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的成功和“非遗新传”概念的火爆,并未让风雨楼中的众人陶醉太久。现实的复杂性很快便显露出它斑驳的底色。
首先发难的是《新武侠》杂志内部的一些老编辑和资深读者。在接下来的选题会上,一位负责传统武侠栏目的老编辑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
“周主编,陈副主编,我理解编辑部需要创新,需要吸引年轻读者。但是,现在我们杂志上‘非遗’、‘匠人’、‘当代侠义’的内容是不是占比太高了?最近我收到不少老读者的来信,他们说,《新武侠》快要变成《民间文化》或者《人物纪实》了!我们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武侠小说的根本,终究是‘武’与‘侠’的故事性啊!”
虬髯客陈兄眉头一拧,刚要反驳,周硕用眼神制止了他。周硕心平气和地回应:“李编辑的担忧很有道理。我们确实需要把握好平衡。引入非遗元素,是为了给武侠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贴近时代的‘武学’灵感,而不是取代其故事核心。接下来,我们会注意稿件筛选,确保‘非遗’是为精彩的‘侠义’故事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
然而,外部环境的挑战更为棘手。“非遗新传”计划走红后,迅速引来了商业资本的关注。一天,一家知名文化投资公司的经理找上门来,西装革履,谈吐精明。
“周老师,陈老师,你们的‘新武侠’Ip概念非常有价值!我们很感兴趣,希望能进行深度合作。我们可以联合推出‘江湖匠人’品牌,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比如‘锦绣刀’苏绣套装、‘陶钧手’联名茶具,甚至可以策划‘新武侠’主题的文旅路线……当然,前提是需要对‘新武侠’和‘非遗新传’的品牌进行统一的商业化运营和包装。”
对方提出的条件优厚,但核心要求是控股和主导品牌运营。虬髯客有些动心,觉得这是扩大影响力的好机会。但周硕和西山客赵老先生却表现出了谨慎。
西山客捻着胡须,缓缓道:“商业驱动,如水行舟,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一切以市场效益为先,只怕那些冷门、难以快速变现的非遗项目会被边缘化,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可能要向流量妥协。到时候,‘侠’的内核,怕是会被消费主义稀释殆尽。”
程教授也从学术角度提出警告:“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非遗’和‘侠义精神’被符号化、快餐化,失去其真正的文化深度和社会批判力量。我们需要的是深耕,而非简单的流量收割。”
最终,周硕婉拒了那家投资公司完全商业化的提议,但也意识到完全排斥市场并不现实。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更稳健的方式:与苏青女士的非遗中心深度绑定,以项目制的方式,与小而美的文创工作室合作,开发少量精品,收益反哺非遗传承人和扶持新人作者,确保项目的文化纯粹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