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驿一案,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引爆的惊雷,余波阵阵,经久不息。
驿丞在严讯之下,很快吐露了实情,不仅交代了与那药铺东家、北境军需官勾结牟利的细节,更攀扯出了几位在京城为其提供庇护、并参与分润的兵部及漕运司的中层官员。
案子越查越深,牵扯出的利益网络让李云轩都为之震怒,下旨严办。
一时间,兵部、漕运司乃至部分与驿站系统关联密切的官员人人自危,之前那些关于驿站改革的反对声音几乎销声匿迹。
叶明借势推动,将京北驿路的试点经验稍作完善后,奏请扩大试点范围,覆盖另外两条重要的官方驿路。
这一次,朝堂之上阻力大减,很快便获得了批准。
然而,旧势力盘根错节,绝不会因一次挫败而轻易放弃。
他们如同受伤的野兽,暂时蛰伏起来,舔舐伤口,等待着新的机会。正面强攻不行,便转而寻找更刁钻的角度。
不久,新的风波再起。
这一次,矛头并未直接指向某项具体新政,而是指向了叶明本人,或者说,是指向了他所倚重的“新学”根基。
几位以学问渊博、恪守古礼着称的老翰林,联名上了一道《端学术以正人心疏》。
奏疏中,他们不再空谈道德文章,而是引经据典,从学理上对叶明在澄观阁展示、以及在新政中推崇的某些“格物”原理提出了质疑。
他们质疑杠杆、滑轮何以能“无端”省力,认为这违背了“力发于内”的古训;他们质疑指南浮针指向南北,认为这“乖悖阴阳,紊乱方位”;
甚至有人翻出前朝笔记中的只言片语,将磁石吸铁等现象与“巫蛊”、“厌胜”之类的不祥之事隐隐挂钩。
这道奏疏,比起之前空泛的道德指责,显得“专业”了许多,也更具迷惑性。
它试图从学理根基上,否定叶明所推行一切的正当性,将其打入“左道旁门”的另册。
消息传到叶明耳中时,他正在查看叶瑾最新整理的田庄数据分析。
听闻此论,他先是愕然,随即不禁失笑。
他没想到,反对者竟会从这个角度发难,用千年前的陈旧观念,来质疑已经被反复验证的自然规律。
“看来,澄观阁还是去得太少了。”叶明对身旁的太子李君泽淡然道,“既然他们要从学理上辩,那我们便奉陪到底。只是,这辩论的场所,不该只在朝堂,更应在天下人眼前。”
他心中已有了计较,准备在澄观阁组织几场公开的讲辩,邀请朝中官员、翰林学士乃至有兴趣的士子百姓参加,就这些被质疑的原理,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用最直观的方式,回应那些基于臆想和旧籍的质疑。
---
就在叶明准备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学理之争”时,国公府田庄里,叶瑾推行的“新算法”和“标准衡器”带来的变化,正在悄然孕育着更进一步的革新。
叶瑾通过对田庄几年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一个规律:庄子里的土地,虽然大体肥力相近,但因灌溉条件、日照时间的细微差异,以及往年种植作物的不同,其实际产出和适合种植的作物并不完全相同。
以往粗放的管理,将这些差异都模糊化了,统一安排耕种,导致部分土地未能发挥出最大潜力。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形成——为何不将这些土地,根据其不同的特性,更精细地划分和管理呢?
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福管家和张老汉:“福伯,张伯,我看咱们庄子的地,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比如靠近河渠的那一片,地势低,水分足,往年种豆子总是容易烂根,但若是种上喜湿的芋头或者茭白,说不定收成更好。”
“还有东头那片坡地,日照长,通风好,一直种着寻常粟米,若是改种些对地力要求不高、但市价更好的小杂豆或者药材,是不是更划算?”
福伯听着小姐条理清晰的分析,看着她在图纸上标出的不同区域和对应的种植建议,心中震撼不已。
这种精细到每一块土地的管理思路,他闻所未闻。张老汉更是激动地拍着大腿:“小姐说得在理啊!老汉我早就觉得有些地种得不舒坦,可也说不出个道道来!您这一划分,清清楚楚!”
在叶明(叶福请示后得到了支持)的默许下,叶家庄子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农业结构调整试点”。
叶瑾在张老汉等老农的帮助下,将庄子里的土地划分成了几个不同类型的片区,根据土壤、水源、光照条件,以及叶瑾核算出的预期收益和市场行情,安排了不同的作物。
有的继续种植高产的主粮确保基本盘,有的则尝试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同时,叶瑾还借鉴了驿站改革的思路,向叶福管家提议,对负责不同片区的佃户或长工,尝试实行一种与最终收成挂钩的“激励”法子。
比如,在尝试种植新作物的片区,若是收成超出了预期,超出部分的收益,庄子和佃户可以按一定比例分成。
这个提议让叶福管家迟疑了许久,这完全违背了以往“定额租子”的传统。
但叶瑾据理力争:“福伯,只有让干活的人也能从田里的出息里多得些好处,他们才会更上心,更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怎么把地种得更好。这就像三哥说的,要让做事的人看到奔头。”
叶福管家思前想后,又想到三少爷行事每每出人意表却总能成功,最终一咬牙,决定先在一个小片区试行。
叶瑾在田庄里推动的这些变化,看似细微,却触及了农业生产关系和管理模式的深层。
她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关于土地资源配置和生产激励机制的微小革命尝试。
朝堂之上,学理之争的风波即将兴起;田垄之间,精耕细作的变革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