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法国北部,德军A集团军群前进指挥部
曼施坦因元帅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地图上代表德军的蓝色箭头已经从东线大量回流,如同蓄势待发的钢铁洪流密集地囤积在法国北部战线后方。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前特有的紧张期待的气息。
他的指挥部设在原法军的一座加固地下掩体内,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地图桌和通讯台亮着,映照着他轮廓分明的脸庞。
经过数月紧张的调动和准备,从广袤东线抽调回的一百二十万精锐已经与西线原有部队完成了整合与休整。
如今西线集结的近二百万德军其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开战以来的巅峰。
更重要的是来自东线的空军骨干极大地增强了西线空军的实力,使得他们有能力同时执行“双线轰炸”——既压制不列颠岛,又将毁灭性的力量倾泻在法兰西公社头上。
牢林的战略指导是:快速进攻,分割包围,围困大城市,避免强攻,系统性瓦解。
这正合曼施坦因的心意,他厌恶那种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的阵地消耗战,他追求的是以机动和奇谋制胜的“手术刀式”打击。
他的目光在地图上两个关键的起点上来回移动:阿拉斯和兰斯,德军此次进攻的出发点就是这两座城市。
曼施坦因转过身,面对着他麾下精干的军、师长们:“‘红色三叉戟’行动的最终修订案已经下发,我们的目标不是一寸一寸地夺取战壕,而是用我们的装甲矛头,刺穿、切割、并最终绞杀法兰西公社的战争能力和抵抗意志。”
他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开始勾勒那幅宏大的进攻蓝图。
第一阶段德军的任务是装甲集群快速突破。
北线集群(由阿拉斯出发):
指曼施坦因亲自坐镇,主要突击力量为第4装甲集群,下辖霍特等优秀将领领导的装甲军。
任务A(西刃):主力从阿拉斯向西偏南方向发起雷霆一击,目标并非城市,而是广阔的田野和交通网。一路高速突进,直插布列塔尼半岛方向。此举旨在切断驻守在半岛及诺曼底地区的法军重兵集团与法国本土的联系,将其孤立在西部,成为第一个巨大的“孤岛”。
任务b(内刃):在主力西进的同时,分出一支强大的装甲军,从阿拉斯向南偏东方向进攻,沿巴黎西部外围迅猛穿插,他们的目标不是攻击巴黎城防,而是迅速迂回到巴黎的西面和南面,抢占塞纳河下游渡口,构筑起包围巴黎的西侧壁垒。
南线集群(由兰斯出发):
指挥官:由古德里安指挥,核心为他的第一装甲集群。
任务A(东刃):从兰斯向东南方向发起突击,沿着马恩河方向高速推进,分割香槟地区的法军,目标是打穿法军防线,向法国腹地纵深穿插,制造巨大的混乱并吸引和牵制法军东部防区的预备队。
任务b(内刃):同样分出一支精锐装甲部队,从兰斯向西偏南进攻,直指马恩河畔,他们的任务是清除巴黎东部外围支撑点,迅速推进至巴黎东郊和东南郊,与从阿拉斯方向南下的“内刃”部队取得联系,完成对巴黎的合围。
曼施坦因强调道:“突破阶段,空军将倾尽全力,‘红色三叉戟’行动开始后,西线空军主力将对预定突破地段进行前所未有的饱和轰炸,为我们撕开缺口,随后战斗轰炸机部队会全程为装甲矛头提供近距离支援,摧毁任何试图阻挡我们的坚固据点。”
第二阶段:“钢铁洪流”——纵深穿插与分割包围
“一旦突破口被打开,装甲部队必须不顾一切,向纵深穿插,不要理会侧翼的零星抵抗,那是跟进的步兵军群的任务,你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速度!速度!还是速度!”
北线“西刃”与南线“东刃”的快速推进将在法国领土上制造出数个大大小小的包围圈,位于皮卡第、诺曼底乃至更南部的法军部队将被切割开来,无法相互支援。
南北两路的“内刃”部队,将以巴黎为中心,进行一场宏大的钳形攻势,他们的会师点,将设定在巴黎以南的某个地方,一旦会师成功,巴黎——这个法兰西公社的政治、精神和军事指挥中心,将成为一个被紧紧包围的巨大孤岛。
曼施坦因重申了宰相的指示:“对于巴黎这些被包围的据点,我们原则上围而不攻,用炮火和空中巡逻封锁它们,切断一切补给线,让饥饿、恐慌和绝望去替我们战斗,我们的主力,要继续向南、向西扫荡,清除一切成建制的法军野战部队。”
庞大的步兵师群将跟随装甲矛头打开的通道,负责巩固占领区,清剿被包围的孤立法军支队,并建立起对巴黎等大城市的严密包围圈。
一部分空军继续配合地面部队的机动和围城作战。
另一部分,则持续对不列颠岛进行压制,防止英国有任何支援法国的可能。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传单将如雪片般飘向被围困的城市和部队。
传单上将明确告知法国士兵和市民:“你们是在为一个注定灭亡的政权做无谓的牺牲,放下武器,即可获得食物和生存的机会,德军的目标是巴黎的公社领导层,而非普通法国人民。”
曼施坦因最后总结道:“先生们,这不是又一场战役,这是终结战争的一战,我们要用无可匹敌的机动性和绝对的火力优势,将法兰西公社的军队分割成互不关联的碎片,然后像勒紧绞索一样,逐一扼杀他们的抵抗能力。”
“巴黎将是最后一个落入我们手中的果实,但它的陷落将不是来自强攻,而是来自内部的崩溃和外部的绝对压力。”
“各部队按计划进入最终攻击位置,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命令下达,一场旨在彻底改写欧洲地图的最终攻势,即将在曼施坦因精心策划的“红色三叉戟”行动下,震撼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