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女士补充道:“我们中心可以提供全面的非遗项目资料和传承人支持,甚至可以组织作者们进行实地采风。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吸引年轻人关注武侠文学,更能引导他们去了解、热爱乃至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计划一经提出,便以惊人的速度推进。《新武侠》下一期的预告中,“非遗新传”专栏甫一推出,便引发了更强烈的关注。约稿信发出后,收到的不仅仅是武侠作者的响应,更有许多对非遗有研究、有情怀的文史学者、设计师、甚至手艺人的后代主动投稿。
不久,一篇题为《锦绣刀》的小说引发了轰动。作者以苏绣技艺为核,塑造了一位隐居苏州绣房的侠女。她以针为剑,以丝为气,绣品不仅能寄托情思,更能布局谋篇,于方寸之间化解江湖恩怨。文中对苏绣“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细致描写,对“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字诀的武学化诠释,令人拍案叫绝。小说刊发后,竟带动了一波年轻人学习苏绣的小热潮。
紧接着,《陶钧手》、《木匠心》、《金石录》、《鼓韵歌》……一系列融汇了不同非遗技艺的作品纷至沓来,每一篇都展现出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技艺江湖”。这些作品中的“侠客”,不再追求绝对的武力征服,而是侧重于技艺的极致、心性的修炼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龙城大学的程教授迅速将这一现象纳入课程,组织了“非遗与武侠:寻找失落的武学密码”专题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争相发言,探讨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力学、美学与哲学思想,如何为现代创作提供无尽的源泉。
那个曾提问的学生在期末论文中写道:“从前觉得武侠是过去的幻梦,非遗是尘封的历史。但现在我明白,它们都是流动的、活着的生命。‘非遗新传’让我看到,侠义精神可以与文化血脉共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传承侠’。”
风雨楼中,周硕、虬髯客、西山客以及常来做客的程教授、苏青女士等人,常常围坐品茗,纵论古今。窗外西湖的四季流转,窗内的谈论却始终围绕着那个不断扩大的“江湖”。
西山客赵老先生抚须笑道:“昔日我以为江湖在山水之间,在刀剑之上。如今方知,江湖更在匠人的指尖,在歌者的喉间,在农人的田垄,在师者的讲堂。只要这传承不息、求索不止的精神还在,这江湖,便永无边界。”
周硕颔首,为他斟上一杯新茶,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浩渺的湖面,轻声道:“是啊,江湖无界,侠义长存。我们笔下的世界,终究不过是这真实人间‘侠气’的零星倒影。而真正的、伟大的故事,永远在生活之中,由无数平凡的‘侠者’,用他们的选择与坚守,日夜书写。”
湖风拂过,楼外林涛阵阵,恍若无数先贤与来者的低语,应和着这一楼的期许与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