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a去年今日此门中

首页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绍宋 黄埔忠魂:从淞沪到缅北 国士无双:从皇后寝宫开始签到 大明:五年狗县令,震惊朱屠夫 神武太医俏女帝 吕布的人生模拟器 军阀,签到发展,列强竟是我自己 一品驸马 百炼飞升录 玄武裂天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a去年今日此门中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全文阅读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txt下载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二百一十章 唐王神皇与叛乱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告密一旦形成制度,危害的绝不仅仅是被告之人,实际上整个朝廷的道德都在沦丧,已经变成了浑浊的染缸,只要身处这染缸之内,没人能独善其身。

在这个权欲纵横的皇家,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又真的能做到无欲无求?

压抑的火山迟早要喷薄。

首先是形势的剧变。

时至天命二十二年七月,骨笃禄再犯朔州,这次他骤然发动了近十万大军,军师元珍也相。

李恪闻讯后也立刻调集十几万部队,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尽锐出战直应敌锋。

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战,两军交锋于朔州境内的黄花堆,直杀得尸横满地血流成河,遍野黄花都染成了红色。

由于黑齿常齿浴血奋战,加之唐军人数占优,突厥军全线崩溃,被唐军追杀四十余里,骨笃禄损兵折将难计其数,仓皇逃往碛北。

此役彻底扭转了攻守局面,也让李恪的威望达到了一个巅峰。

他既不像武后那样阴谋算计,也不像李佑那样残暴。

一时间整个河北人心尽入了李恪。

李恪也不再听神都的命令。

更是借黄花堆之胜,自号唐王。

这是在效仿这是在效仿司马睿故事,司马睿就是先称的晋王。

司马睿称晋王时,愍帝司马邺虽然被俘,但依然活着,直接称帝礼法上说不过去。

司马睿称了晋王之后,就相当于将自己过继给了皇室正朔,成为了司马昭、司马炎的直系子孙,宗庙祭祀时不再祭祀琅琊王的先祖,跟刘备称汉中王异曲同工,因为刘邦当初也当过汉中王。

司马睿称晋王后,法理上就不再是琅琊王,因此他立长子为晋王太子,又另立了次子为琅琊王。

司马睿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宣告,我要当皇帝了,跟愍帝当初自立为太子一样,但却高明了很多,也显得不那么锋芒毕露。

而李恪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然而遗憾的是,称帝计划没能到最后。

黄花堆大捷后,李恪军内部出现分歧,副总管之一的右监门中郎将爨宝璧主张继续追击,一举荡平东突厥。

黑齿常之却认为骨笃禄尚有一定实力,此时当休养兵马,以待可乘之机。不料爨宝璧建功心切,竟然不顾主帅阻止,私自率领麾下一万三千兵马,出塞两千余里征讨突厥。

单单如此倒也罢了,若能奇袭几个部落,取得一些战果也可将功折罪。

可爨宝璧错误估计了形势,他以为此役之后骨笃禄已人心离散,故而兵临敌境之际竟致书告知敌人,想要恫吓诸部归降,结果弄巧成拙,引来敌人大举围攻,最终全军覆没,单人独骑逃回关内。

因为一场荒唐的追击,唐军先胜后败,李恪闻报大怒,将爨宝璧斩首以明军法。

又下令将骨笃禄改名“不卒禄”以泄心头之恨,不过李恪对东突厥的报复也仅此而已了。

首先黄花堆之战骨笃禄元气大伤,东北的契丹、靺鞨也在背后折腾起来,东突厥陷入内忧外患,对中原不再构成威胁。

更为要紧的是,此时西域出了大乱子,李恪也无暇顾及东突厥。

吐蕃敏锐迅速出击,再临西域之地。

侵占了焉耆以西的所有城邑,西突厥左厢五部本就一盘散沙,大难临头之际,有的奔走逃亡,有的战败投降,更有甚者反戈一击卖主投敌,阿史那元庆完全丧失统治。

坐镇碎叶城的唐休璟虽老于边事,但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也无计可施,最终放弃城池退至敦煌。

李恪扶植西突厥,一者为了以夷制夷,休养中原之兵,再者也是故作宽宏,欲收买突厥之心,并不想真的放弃西域。

且不论中原王朝的统治利益、经济利益,仅就军事而言,这片地区便是扞卫国土的重要缓冲,焉能坐视吐蕃夺取?

十一月,武后与唐王达成了一致意见。

远征号角再度吹响。

任命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率领马敬臣、沙吒相如、王孝杰、张玄遇、何迦密、麻仁节等三十六部,合计兵马三十万,浩浩荡荡旌旗蔽日,拼了老命欲从吐蕃手中夺回西域。

不过出征兵马虽多,李恪心里却甚是忐忑。

而且主帅韦待价平心而论虽然外统兵马、内参国政,却并非什么文武双全之辈,恰恰相反,他才干平庸,最大的优点就是谨慎听话。

论战绩他半辈子都是充当别人副手,跟在薛仁贵、裴行俭身后混功劳。

论政绩他更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修造乾陵都是刘景先、李元轨设计规制,他只充个监工。

担任吏部天官多年,全靠侍郎魏玄同处置一切,自从魏玄同转任负责地官他才亲自主持部务,结果典选、诠选都搞得一团糟,朝野多有非议。

可就是这么个文不成武不就的人,武后却对他宠遇有加,一再委以重任。

其实韦待价也明白,李恪也答应他做元帅,只因为资历老又谨慎听话,不会违抗李恪的军令。

可他毕竟有自知之明,也常“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一直有思退之意。

其实也无怪韦待价紧张过度,这几个月来可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场血腥的大戏已拉开帷幕。徐敬真被押至洛阳牧院,周兴一通严刑拷打,很快就审出了同谋之人。

原来徐敬真自家乡逃出,曾偷偷来到神都,找朝廷旧友求助,而当时的成都长史弓嗣业、成都县令张嗣明皆与李家相善,暗中予以资助,才使得他逃窜千里。

得知元奸之徒曾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过,焉能不怒?当即下令将弓嗣业、张嗣明逮捕下狱。

很快周兴就又上奏附议,揪出一个够分量的人物秋官尚书张楚金。

说张楚金是徐氏一党,根本是无稽之谈,但这项指控却甚合武后心意。

原因是张楚金出身并州,乃是当年李积任并州刺史时所举孝廉,既要诛徐氏一门,岂能留与他们亲厚之人在朝?

于是张楚金立刻被捕入狱。

所以韦侍价自然很紧张。

他现在夹在武后和李恪之间。

实在是难受。

不提他出征的担心。

就说这一年底。

因为一块奇异石头的出现,整个成都为之疯狂。

其实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白色圆石,除了稍大一些,与河滩上随处可见的石头并没什么两样,特殊之处在于石上有八个紫色篆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它的发现者名叫唐同泰,自称是雍州永安县人,说是在长江打捞上来的,认为是祥瑞,故而进献朝廷。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皇帝之母临朝称制,帝王之业永世昌盛!

这是一句多么美好的祝福,顿时就显得神圣起来。

”又加以附会,说献石之人唐同泰本身也是祥瑞,“唐”乃是当今国号,名曰“同泰”即唐室将赖圣母之恩同享康泰,籍贯“永安”又与“永昌帝业”四字相合。

姓氏与国号元符,土地与石文相应,世上岂有这等巧合之事?

必是上苍旨意。

武三思、武懿宗、武攸宁、宗秦客乃至王本立、元万顷、周思茂、崔詧之流也纷纷拜贺,都说这石头是上天赐予太后的“宝图”。

世上不太可能有这么巧的事情事,却也未必是天意,更有可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石头遍地都是,只要经过精心雕琢,再抹上紫石药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至于那个献石人是不是真叫“唐同泰”,谁又搞得清,谁又敢搞清楚?

即便那确实是真名,他一个老百姓,不老老实实在家乡种地,跑到长江捞石头干什么?

这些巧合的背后颇似有人筹划。

百官心知肚明,却没人敢讲实话。

为身家性命着想,文武百官“诚心诚意”向太后朝贺。

并委托大才子李峤执笔撰写贺表。

李峤虽然不过三十。

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据说他十五岁便贯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转年又在制举中夺得甲等,任长安县尉。

后来逃到成都,刻意逢迎拍马,也得到恪重用。

这次满朝官员把逢迎太后的重任交托于他一身,李峤岂敢慢待?

经过两天的酝酿,他终于写出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

臣闻高明博临,无远不应;正直潜感,虽幽必通。伏惟皇太后庆发曾沙,业隆大宝,以至明当宗社之寄,以至圣合乾坤之德。荷三叶之休光,承五形之历纪,平秩庶政,大亨群物。冠带遐荒之域,天福日临。

闾阎富寿之氓,礼变乐和……

臣等遇偶休明,荣参簪笏,千年旦暮,邀逢累圣之期;百辟歌讴,喜属三灵之庆。无任岛藻踊跃之至,谨奉表诣阙陈贺以闻。

是一篇绝美的歌功颂德之文,更是一番审时度势的政治表态,满朝文武都借李峤之笔向媚娘献上忠心,今后武氏一切决定他们都不会再抗拒。

然而仅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没过半个月,第二枚神奇的石头又出现了,这次是在武侯祠附近发现的。

这块石头上竟有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时至,民庶尽安乐,方知文武炽……

隐约将武后比拟为佛祖,如谶纬般充斥着天命意味。

因为这两块石头,更因为有心人的运作,歌颂媚娘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普天同庆”的气氛中,她的侄子武承嗣再度上奏,恳请媚娘举行大典,表示对上苍赐福的感激。

并且他还提议给媚娘上一个新尊号。

圣母神皇。

这自然是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华夏统治者自秦朝嬴政开始称“皇帝”,取其“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但自秦汉以来“皇”与“帝”还是有区别的。

凡称帝者必居至尊之位,亲理社稷之政。而“皇”的称号表面上比“帝”德望隆重,实际上也可追尊一些并未实际执政之人。

如东汉时汉桓帝、汉灵帝皆以藩王身份继位,分别追尊自己父亲为汉崇皇、汉仁皇,其实都不是实际上的皇帝。

虽然她并未身处九五之位,但实际权力牢牢攥在手中,早已超越实际的皇帝。很显然这是她试探性的一步,将圣母与皇帝两个称号史无前例地合为一体,再加以神的荣光,不啻于向天下人公然宣示。

我已经开始向帝位迈进。

满朝文武谁都明白,武承嗣的意思就是太后之意,这个尊号与其说是臣下推戴,还不如说是太后自己给自己定不料媚娘这时又玩起辞让的把戏,一再表示无才无德不敢担当,群臣只能一次又一次美言劝进。

最后连远征西域的韦待价都得知消息了,不辞千里之遥从军中递来贺表。

这还不算,就连李恪也不知道打什么主意,连番劝进。

她怎会不知“三让而后受之”的道理?这一次次的谦让就是要让群臣把自己的功德说出来,

其实如今的一系列举动,就是日后正式称帝的演练。

此事她眼见火候差不多了,终于“勉为其难”接受臣下的美意。

天命二十三年。

正月初一。

武后。在文武百官的推戴下自加尊号,称“圣母神皇”,朝着皇帝宝座迈出了重要一步。

改元垂拱。

半个月后,有司专门为她打造了神皇三玺,自此她可以用自己的印信颁布诏敕,代替了李贤的玉玺。

当然,武后抱着试探的目的。

也没有忽视在这段日子里表现出色的好侄儿武承嗣,诏令其承袭自己父亲魏定王武士彟的爵位。

武士彟的王位好歹是死后追封的,而武承嗣一个大活人封以王爵,这便公然打破异姓不封王的规矩,明显是对李唐社稷的践踏和挑衅。

一骑快马带着一封密信驰入洛阳城,写信者是太尉、韩王李元嘉之子黄公李譔,收信人正是李恪。

接到这封密信,李恪立刻屏退一切僚属侍从,独自拆开观看,却见信上只寥寥数语:

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夏,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

这位妇人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必须尽早治疗,不然拖到冬天就没救了。若在旁人看来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只不过有些没头没尾,可李恪了然于心,览罢长叹一声,面露为难之色。

这位患病的内人并非等闲,正是当今武太后,她所患的也不是寻常疾病,而是帝王病。

天皇驾崩之际,太后给宗室诸王都加以一品高官,并增加食封、荫及子孙,这使他们产生错觉,以为武媚野心有限,只是想控制大权直至年老归政,仍有借重诸王之意。所以面对一系列朝局动荡,他们都当了事不关己的看客。

可是这次称皇封王,所有北唐宗室都开始感到不安。

再加上武媚声称要在五月初五举行大典,普天之下所有都督刺史、宗室外戚都要参加,这一决定真的仅仅为了增添喜庆吗?官员齐聚倒也罢了,为何还要让全体宗室到场?

该不会想趁此机会把大伙尽数除掉吧?

宗室皆感惶遽,东莞公李融秘密询问在京的好友国子助教高子贡,也不知高子贡是真的听到些风声,还是同样疑神疑鬼,做出的答复竟是:“来必取死!”

李融闻言愈加惶恐,立刻称病辞官。

并将消息告知韩王李元嘉。

李元嘉乃高祖第十一子,自幼就十分聪颖。不过李元嘉名望虽重,毕竟已是七十岁的人,事态紧急他哪有精力应对?

故而他叫自己最信赖的儿子李譔辞掉官职,回身边主持一切。

如今消息传至洛阳,唐王李恪面对这封密信有却些拿不定主意。既然要商议对付武氏,通信自然是越隐秘越好,可这种措辞也太含糊不清了吧?

难道李譔给所有人的信都这样写吗?还是仅仅给他的信如此隐晦?

这显然不仅是出于保密考虑,而是心怀戒备。

李恪攥着这封简短的信,反复品读了好几遍,陷入两难的沉思,诸王中论地位韩王最尊,但论及实际待遇没人能与他相比。

自己是北唐第二人了。

都是武后力排众议。

可一己私惠能换取他对篡夺社稷的无视吗?

祖父两代筚路蓝缕创业不易,身经百战才打下这片江山,九弟李治也一辈子励精图治,难道这一切都弃之不顾,将天下拱手让人?

就眼巴巴看着叔父兄弟们被打入天牢置于死地吗?亲情何在?良心何存?

诚如信上所言“若至今夏,恐成痼疾”,五月初五举行大礼,现在已是正月下旬,再过十天半个月,路远的宗亲就要启程了,那时回天乏术,只能听天由命啦。

但起兵有多大把握?他们这些人说是亲王,享受荣华富贵,其实是受朝廷指派,尽管自己手握数十万大军。

然而手下人支持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代表朝廷。

能有几成胜算?若画虎不成,反倒提前招来灭门之祸……

李恪独在房中皱眉凝思,既不忍江山被夺宗族受害,又害怕举兵不成引火烧身,正拿不定主意之际,忽听外面一阵呼唤:“父王,听说黄公来信了?”

来者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乃李恪的大儿子李英(虚构)。

“莫声张!”李恪紧走几步,一把将儿子拉进来,关上房门。

李英虽是侧室所生,至今尚未封爵,却系老来得子,为人又甚是聪慧,极得宠爱。

他进屋来毫不客气拿起桌上书信,只看了一眼顿时横眉立目:“人言黄公精明,依我看也是个糊涂虫!国难当头不速速起兵,还有心思玩这等文字游戏……父王!咱们何时动手?”

李恪一阵苦笑:“你把这看得太容易,武氏掌握朝廷兵多将广,我手下至少一半人都是她德人,咱们仓促兴兵岂是对手?”

李英一听此言便知他犹豫不定,急得直跺脚:“父王忘了五叔的檄文之言吗?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家所作所为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父王身为太宗爱子、天皇慈兄,难道只顾一己安危,坐视武氏夺我天下?”

李恪被儿子这番义正词严的话噎住,一时竟不知如何答对,支吾半晌才道:“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但是神都距洛阳太远。还是等其他人有所行动,咱们再见机行事吧。”

“父王之言差矣。”李英年纪虽轻,志气却不小,“兴兵讨逆乃是大义,争先犹恐不及,怎能观望不前?父王更当率先举义以安众人之心。到那时众志成城诸王影从,各家兵马齐聚河洛,方可与武氏一争。即便咱们兵败身死,仍不失忠孝之名,无负于先皇祖宗。”

唉!”李恪长叹一声。

舍生取义说得容易,世人谁不贪生?

李英猜到父亲那点儿私心,索性敞开道:“父王是觉得武后一直与咱家不错,即便欲行诛戮也不会害到咱家头上吧?诚然如此,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即便保得性命,日后仰人鼻息苟且偷生,有何尊严?昔萧琮、陈叔宝之流,身为亡国之人受尽屈辱,父王难道甘心走他们的老路?您素有贤王之名,那时岂不一生英名付诸东流?”

李恪闻言默然。

李英更添一把柴火:“再者父王与李譔通信,已是知情人。倘若将来事败,韩、鲁、霍三家固不可活,咱家又岂能独善其身?即便太后顾念旧恩不加刑狱,莫忘了现今诬告盛行,谁知会不会有哪个图谋幸进之人揣摩上意,跳出来告咱一状?”

李恪闻听此言一阵鸡皮疙瘩。

愧我这一把年纪,竟不及小儿虑事周全。

想至此他把心一横,拍着李英肩膀道:“也罢!反复斟酌都是为了你们,既然你们情愿赴大义、举大事,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咱们干!”

说干就干。

李恪立刻给李譔写了一封推心置腹的回信,提议举兵挽救社稷。

李譔得书甚感宽慰,李恪的回信开诚布公,不用再担心其告密,与父王商议后他伪造了一份皇帝李贤的玺书,声称“朕被幽禁,王等宜各发兵救我”,这份伪造的玺书遍传宗室,但结果出乎李譔预料。

除了他们这个小圈子的人,各地宗亲罕有响应。

建唐以来骨肉相争之事不断,故而李家宗亲皆是有封爵而无国土,势力大些的当都督刺史,支系稍远的跟普通官员无甚差别。李贤幽居宫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倘若有能力救驾还会等到今日?

李恪也无法选择。

不能拖了。

于是四月便发动叛乱。

正式与武后决裂。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重生藩王:我有一款辅助系统 我开局神话天赋,转职龙国剑神 星际历险记 长生:从气运词条开始 被贬皇子!召唤华夏人杰纵异世 我!反派家主,开局剜瞳 四合院:咸鱼的美好生活 仙箓 穿书女频,大婚当日被女主杀死 四合院:最强主角 精致利己的我在年代里当极品 哈利波特之万界店主 种田养崽:恶毒女配被全家争着宠 武侠:从落魄侯府世子到绝世武帝 六零之老苏家的金凤凰飞出来啦 开局绝对掌控,我自研长生 奸臣每天都想弄死我 快穿之我家宿主是爸爸 四合院之何雨柱轮回从51年开始 八零,娇娇千金被迫嫁给最凶糙汉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北宋大丈夫 寒门崛起 穿越大唐:当个闲王这么难 雷武 抗日悍将 我的谍战岁月 我在大雍以武称帝 抗日之谍海大英雄 师士传说 游戏民国 明末钢铁大亨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 大秦:我墨家巨子,掀起工业革命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大唐之最强酒楼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异域之星球领主 我以我血挽山河 
最近更新修仙者降临,我开启了仙秦重工 穿越成山匪,却被迫成帝 穿越大唐:科技就是力量 隋唐:二世而亡?我征蛮夷开科举 乱世第一能臣 红楼梦中人:贾环要翻身 历史放映厅从大秦开始 穿越隋唐:我李元霸要称帝 大唐之长城守望者 魂穿大唐,开局擒拿颉利 隋唐小霸王 隐居山林的我竟成了帝师 醉枕大明 奇门故事汇 中医大师扁鹊 大唐:灵气复苏,全民修仙! 大宋风云 重生农家致富科举 日在三国?我真的是汉室忠良啊 风雨话东周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a去年今日此门中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txt下载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最新章节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