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承道小写师

首页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渔港春夜 修仙归来在都市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深空彼岸 曼陀罗妖精 逆天邪神 瘦不了 都重生了谁谈恋爱啊 神医嫡女 原来你们都想上我(NP)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承道小写师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全文阅读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txt下载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280章 百草堂之木瓜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秋分刚过,百草堂后院的晒药场上飘着股酸香。张娜蹲在竹匾前,指尖抚过那些半干的木瓜,眉头越皱越紧。竹匾里的果实长圆饱满,表皮泛着浅红,看着比往年收的宣木瓜还要周正,可她拇指摁下去时,那层皮竟带着几分滑腻,不像正经宣木瓜那样糙得硌手。

“今年的木瓜,怕是有点邪门。”她起身拍了拍围裙上的药屑,围裙角还沾着些陈皮的橙黄粉末——那是今早刚晒过的陈皮,和木瓜一样,都是入秋要备足的当令药材。

前屋传来药碾子滚动的咕噜声,王宁正给抓药的妇人称当归。他穿着件月白长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有道浅疤——那是十年前在宣城学认木瓜时,被贴梗海棠的刺划的。“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回去用黄酒煎,记得避开经期。”他声音沉稳,目光扫过柜台抽屉上的标签,在“宣木瓜”三个字上顿了顿。

妇人走后,张娜端着半片木瓜进了前屋:“你闻闻,这酸味是不是太淡了?”

王宁放下戥子,拿起那半片木瓜。断面是浅黄的,不像正经宣木瓜那样红棕得透着油光,他凑近闻了闻,眉峰也拧了起来:“往年的宣木瓜,切开能酸得人眯眼睛,这……倒像掺了水的梅子汤。”他用指甲刮了刮果皮,那些褶皱浅得像没长开的纹路,“张阳师傅说过,宣木瓜要‘皱皮如老叟面’,这皮也太嫩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王雪挎着的竹篮撞在门框上,发出哐当响。她梳着双丫髻,鬓角别着朵晒干的野菊,粗布裙摆沾着草屑:“哥!济生堂在街口搭台子呢,孙玉国拿着木瓜喊得震天响,说是什么‘新培育的宣木瓜’,三钱银子能买一斤,比咱们便宜一半!”

王宁捏着那半片木瓜的手指紧了紧。孙玉国的济生堂开在街尾,去年冬天进了批发霉的半夏,被他当众戳穿过,从此便处处跟百草堂较劲。“他卖的木瓜什么样?”

“个头比咱们的大,皮光溜溜的,红得发亮!”王雪比划着,“刘二狗还在旁边敲锣,说吃了能治风湿、止吐泻,连李大娘都买了两斤。”

话音未落,药铺门被推开,一个佝偻的身影扶着门框晃进来。是村民老李,他穿着件打补丁的蓝布褂,左手紧紧攥着右胳膊,关节处肿得像揣了个小馒头。“王掌柜,你给看看……这腿,怕是要废了。”他说话时牙花子泛着白,额头上渗着冷汗。

王宁赶紧扶他坐下,掀开他的裤腿——膝盖处又红又肿,按下去就是个坑。“不是让你用宣木瓜配着羌活煎汤喝吗?怎么反倒重了?”

老李苦着脸掏出个油纸包,里面的木瓜片切得厚薄不均,颜色浅得发灰:“这不是你家的……前儿听济生堂说新木瓜药效好,就买了两斤。喝了五天,不光腿没好,反倒夜里反酸水,烧心烧得睡不着。”

王宁捏起一片老李带来的木瓜,指尖一捻,果皮竟簌簌掉渣。他忽然想起张阳说过的话:“宣木瓜是蔷薇科的贴梗海棠果,酸温入肝脾;还有种光皮木瓜,是蔷薇科的榠楂果,味淡性平,看着像,实则药效差远了,吃多了还伤胃。”

这时,街上传来孙玉国的吆喝声,透过窗棂飘进来:“济生堂新到宣木瓜,包治风湿,无效退款——”

张娜往窗外瞥了眼,忽然指着晒药场的方向低呼:“你看钱多多!”

王宁探头望去,只见药材商人钱多多正背着个布褡裳,从济生堂后门溜出来,褡裳角露出个纸包,上面印着的“宣城药材行”字样,和去年给百草堂供货的包装一模一样。

王宁把老李带来的木瓜片扔进药臼,碾成碎末的瞬间,一股寡淡的气息散开,连常年泡在药香里的王雪都皱了眉:“这味儿,连野果子都不如。”

“去把张阳师傅请来。”王宁系紧长衫领口,眼神沉得像浸了药汁的棉絮,“还有,雪丫头,你悄悄跟着钱多多,看他往哪去。”

王雪挎起竹篮就要走,被张娜拽住,往她篮里塞了个油纸包:“带上两块茯苓糕,路上垫垫。记住,别让刘二狗瞧见。”

王宁转身从柜台最底层抽出个木盒,打开时,一股醇厚的酸香漫开来——里面是去年留存的宣木瓜,表皮皱得像核桃纹,断面红棕得发亮。他捏起一片,与老李带来的碎末并排放在纸上,两相对比,真假立现。

“这木瓜里的门道,怕是比这褶皱还深。”他望着窗外渐起的暮色,指尖在真木瓜的皱皮上轻轻摩挲,十年前在宣城药田学认药材的记忆忽然涌上来——老药农捧着刚摘下的木瓜说:“这果子要经三霜,皮才皱得透,酸才聚得足,少一霜,就差着三分药效。”

街尾的吆喝声还在继续,王宁把那片真木瓜放回木盒,锁好时,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王雪揣着茯苓糕往镇外走,竹篮里的铜药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她专挑墙根下的阴影走,远远看见钱多多正拐进通往西坡村的土路,那背影慌得像被狗撵的兔子,布褡裳在腰间甩来甩去。

“肯定有鬼。”她咬了口茯苓糕,糯米的甜混着茯苓的清苦在舌尖散开。这糕是张娜用陈米磨的粉,加了去年的陈茯苓,说是“陈药缓劲,最养脾胃”,此刻倒成了她追人的力气来源。

西坡村的路是黄泥掺碎石子铺的,刚下过场秋雨,泥坑里汪着水,映着钱多多的影子歪歪扭扭。王雪踩着路边的草窠走,忽然听见前头传来说话声,赶紧蹲在棵老槐树下。

是刘二狗,正踮着脚往钱多多的褡裳里塞纸包:“孙掌柜说了,这批野木瓜得赶紧处理,昨儿李老栓家的小子吃了,说烧心烧得直哭,再放下去怕出事。”

钱多多的声音发虚:“可这毕竟不是宣木瓜……王宁那小子眼睛毒得很,万一被他瞧出来……”

“瞧出来又怎地?”刘二狗啐了口唾沫,“他百草堂的木瓜不也掺了光皮的?前儿我去他家后院翻晒药匾,亲眼瞧见的!”

王雪的心猛地一沉,指甲掐进了手心。她想起嫂子今早说的话,那些表皮褶皱浅的木瓜,难道真的……

正愣神时,头顶的槐树叶“哗啦”响了一声,一只麻雀扑棱棱飞起来。刘二狗猛地回头:“谁在那儿?”

王雪赶紧往树后缩,篮子里的铜铃却不合时宜地响了。她索性站起身,把篮子往身前一挡:“我……我来找李奶奶要晒干的艾叶。”

刘二狗眯着眼打量她,这人是百草堂的丫头,他认得。那身粗布裙洗得发白,裙角还沾着晒药场的药渣子,倒真像来收药材的。“李奶奶家在村东头,你往这边跑什么?”

“我……我迷路了。”王雪低下头,手指绞着裙角,余光却瞥见钱多多正往树后藏那包东西,纸包上洇出淡淡的黄渍,像极了木瓜切开后的汁水。

“迷路就赶紧走,别在这儿碍事!”刘二狗挥挥手,推着钱多多往坡上走,“快走,孙掌柜还等着呢。”

两人的脚步声渐渐远了,王雪才松了口气,顺着他们去的方向望去——西坡村后坡那片荒林子,去年她跟着哥去采过苍术,记得那里长着些野果树,结的果子圆滚滚的,当时她还摘了个咬,又涩又淡,哥说那是“没用的野木瓜”。

她摸出怀里的油纸包,茯苓糕已经凉了。咬了一口,忽然想起哥说的话:“药材这东西,差一点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就像这茯苓,得是云南产的才够糯,安徽的就发脆。”

往回走时,王雪特意绕到后坡林子。果然,那些灌木丛里挂着不少青黄相间的果子,表皮光溜溜的,摘一个掰开,里面的果肉泛着浅黄,凑近闻,只有股淡淡的涩味,连一丝酸味都没有。她掏出帕子包了两个,揣进怀里,快步往镇上赶。

此时的百草堂里,张阳正坐在柜台前,手里捏着两片木瓜。老药师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腹上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些褐色的药渍——那是常年切制何首乌留下的。他先拿起百草堂收的那片,用拇指搓了搓表皮:“这是光皮木瓜,虽也是蔷薇科,但品种不对,你看这纹路,像没长开的姑娘家的脸,太浅。”

再拿起王宁珍藏的宣木瓜,老药师的眼睛亮了:“这才是正经贴梗海棠的果。你闻,这酸味厚得像陈年的醋,入了药才能‘酸敛舒筋’。”他又捏起老李带来的那片碎渣,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野木瓜,根本不入药的东西,吃多了伤胃,难怪老李会反酸。”

王宁站在一旁,手里攥着账本,上面记着钱多多今年送药的日期,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张师傅,宣城的贴梗海棠,往年什么时候采摘?”

“得等霜降后,”张阳放下木瓜,从药箱里翻出本泛黄的《本草图经》,“你看这上面写的,‘宣州木瓜最佳,味酸,十月采’。今年霜降还没到,怎么会有新木瓜?”

正说着,王雪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怀里的帕子包鼓鼓囊囊的。“哥,张师傅,你们看这个!”她把两个野果子放在桌上,“后坡林子里摘的,刘二狗和钱多多就往那儿去了!”

张阳拿起野果子,掰开来闻了闻,重重一拍桌子:“就是这东西!孙玉国竟敢用这个冒充宣木瓜!”老人气得胡子都抖了,“这野木瓜性寒,哪有宣木瓜的温性?风湿本是湿寒引起的,用这东西,不就等于往冰窖里添雪吗?”

王宁拿起那个野木瓜,果肉已经开始氧化,变得有些发黑。他忽然想起去年在宣城,老药农指着贴梗海棠的树说:“这树娇贵,得用山泉水浇,黏土种出来的果就发涩,沙壤土种的才够酸。”

“哥,钱多多和刘二狗往坡上的山洞去了,好像藏了不少这东西。”王雪喝了口张娜递来的甘草水,“他们还说,咱家收的木瓜也掺了光皮的。”

王宁的目光落在后院的晒药场,那些竹匾里的木瓜在夕阳下泛着浅红。他忽然转身,往库房走:“去看看钱多多送来的货。”

库房里堆着十几个麻袋,王宁解开最底下那个,伸手往里掏,摸出的木瓜果然有一半是光皮的。张娜站在一旁,脸色发白:“我就说今年的木瓜不对劲,泡制的时候总觉得软塌塌的,不像往年那样瓷实。”

张阳叹了口气:“宣城去年遭了冻灾,贴梗海棠减产,钱多多这是想蒙混过关啊。”老人拿起一个宣木瓜,对着光看,“你看这皱皮,是风吹日晒出来的,就像山里的老药农,脸上的褶子都是故事,这药效,全在这褶皱里藏着呢。”

王宁把那袋掺假的木瓜拖到院子里,夕阳的金辉洒在上面,那些光皮木瓜看着倒比宣木瓜光鲜。他忽然想起刚学医时,师傅说的话:“别被药材的模样骗了,有些看着好看的,内里是空的;有些看着皱巴巴的,反倒藏着真东西。”

他转身对张娜说:“把这些光皮木瓜挑出来,另放着,不能入药。”又对王雪道:“去告诉李大叔他们,就说百草堂的木瓜暂时缺货,等我去宣城一趟再说。”

王雪应着,刚走到门口,就看见刘二狗站在对面的街角,正往这边张望。他手里拿着个幌子,上面写着“济生堂木瓜,价廉物美”,眼神却像淬了毒的针,直勾勾地盯着百草堂的门。

王宁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嘴角勾起一抹冷意。他从怀里掏出那片珍藏的宣木瓜,在夕阳下,那红棕色的断面像块温润的琥珀,散发着醇厚的酸香。

“这药,总得有人守着真的。”他低声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满屋子的药材。

百草堂的门板刚卸下一半,就见孙玉国带着刘二狗堵在了门口。济生堂掌柜穿了件簇新的宝蓝绸衫,袖口镶着金边,手里摇着把檀香扇,扇面上“悬壶济世”四个字写得歪歪扭扭。

“王掌柜,听说你家的木瓜不敢卖了?”孙玉国的声音透着股得意,“也是,比起我这改良品种,你那皱皮老货确实拿不出手。”

王宁正弯腰扫着门前的药渣,闻言直起身,竹扫帚在手里顿了顿:“孙掌柜的‘改良品种’,治得好老李的风湿吗?”

这话像巴掌拍在孙玉国脸上,他脸上的笑僵了僵:“那是他用法不对!良药还需对症,怕是王掌柜没教好百姓怎么用吧?”

此时街面上渐渐热闹起来,买早点的、挑着担子的,都围了过来。刘二狗趁机举起个托盘,上面摆着光溜溜的木瓜:“大家看看这新木瓜,又大又光滑,三钱银子一斤,比百草堂便宜一半!”

人群里有人嘀咕:“看着是比百草堂的强,那皱巴巴的看着就像坏了似的。”

“就是,孙掌柜说这能治反酸水,我家那口子总烧心,正想买点试试。”

王雪在门后听得急,拽了拽张阳的袖子:“张师傅,您快说说呀!”

老药师正坐在柜台前磨药,闻言放下药碾子,慢悠悠地走出来。他今天换了件深蓝色长衫,胸前别着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宣木瓜花,走一步就飘出点淡香。“让老朽说两句?”

孙玉国见是张阳,眼神闪了闪。这老药师早年在宣城待过,据说闭着眼睛都能闻出宣木瓜的真假。“张师傅有何高见?”

张阳没理他,径直走到人群中间,从怀里掏出个小木盒。打开的瞬间,一股醇厚的酸香漫开来,人群里有人抽了抽鼻子:“这味儿……酸得够劲!”

“这是正经宣木瓜,”老药师捏起一片,对着阳光照,“大家看,表皮皱纹深如刀刻,这是经了三霜的记号;切面红棕发亮,像浸了蜜糖,这是沙壤土养出来的成色。”他又拿起刘二狗托盘里的光皮木瓜,“再看这个,皮光得像抹了油,切面浅黄发涩,这是光皮木瓜,看着像,药效差远了。”

“凭什么说你的就好?”刘二狗梗着脖子,“说不定是你故意挑唆,想帮百草堂卖高价!”

“是不是挑唆,试试便知。”张阳让人取来两碗清水,分别放入两片木瓜。片刻后,宣木瓜那碗水微微泛红,凑近闻,酸味浓得呛鼻;光皮木瓜那碗水依旧清亮,只有股淡淡的涩味。

“宣木瓜味酸,能入肝,肝主筋,所以能舒筋活络;性温,能入脾,脾主湿,所以能化湿和胃。”张阳的声音不高,却清清楚楚传到每个人耳朵里,“这光皮木瓜味淡性平,别说治风湿,吃多了还伤胃,就像刚才那位说家里人烧心的,吃这个,无异于火上浇油。”

人群里骚动起来,买了光皮木瓜的都纷纷掏出看。有个汉子捏着自己买的木瓜,脸涨得通红:“我说我婆娘喝了两天,怎么反倒吐酸水更厉害了!”

孙玉国额头冒汗,强撑着喊道:“你这是歪理!药材好坏凭嘴说?有本事治病看看!”

“好啊。”王宁接口道,“前几日老李用了你的木瓜,风湿加重,不如就让他来做个见证。”

有人跑去叫老李,不多时,老人拄着拐杖来了,看见孙玉国就直皱眉:“孙掌柜,你那药到底是啥?我喝了腿更肿了,夜里烧心烧得直打滚。”

张阳上前,掀开老李的裤腿,用手指按了按肿胀的膝盖:“湿寒痹阻,本当用酸温之药舒筋化湿,你却用了性平之品,湿邪排不出,反倒淤积在关节,能不重吗?”他转向王宁,“取你的宣木瓜来。”

王宁从库房取来宣木瓜,张娜已经备好了药臼。王宁将木瓜切片,又抓了羌活、独活各三钱,苍术两钱,一并放入药臼捣。药杵撞击的声音笃笃响,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木瓜的酸香、羌活的辛烈、苍术的醇厚,几种气味缠在一起,竟有种特别的暖意。

“这方子叫什么?”有人问。

“木瓜汤加减,”王宁一边捣药一边说,“宣木瓜舒筋,羌活独活祛风,苍术化湿,专治风湿痹痛。”

张阳接过捣好的药末,用纸包好递给老李:“回去用黄酒煎,早晚各一次,三剂便可见效。记住,煎药时要放三片生姜,中和木瓜的酸,免得伤胃。”

老李攥着药包,眼眶有些红:“还是王掌柜实在……我昨天还以为是自己命苦,治不好这病了。”

孙玉国见势不妙,拉着刘二狗就要走,却被几个买了假木瓜的村民拦住。“孙掌柜,这药退不退?”“不退就去告官!”

刘二狗想推开人群,却被张阳喝住:“慢着!”老药师指着刘二狗腰间的褡裳,“你这袋子里装的,怕是后坡林子采的野木瓜吧?那东西连光皮木瓜都不如,性寒有毒,你竟敢拿来入药?”

这话一出,人群炸开了锅。刘二狗脸都白了,下意识捂住褡裳。孙玉国眼珠一转,往王宁身上泼脏水:“你别血口喷人!谁不知道你百草堂今年也收了光皮木瓜?敢不敢让大家去你后院看看?”

王宁点点头:“可以。”他转身对众人说,“实不相瞒,今年钱多多送的货里确实掺了光皮木瓜,我们也是刚发现,正准备挑出来销毁。药材掺假,无论是谁,都该受罚。”

说着,他领着众人往后院走。晒药场上,张娜已经把光皮木瓜挑了出来,堆在一边,旁边摆着的宣木瓜则用红布盖着。王宁掀开红布,那些皱皮木瓜在阳光下泛着深沉的红棕色,酸香扑面而来。

“这些光皮木瓜,我们分文未售,”王宁指着那堆挑出来的药材,“稍后就当柴火烧了。百草堂做生意,讲究个‘真’字,药材真,良心才真。”

人群里响起一片叫好声。有个老药农挤上前,看着那些宣木瓜,眼圈红了:“这才是宣城来的好东西啊……去年冻灾,好多老树都冻死了,能收着这些不容易。”

孙玉国见众人都向着百草堂,知道再闹下去讨不到好,趁着乱挤开人群溜了。刘二狗也想跑,却被村民抓住,要他赔钱。

张阳走到王宁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得对。药材这东西,半点假不得,就像这宣木瓜,少了那层皱皮,没了那股酸劲,就不是治风湿的药了。”

王宁望着那些在风中微微晃动的皱皮木瓜,忽然想起宣城老药农的话:“好木瓜要经得住风霜,就像做人,得经得住考验。”他转身对张娜说:“备车,我去趟宣城。”

“去宣城做什么?”王雪问。

“去收真正的宣木瓜,”王宁的声音很坚定,“不能让百姓因为没好药,耽误了治病。”

阳光穿过晒药场的竹匾,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那些皱皮木瓜在光影里静静躺着,像一群饱经沧桑的老者,藏着一身治病救人的本事。

去往宣城的马车颠簸在官道上,王宁掀开布帘,望着窗外掠过的芦苇荡。车板上堆着张娜准备的干粮——用炒麦芽和神曲做的药糕,说是“路上吃了好消化”。他怀里揣着个小木盒,里面是去年留存的宣木瓜切片,酸香透过木缝渗出来,像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往那片盛产好药的土地去。

“听说宣城去年冻坏了不少木瓜树。”赶车的老马夫甩了甩鞭子,车辕上挂着的葫芦晃悠着,里面装着防风寒的生姜汤,“我表兄在宣城种药,说腊月那场雪下了三天三夜,贴梗海棠的枝子冻得像玻璃,一碰就碎。”

王宁指尖摩挲着木盒边缘,想起张阳说的“宣木瓜要长在坡地,沾着山雾才能够酸”。宣城多山,溪涧纵横,正是贴梗海棠喜欢的地方——沙质土壤排水快,不会烂根;山风吹过,果实表皮才会结出细密的皱纹,锁住那股独有的酸香。

行至宣城地界,果然见路边的田里稀稀拉拉立着些果树,枝桠光秃秃的,树皮上还留着冻裂的痕迹。王宁让车夫在镇上停了车,找了家药铺打听。药铺掌柜是个瘸腿老汉,看见王宁怀里的木盒,眼睛一亮:“你这是前年的陈木瓜吧?去年的新果,能看不能用。”

“怎么说?”王宁递过一块药糕。

“冻了根的树,结出的果子发虚。”老汉咂咂嘴,指着墙角堆着的木瓜,“你看这些,表皮皱是皱了,可捏着软塌塌的,切开内里发糠,酸气也泄了,哪能入药?”

王宁拿起一个看,果然如老汉所说,褶皱虽深,却透着股疲软,不像正经好木瓜那样瓷实。“难道就没有好果子了?”

“也不是没有,”老汉往屋后指了指,“后山的老药农陈老爹,守着几棵百年老树,去年雪大时,他连夜给树裹了稻草,又烧了火堆驱寒,说不定还能收些。就是路不好走,得翻过三道岭。”

第二天一早,王宁背着药篓出发了。山路覆着层薄霜,石缝里长着细辛和独活,都是治风湿的好药。他走得急,额角出了汗,解开长衫领口,一股山风灌进来,带着草木的清苦气。

爬到半山腰,忽见前头松树下坐着个老汉,正往竹篓里装木瓜。老汉穿着件打补丁的棉袄,裤脚扎着草绳,手里捏着把小弯刀,正小心翼翼地削去木瓜蒂。那些果子个头不大,表皮皱得像核桃,红棕色里透着油光。

“老伯,这是您种的木瓜?”王宁走上前。

老汉抬头,露出张被风霜刻满皱纹的脸,眼睛却亮得很:“你是卖药的?”他拿起个木瓜递过来,“闻闻,正经贴梗海棠的果,三霜过后才摘的,够酸。”

王宁接过一闻,那股醇厚的酸香直冲鼻腔,比他带来的陈货还要浓郁。他切开一个,断面红棕发亮,果肉细密,汁水沾在指尖,涩中带甘。“这才是真正的宣木瓜!”

“那是自然。”老汉得意地笑了,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我这几棵树,长在朝阳的坡上,喝的是山泉水,每年霜降后,我都守着它们,等果子皱透了才摘。去年冻灾,我在树下烧了三夜火堆,眉毛都燎了,才保住这几棵老祖宗传下来的树。”

王宁看着竹篓里的木瓜,忽然明白为何宣木瓜珍贵——不仅在于水土,更在于种药人的心思。他想起自己药铺里那些被挑出的光皮木瓜,缺的何尝不是这份坚守?

“老伯,这些木瓜我全要了,价钱您开。”

老汉却摆摆手:“不急,你先跟我回家,尝尝用这木瓜炖的羊肉。”

到老汉家时,日头已过正午。土坯房的院子里晒着成片的木瓜,红棕色的切片在阳光下像一块块琥珀。老汉的儿媳妇正用砂锅炖着肉,揭开锅盖,一股酸香混着肉香飘出来——锅里除了羊肉,还有几片木瓜,汤色乳白,泛着油花。

“这是治风湿的方子,”老汉给王宁盛了一碗,“木瓜酸温,羊肉甘温,合在一起,舒筋又暖身。前村的李二柱,腿僵得不能走路,吃了半个月,就能下地了。”

王宁尝了一口,羊肉酥烂,木瓜的酸解了肉的腻,暖意顺着喉咙往下走,连带着爬山的疲惫都消了大半。“难怪张阳师傅说,宣木瓜配羌活独活能舒筋,配苍术能化湿,原来还能入膳。”

“药食本是一家嘛。”老汉灌了口自酿的米酒,“就像这木瓜,生着吃太酸,炮制后入药,才恰到好处。做人也一样,得经过些打磨,才能成器。”

临走时,王宁买下了所有木瓜。老汉用麻袋装了,又往他背篓里塞了包木瓜籽:“明年春天种下,好好侍弄,说不定你们那儿也能长出好木瓜。”

回程的马车走得很慢,王宁抱着麻袋,能感觉到木瓜硌在膝盖上的硬度。车窗外,宣城的山渐渐远了,可那股酸香仿佛刻进了骨里,提醒着他:药材的真,从来都藏在风雨里,在人心上。

快到镇上时,他遇见了钱多多。药材商人正蹲在路边抽烟,看见王宁的麻袋,脸腾地红了,掐灭烟杆想走,却被王宁叫住。

“钱掌柜,”王宁从麻袋里拿出个木瓜,“你看这才是宣木瓜。做生意,少些投机,多些实在,才能长久。”

钱多多接过木瓜,看了半晌,忽然叹了口气:“王掌柜,我……我把今年赚的昧心钱都带来了,赔给你,也算给那些被我骗了的药铺一个交代。”

王宁却摇摇头:“钱不用赔,你若真心悔改,就把那些掺假的药材都收回来,别再让它们害人。”

钱多多愣了愣,重重点头,转身往回走,背影竟比来时挺直了些。

马车重新上路,王宁掀开麻袋,看着那些皱皮木瓜在颠簸中轻轻晃动。他仿佛看见老李喝药后舒展的眉头,看见张娜在晒药场翻动药材的身影,看见孙玉国若有所思的脸。

这趟宣城之行,他寻到的何止是好药?

百草堂的药香里,多了股格外浓郁的酸气。张娜正把宣城带回的木瓜切片,摊在竹匾里晾晒,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上面,红棕色的果肉泛着油光,像一块块浸了蜜的琥珀。王宁站在旁边,看着妻子指尖抚过那些深如刀刻的皱纹,忽然想起宣城老汉的话:“这皱皮啊,是果子在跟风霜较劲呢。”

“哥,老李来了!”王雪掀开布帘,声音里带着雀跃。村民老李拄着拐杖走进来,步子虽慢,却不用人扶了,脸上的褶子笑成了花:“王掌柜,你这宣木瓜真神!三剂药下去,膝盖不肿了,夜里也不烧心了。”他手里提着个布包,打开是两只肥鸡,“自家养的,给你补补。”

王宁笑着退回去:“鸡您留着,药能见效就好。”他转身从药柜里取了包炮制好的木瓜,“这是剩下的,您回去泡水喝,记得加两朵菊花,中和酸味。”

正说着,门外传来马车轱辘声。钱多多跳下车,身后跟着两个伙计,抬着个大木箱。“王掌柜,您看这是什么?”他打开箱子,里面是满满一箱光皮木瓜,都切成了片,晒得干透,“我把去年掺出去的光皮木瓜都收回来了,您看怎么处理?”

张阳从里屋走出来,捻起一片看了看:“虽不能入药,倒能做个标本。”老药师转身从柜里取出个玻璃匣,“把它和宣木瓜并排摆着,让后人看看,差一点是什么模样。”

王雪自告奋勇:“我来摆!”她小心翼翼地将光皮木瓜片放进匣子里,又摆上宣木瓜片,两相对比,真假立现——光皮的浅黄发涩,宣木瓜的红棕醇厚,连酸香都差着三分。

这时,街尾传来动静。孙玉国的济生堂门口,几个官差正往外搬药材。刘二狗耷拉着脑袋跟在后面,脸上还有道抓痕——想来是被受骗的村民挠的。孙玉国看见百草堂门口的人群,脸涨得通红,低着头想绕开,却被王宁叫住。

“孙掌柜,”王宁递过一瓣宣木瓜,“尝尝?”

孙玉国犹豫着接过,咬了一小口,酸得他直咧嘴,却没吐出来,慢慢嚼着:“是比我那野果子够味……”他放下剩下的半瓣,声音低了许多,“王掌柜,我错了。药材这东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王宁点点头:“知道错就好。你若想学认药,随时来百草堂,张师傅乐意教你。”

孙玉国愣了愣,眼圈忽然红了,转身往回走,背影比来时沉稳了些。

傍晚关门前,王宁在药铺前立了块木牌。张娜端来墨,他提笔写下:“药者,当守其真——如宣木瓜,酸温本性不可移。”字写得不算好,却笔笔有力,像宣木瓜的皱皮,透着股韧劲。

王雪摸着木牌,忽然想起什么:“哥,宣城老汉给的木瓜籽呢?”

“在这儿。”王宁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的籽饱满乌黑,“明年春天,种在后院的坡上,用山泉水浇,说不定几年后,咱们这儿也能长出宣木瓜。”

张阳捋着胡子笑:“好啊,让这皱皮木瓜,在咱们这儿也扎下根。”

夜色渐浓,百草堂的灯亮了。张娜在灯下炮制药材,王宁在柜台前记账,王雪趴在桌上,给宣城的老汉写信,说这里的村民都用上了好木瓜。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玻璃匣里的木瓜标本上,光皮的那片泛着冷光,宣木瓜的切片却像藏着星光,酸香漫过窗棂,飘得很远。

后来,有人问王宁,宣木瓜最金贵的是什么。他总是指着那些深皱纹:“是这股子较劲的劲。经了风霜,皱了皮,才把酸敛在骨子里,把温藏在肉里,这才有了舒筋化湿的本事。做人做药,都得这样,半点假不得,半点懒偷不得。”

多年后,百草堂后院的坡上,长出了一片贴梗海棠。每到霜降,红棕色的果子挂满枝头,皱皮如老叟面,酸香透纸背。来抓药的人都说,这果子看着不起眼,治起风湿脾胃病来,比当年宣城来的还要见效三分。

而那块写着“药者守真”的木牌,被后人用玻璃罩了起来,旁边摆着那个玻璃匣——光皮木瓜的浅黄,宣木瓜的红棕,在岁月里静静对峙,诉说着一段关于真假、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丹武双绝 庶子夺唐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权力医途 寻忆:武灵天下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艳海风波 都市皇宫 渔港春夜 权贵巅峰之一路狂飙 都市花缘梦 巨星崛起 四合院:张弛有度 赶海:开局一把沙铲承包整个沙滩 四合院:开局一把枪,禽兽全发慌 重生,咸鱼的日常小生活 鉴宝神瞳 四合院从1953开始 官途,从小科员到一省之首! 都市极品医神 铁腕官途 四合院小市民 暗海反杀 妙医圣手叶皓轩 穿越四合院,开局入赘娶寡妇 
最近更新这个挂逼不太野 日暮乡关之故土难离 玉阶血 被丢进荒山后,她成了山神 八零小木匠随军 皇上他年纪轻轻,竟然! 被全家抛弃后,小福宝成皇家团宠 夫人要和离?疯批权臣亲她红温 小宫女她只想当咸鱼 重生之得意人生 小美人她夜夜撩,病娇集体急红眼 出嫁后公子他疯了 小司机的美女总裁老婆 随母改嫁下乡,三个继兄宠我入骨 深港未眠 四嫁帝王,三位前夫坐不住了 佟贵妃只想修仙 殿下,你抢的王妃是顶级大佬 认祖归宗后,她掀翻男女主! 拒绝SSS级天赋被封杀,我成唯一真神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承道小写师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txt下载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