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风云录

喜欢瞎编的豆腐

首页 >> 大夏风云录 >> 大夏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日不落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太古剑尊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国士无双:从皇后寝宫开始签到 寒门枭龙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大乾憨婿 不好!魏征又带他儿子上朝了! 特工之回到清朝 
大夏风云录 喜欢瞎编的豆腐 - 大夏风云录全文阅读 - 大夏风云录txt下载 - 大夏风云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4章 失辽之人心则失辽地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天启四年七月,南居益再次组织第四次进攻。荷兰人请求投降,并承诺归还澎湖岛。战前指挥官孙国祯同意了。七月十三,荷兰人搬运岛上物资上船,驾驰十三艘船离岛而去。

“乞缓进师,容运粮米上船,即拆城还城。孙海道恐攻急,彼必死斗,不如先复信地,后一网尽之为稳,姑许之。夷果于十三日拆起,运米下船,止东门大楼三层为旧高文律所居,尚留恋不忍。

乃督王梦熊等,直抵风柜,尽行拆毁。夷船十三只,俱向东番遁去。我师犄角扎营,防其复回。”

虽然,澎湖之战以福建水师的惨胜告一段落,但阻止不了荷兰走私集团对暴利的追求。就在澎湖之战当年年底,荷兰商队在后援的支持下,再次入侵并占据了台湾。

此时的大夏师老财匮,根本无力驱赶荷兰人,只能望洋兴叹。反而是民间海盗势力郑芝龙屡屡打击荷兰人。后来,郑芝龙死后,其子郑成功继承父业,大举进攻,驱赶荷兰入侵者,收复了台湾。

然而,倭寇首领汪直也好,海盗首领李旦、郑芝龙也好,荷兰商队也罢,其本质都是海上走私集团,都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

无独有偶,大宋时期设立博买务,只许官方垄断,禁止民间私卖茶叶等商品。茶贩王小波、李顺揭竿而起,武装起义。

在与官军的激战中,王小波被冷箭射死,但起义军又推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领袖。李顺率农民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大宋朝廷不得不调动全囯兵力来对付大蜀政权。

虽然,茶贩王小波、李顺起义历经两年多,最后被镇压,但也让大宋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取消了博买务。禁海催生了倭寇、海盗,禁茶引发了茶商、茶农起义。

同样可推,倘若禁止民间猪肉、水果贸易,一样会引发猪盗、果贼暴动。

倭寇、海盗的士兵来源虽然复杂,但其首领绝大部分都是大夏沿海的汉人。如汪直,“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如郑芝龙,“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在很长时间里,大夏正规军是打不过汪直、郑芝龙这些大倭寇、大海盗的(戚继光除外)。其主要原因就是海外贸易的利润太大了,这让汪直、郑芝龙有源源不断的金钱来招兵,买船,买炮。

以郑芝龙为例,他在巅峰时期拥有战船一千多艘,商船三千多艘,兵力近十万,其中有汉人、日本人、朝鲜人、东南亚人、非洲黑人等。连当时的世界第一的海上霸王荷兰来到大夏海域,都得喊他一声大哥。

但换个角度来说,假如大夏帝国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合理收取关税,不但能让倭寇、海盗势力逐渐冰消瓦解,还能充实干瘪的囯库,何至于大夏君臣整日为军饷愁眉苦脸。

海禁政策到底给大夏帝国带来什么好处,不得而知。

但海禁带来的苦果是显而易见的。税收上,帝国失去了丰厚的关税,财政压力日增;经济上,海禁抑制了贸易活动,进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军事上,海禁催生了汪直、郑芝龙等海贼王。

若不是郑芝龙父子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不但不与大夏朝廷为敌,后来接受了熊文汕的招安,反过来帮助朝廷肃清其他海盗势力,驱逐荷兰人。那么,郑氏集团将会在倭寇之乱后形成新的海盗之乱。

孙承宗督师辽东后,改变了以往靠客兵守辽的做法,主张收拾人心,招募辽民为兵,进行训练后逐渐代替客兵。

“今天下急务,在收拾人心。”

“盖安辽人,即所以安天下也。”

“凡客兵利速战,主兵利久守。今关城合秦、晋、川、湖、齐、梁、燕、赵之众,尽客兵也。五方乌合,额饷而外不能加毫末于身,而责其捐坟墓,弃妻子,固结于我,已自为难。

而况粮料不继,即其继也,能固结于我,不逋不哗,而坐食便自坐困。竭天下物力,每岁养十数万坐食之人,事久变生,师老财匮。”

在孙承宗之前,所有辽东分公司总经理都是要求兵部调各地客兵援辽。然而,各地客兵能救辽吗?不能。几年来,数十万客兵一波波援辽,然而大夏是逢战必败,国土面积是越打越小,财政是越打越穷。

天启元年二月,礼科给事中王志道就上疏朝廷,抨击过分依赖客兵的辽东用兵方向,认为自古以来守边名将所用之兵主要来自边地,如今战事吃紧,本地辽兵少,可以暂调客兵。

但时间一久,援辽客兵思乡情重,逃亡不断,再不招募辽人入伍,加以训练,逐渐淘汰士气低迷的客兵,数年之后辽东将无兵可用。而更早一点的万历期间,兵部就批评熊廷弼不懂收扰人心,招募辽人入伍。

而真正实施“以辽人守辽土”,逐渐让边地辽人成为主力的是从孙承宗开始的。事实上,孙承宗督师期间,大夏朝廷也没有能力再向以前那样大规模调兵入辽了。

一是鲁地、楚地相继叛乱。特别是楚地的形势十分严峻。兵部、户部已经按照二十万兵,年饷三百万的标准去组织剿匪了。

吏部尚书赵南星曾指出,“天下之最可患者,莫甚于民之作乱,而夷狄次之。”

事实上,大夏帝国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不在于外敌。

二是各地也没多少兵力可调动。有些地方已经调过九次兵援辽了。再调下去,当地巡抚别说维持秩序了,搞不好连自己内裤都要被乡民扒了。

长期以来,大夏帝国之所以调客兵入辽,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希望以兵力上的绝对占优,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两年内。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最烧钱的。大夏帝国的想法不错,但明显低估了努尔哈赤的实力。

二是熊廷弼一派认为辽人更倾向大金,不可用。这派说法也是有依据的。比如辽人出身的李永芳在抚顺之战中便献城投降,后来率一万辽人跟随努尔哈赤进攻大夏。

为什么有一部分辽人甘为敌所用。因为自高淮乱辽后,辽人痛恨大夏在辽地的黑暗统治,痛恨朝廷无休止地对辽人过度的剥削。

御史毕佐周曾将辽人对朝廷的仇恨总结为“四大恨”。

“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残辽无宁宇,辽人为一恨。军夫之破产卖儿,贻累车牛,辽人为再恨。至逐娼妓而并及张、刘、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辽人为益恨。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令其淫污妻女,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有此四恨,而冀其为我守乎?”

自辽东兴兵以来,不少援辽部队军纪败坏,把朝廷派来援辽的怨气撒在辽人身上,欺凌辽民,对辽人“相待如仇敌,远逐之为快”。

时有时无的微薄军饷让辽地军户在荒年不得不卖掉家中车、牛过活。可靠卖掉车、牛后,往后的生活就越发艰辛,最后不得已,只能卖儿卖女来活下去。

当地的张、刘、田三大望族歌妓婢女成群,田地无数,家财万贯,而社会底层的辽人往往一辈子难以成家。

一些投降大夏的蒙古人、叶赫女真人居然侵夺辽民的饮食,淫污辽民的妻儿,而大夏朝廷对此听之任之。

毕佐周在奏疏最后问了一句话,“冀其为我守乎”,令人深思。可这份奏疏报上去后,大夏皇帝没有任何回应,如石沉大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高淮乱辽后,大夏朝廷在辽地实施的恶政一步步地把底层的辽人逼向异族他乡。辽兵哗变,辽民逃亡习以为常。

时任蓟辽总督的梁梦龙在向朝廷上报的奏疏中写道:“自灾虏频仍,军民逃亡者半。”

御史翟风坤也向朝廷指出,“我辽民以役重差烦,至于无可奈何,愿随女真去,将来之忧方大耳。”

辽地社会矛盾的恶化,努尔哈赤也看得清清楚楚。

努尔哈赤还屡次向儿子们指出,“往者,尔大夏国富人,占地甚广大,其田雇人耕作,所获粮米,食之不尽,而粜之。贫民无田无粮,买粮而食,一旦财尽,沦为乞丐。富人与其囤积粮财,以致朽烂,徒行贮藏,不如瞻养乞丐贫民”。

“大夏帝政法不明,纵容太监敛取民财,众官亦效法其帝,皆搜括民财。奸诈之富人行贿可以豁免,正直之贫民无则陷于苦难”。

敌人把你的致命处看得明明白白,而你却对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边地辽兵、辽人开始向建州女真地区大规模逃亡。以开原为例,辽兵逃亡了一半。“二十五年,开原额军士一十万陆仟九百余名,今役止六万余名,其间,且多老弱。”

辽地民间传唱着这样的歌谣,“辽左有三患,而建夷不与焉”,“生于辽而走于胡”,“若不罢税,达子就是我投主”。

而歌谣中“建夷”、“胡”、“达子”等戏谑之词均是指建州女真人。若不是逼不得已,谁愿意向北方苦寒的建州地区迁徙。是大夏在辽地腐败且黑暗的统治,一步步将辽人推向异族的怀抱。

在建州地区,辽人的生活尚能温饱;而在大夏统治区,辽人和其他地区的百姓一样,要承担起这个帝国的所有支出,包括国家的赋役、皇族宗室的供养、贪官污吏的盘剥、地主的田租,除了破产别无出路。

实际上,辽人作为边疆之民,习武成风,具有很强的军事作战能力。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最精锐的部队士兵大都来自边民。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在不同条件下,边民可以成为守护边境国门的坚盾,也可以成为刺进帝国心脏的利剑。

几百年前,同样是边民的长白山人就上演前倨后恭的一出戏。当大隋帝国要招募边民征伐高丽时,王薄让人传唱歌谣,号召边民纷纷起义,对抗大隋王朝。

这些歌谣是这么唱的,“要抗兵,要抗选,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脏官杀个光”。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地死,斩头何所伤”。

可是三十年后,同样是招募边民征伐高句丽,昔时造反地区的边民却“踊跃而从”,争相报名参加大唐军队,奔赴辽地作战。

大隋、大唐两个中原王朝在短短三十余年内,两次征伐高句丽。但边民对大隋、大唐两个中原王朝的态度却值得后来者反思。

对大隋而言,边民是“乱臣贼子”;对大唐而言,边民却是“边地良家子”。而名将薛仁贵正是其中的“边地良家子”,在征伐高句丽中一战成名,率领边民从辽地杀到天山,成为大唐帝国的定海神针。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边民前倨而后恭。道理也很简单,这些边民遵循“投桃报李”的原则。若中原王朝厚爱边民,他们自然甘愿为帝国冲锋陷阵;若中原王朝骑在边民头上作威作福,他们便刀锋倒转。

“君之视臣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如寇仇”,两千年的孟子提出的君臣关系同样适用君民关系。

长白山的歌谣尚余音绕梁,但千年之后的大夏君主们却早就忘却了前车之鉴。大夏王朝后期,经济在发展,税收却收不上来,财政入不敷出。大夏皇帝不但没有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反而派出太监高淮,借矿税名义进一步榨干辽人。

“誓食淮肉”的呼叫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始终叫不醒睡着的大夏。时隔千年,大夏的辽地边民和大隋的边民遭遇何其相似。其中差别不过是大隋边民选择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而大夏边民选择了“生于辽,不如走于胡”。

辽人中其惨的莫过于军户了。大夏王朝一方面要辽地军户守护国土,一方面要辽地军户屯田,又将苛捐杂税徭役摊派在辽人身上,造成辽人终日劳累,却倾家荡产,荒年时卖儿鬻女。

悠悠天地,山海关内,庙堂之上,不知有几人知辽人之苦?

今日辽地多逃亡,有奸细,曰辽人不可用;明日鲁地、楚地多叛乱,曰鲁人、楚人不可用;他日若闽地海盗兴乱,又曰闽人不可用。

数年之后,有何处人可用?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小妻太水嫩:陆教授花式宠 逆天剑帝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邻家雪姨 渔港春夜 凡人策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何不同舟渡 wtw1974 明星系列多肉小说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我不是戏神 开创观想法的我,凭武道横推诸天 动漫之后宫之旅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重生,从亲奶奶诬陷我偷钱开始 帝御无疆 四合院之我养了一万只野猪 民间风水师笔记 我有一座恐怖屋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北宋大丈夫 抗战之烽火燃血 谍影:命令与征服 雷武 抗日悍将 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 我的谍战岁月 抗战之我是红军最稳战将 我在大雍以武称帝 抗日之谍海大英雄 师士传说 游戏民国 大秦:我墨家巨子,掀起工业革命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三国:从赤壁之战开始平步青云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我以我血挽山河 知否之庶子任逍遥 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 
最近更新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 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 中医大师扁鹊 带着美女闯三国 三国之开局被捆到刘备军营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大宋风云 重铸汉骨 陛下,六皇子的娇妻们造反了 关于我魂穿汉末玩争霸这小事 穿越:我带着一座城来到了明末 大汉征服者 风雨话东周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明末木匠天启落水后无敌 大宋天朝之裂变 穿越红楼:重铸贾府荣光 才下刑场,便上战场 
大夏风云录 喜欢瞎编的豆腐 - 大夏风云录txt下载 - 大夏风云录最新章节 - 大夏风云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