,二是“有没有影响室内采光”,三是“愿不愿意推荐给邻居或朋友”。简单直接,客户填起来不费劲,数据收上来也有用。
第三条:**设定两周为第一观察期。**
如果这段时间内收到十份以上有效反馈,且其中六成表示满意或有复购意向,再正式提立项。否则,继续观察,不冒进。
写到这里,他停下来喝了口凉茶。杯子外壁有点滑,他握了握才稳住。
他知道有人会说:“你一个普工,搞这些是不是太出头?”
他也知道有人会觉得:“又是临时起意,搞两天就歇了。”
所以他特意在文档末尾加了一段说明:
“本策略不占用额外生产资源,所有样片均利用边角料或调试段完成;反馈数据由客服组协助收集,不增加一线负担。目标不是立刻推新品,而是确认市场真实水温。”
写完,他通读一遍,删掉两个形容词,把“潜在巨大机会”改成“值得进一步观察的现象”。
然后点击上传,放进x07看板的“策略提案”栏,标题加粗,标注“待议”。
系统提示上传成功,页面自动刷新。文档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块刚铺下的砖。
他往后靠了靠,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走廊的灯已经灭了一半,办公室只剩下他这一片亮着。隔壁工位的老张早下班了,桌上还留着半盒饼干,包装纸折得整整齐齐。
他打开客服系统的后台,手动刷新了一次关键词统计。
“刺眼”——本周累计45次
“反光”——52次
“隐私”——28次
新增“样板请求”——3条
其中一条来自某连锁托育机构:“请提供三种不同反射率的样片,我们需要对比测试。”
他把这条截图,贴进策略草案的附件里,备注写道:“已有客户进入比选阶段。”
做完这些,他没有关闭页面,而是切回x07看板首页,在成员动态下方新建了一个子任务栏,命名为“第一轮样片响应清单”。
他输入第一条内容:“客户A0379,住宅类,要求寄送两块30x30cm样片,反射率分别控制在10%与12%,附问卷。”
第二条:“客户b1102,幼儿园,需测试紫外线阻隔效果,建议搭配简易检测卡一同寄出。”
第三条:“客户c0015,业委会代表,集体采购意向初现,优先安排电话回访确认需求细节。”
每填一条,他就核对一次订单编号和技术参数,确保不出错。
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把模糊的需求一点点钉进现实的过程。不是靠喊口号,是靠一次次准确的响应,换来客户的信任和数据的积累。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指针刚走过八点二十七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妻子发来的消息:“今晚回来吃饭吗?菜热着。”
他回了个“还不确定”,又补充一句:“等我把这点事理完。”
发出去后,他盯着对话框看了一会儿,删掉了最后一句,只留“还不确定”。
他知道她懂。这么多年,每次他说“还不确定”,其实就是“还得再干一会儿”。
他重新看向屏幕,光标停在“发起协作通知”按钮上方。
只要点下去,王姐、老陈他们就会看到这份草案,x07看板就不再是他的个人笔记,而真正成为一个行动起点。
但他没点。
不是怕,是想再等等。
等明天上午九点,客服系统自动更新最新数据后再决定。如果“样板请求”数量继续涨,甚至突破两位数,那这个策略就不是他在自说自话,而是市场在说话。
他合上笔记本,把椅子往后拉了拉,双臂交叉放在脑后,眼睛仍盯着那份静静悬浮的草案。
窗外夜色深沉,远处写字楼的灯光像撒了一把碎玻璃。厂里的班车已经走了两趟,保安在楼下踱步,手里拎着电筒。
他没走,也不觉得累。
有时候,一个人坐在空办公室里,反而最清醒。没有打断,没有应付,只有自己和眼前这件事面对面。
他想起早上食堂里王姐说的话:“他们不在乎多花几百块,就想让光别那么冲。”
这话听着平常,其实挺重的。
人们要的从来不是 cheapest 的选择,而是 most fortable 的生活。而他们做的玻璃,本来就不只是挡风遮雨的东西。
他忽然笑了笑,自言自语了一句:“咱们这行,原来是卖安静的。”
说完,他自己都觉得有点好笑,可心里却踏实下来。
他重新打开草案文档,在结尾加了最后一句话:
“我们不一定马上做出完美产品,但可以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厂家。”
敲完回车,他深吸一口气,鼠标缓缓移向“发送”按钮。
指尖悬在空中,微微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