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三界,褪去了盛夏的燥热,风里裹着草木的干爽气息,却丝毫未减仙门联军推进 “百年守护计划” 的紧迫感。一项关乎三界安危的核心工程 —— 魔气监测网络,正以四大仙门为枢纽,在中原、西域、南疆、东海的关键地带铺开。这张无形的 “防护网”,不仅要实时捕捉魔气的蛛丝马迹,更要为百年后的封印加固筑牢第一道防线,每一处监测点的选址、每一台设备的调试,都凝聚着修士们的心血。
中原区域以福临山为核心,凭借居中的地理优势与深厚的抗魔根基,成为整个监测网络的 “大脑中枢”。林砚带着抗魔学院的地形学导师,耗时半月勘察太行山脉的褶皱地带、云梦泽的湿地边缘、嵩山的岩石缝隙,最终敲定二十处监测点 —— 这些地方要么残留着早年魔修战斗的灵气紊乱痕迹,要么地处灵气薄弱的 “断层带”,最易成为魔气渗透的突破口。每个监测点都矗立着一座高三丈的青石了望塔,塔身由福临山弟子亲手砌筑,石块间抹着掺了灵粉的灰浆,既防风雨侵蚀,又能增强灵力信号传导。塔顶端的平台上,“高阶探魔仪” 格外醒目:主体是一块巴掌大的引气玉碎片,通透的玉面上泛着淡淡的九色光晕,镶嵌在雕刻着灵纹的青铜基座中;基座下方连接着三根银质线路,沿着塔身内侧延伸至塔底的 “数据传输阵”,只要探魔仪捕捉到魔气,玉碎片便会根据魔气属性亮起对应颜色的光,同时将浓度、扩散速度等数据转化为灵力波动,实时传向福临山总部的监测中枢。塔内常驻两名抗魔学院导师,一人每日辰时准时坐在 “数据记录台” 前,将传输来的信息逐一登记在玉册上,遇到轻微波动还要标注 “是否受天气影响”“周边是否有灵脉异动”;另一人则背着装有探魔符与急救丹药的行囊,每日绕监测点周边十里巡逻,若发现草木枯萎、动物异常等情况,还要额外撰写《实地勘察补充报告》。每月月初,两份报告汇总装订,由灵鸽送往福临山,林砚与苏清欢都会亲自审阅,哪怕是小数点后两位的浓度变化,也绝不放过。
西域区域以沙驼派为核心,茫茫荒漠中,魔气常藏在流沙之下、古城废墟之中,勘察难度极大。沙千里与弟子们骑着骆驼,在死亡沙漠边缘跋涉了二十余日,最终在十五处关键位置立下监测点 —— 有的靠近绿洲水源地(怕魔气污染水源),有的守在古魔修祭坛遗址旁(防残留魔气复苏),还有的设在沙漠与草原的交界处(阻魔气向凡人村落扩散)。这里的了望塔与中原不同,是用耐风沙的胡杨木搭建,塔身缠绕着厚厚的驼毛毡,能抵御沙漠昼夜的极端温差。塔顶的高阶探魔仪更是做了 “防沙改造”:玉碎片外罩着一层透明的琉璃罩,罩子边缘刻着 “防风沙灵纹”,哪怕狂风卷着沙粒打在上面,也不会留下一丝划痕;基座下方还加装了 “震动除尘装置”,每半个时辰自动震动一次,防止沙尘堵塞灵纹线路。沙驼派弟子还为监测点配备了三匹耐旱的 “沙漠驼兽”,驼背上驮着水囊、干粮与备用零件,方便导师们往返各点巡查。“上次有个监测点的探魔仪因为沙暴断了线,多亏驼兽跑得快,我们才在半日之内赶到修复,没耽误数据传输。” 沙千里在监测点落成仪式上拍着驼兽的脖子说,他还特意挑选了三十名熟悉沙漠地形的弟子,与抗魔学院导师组队,每人腰间都挂着一把 “风沙弯刀”,既能应对突发的魔修残党,又能在流沙中开辟道路。
南疆区域以雨林派为核心,湿热的气候让雨林中瘴气弥漫,魔气常与瘴气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雨林派掌门 “绿衣婆婆” 带着弟子钻进茂密的雨林,用 “辨魔草”(遇魔气会卷叶,遇瘴气则舒展)逐一排查,最终选定十二个监测点,全设在 “关键节点”:要么在雨林深处的古祭坛(曾是魔修举行仪式的地方),要么在河流源头(防魔气顺流扩散),还有的在瘴气最浓的 “迷雾谷” 边缘。这里的高阶探魔仪多了一个 “辅助伙伴”——“醒魔草”。这种草只有手指长短,叶片呈嫩绿色,种在探魔仪旁的陶盆里,只要周边出现魔气,叶片会在一炷香内变成暗红色,且颜色深浅与魔气浓度成正比;若是普通瘴气,叶片只会微微发黄。雨林派弟子还教抗魔学院导师 “辨魔口诀”:“红为魔,黄为瘴,绿为安,紫为异(指特殊属性魔气)”,确保哪怕探魔仪临时出故障,也能通过醒魔草判断情况。每月的《魔气监测报告》里,除了常规数据,还会附上一张 “醒魔草叶片颜色对比图”,用朱砂标注 “哪几日出现过红色”“最高红到什么程度”,为总部分析提供双重依据。监测点的了望塔藏在高大的榕树之间,塔身覆盖着藤蔓,从远处看就像一棵普通的大树,既能隐蔽,又能借助榕树的灵气增强探魔仪的灵敏度。
东海区域以沧海派为核心,辽阔的海域中,魔气易随洋流扩散,且海岛众多,难以全面覆盖。沧海派弟子驾驶着 “灵舟”,在海上巡查了一个月,最终在十大主要岛屿、三处洋流交汇处及五片近海浅滩设立监测点。这里的了望塔建在海岛最高处的岩石上,塔身用防水的 “海沉木” 搭建,塔顶装有 “避雷铜铃”,一旦遇到雷雨天气,铜铃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同时激活塔身的 “防雷阵”,防止雷电损坏探魔仪。考虑到海底可能存在魔气源头,沧海派还特制了 “水下沉降仪”—— 一个半人高的铜制圆筒,里面装着小型化的引气玉碎片探魔仪,通过绳索连接到塔顶的 “升降绞车”,每日午时,导师会启动绞车,将沉降仪放入水下三十丈处,若海底有魔气,仪器会通过绳索传递回 “震动信号”(不同频率代表不同属性)。每个监测点除了两名导师,还配有一名 “沿海向导”,多是世代生活在海岛的凡人,熟悉周边村落的分布、渔船的航线,一旦发现异常,向导能第一时间驾着小船,通知沿岸的渔民 “暂时停航”“远离危险海域”。“上次有个监测点发现微量水属性魔气,向导只用了一个时辰,就通知了周边五个渔村,没让一个人出海冒险。” 沧海派掌门笑着说,这也是他们坚持 “修士与凡人协作” 的原因。
随着各区域监测点陆续启用,林砚主导开发的 “魔气预警系统” 也正式上线。福临山监测中枢的正中央,放着一块半人高的引气玉主石,石面上刻着 “三界监测地图”,中原、西域、南疆、东海的监测点用不同颜色的光点标注;主石下方连接着各区域的 “信号接收阵”,与监测点的探魔仪形成共振。一旦某监测点的魔气浓度超过安全阈值(如金属性魔气浓度超过 0.3),对应的引气玉碎片会发出高频振动,主石上的光点便会从绿色变为黄色,若浓度继续升高,光点直接转为红色,同时主石发出 “嗡嗡” 的警示声,石面上浮现出异常点的具体位置(如 “西域死亡沙漠监测点 3 号”)、魔气属性(如 “暗属性”)及扩散范围(如 “已扩散至周边两里”)。警报响起的瞬间,中枢内的 “传讯符阵” 会自动激活,将异常信息转化为文字,传送到该区域核心仙门的掌门、周边监测点导师及抗魔学院的应急小队手中。有一次,南疆某监测点因古祭坛残留魔气复苏,光点突然变红,消息传出后,雨林派弟子与抗魔学院小队在半个时辰内便赶到现场,用净化符与醒魔草化解了危机,事后林砚说:“预警系统快一秒,三界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夕阳西下,福临山监测中枢内,苏清欢正用玉梳轻轻擦拭引气玉主石上的灰尘,石面上的光点大多亮着柔和的绿色,只有极少数几个泛着淡 yellow(轻微波动,已排查为灵脉正常异动)。“目前所有监测点的数据都很稳定,连西域的沙暴、南疆的暴雨都没影响到设备运行。” 苏清欢抬头对林砚说,语气中带着欣慰。林砚走到主石前,目光落在混沌渊方向的 “空白区域”(那里暂时无法设监测点),指尖轻轻划过石面:“现在的平静是暂时的,百年后的浊气喷发、可能隐藏的魔气源头,都在等着我们。这张监测网络,是守护三界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必须让它时刻‘清醒’,不能有半分松懈。”
暮色渐浓,监测中枢内的灵灯次第亮起,照亮了引气玉主石上的点点微光。这些光点如同散落在三界的星辰,通过无形的灵力信号连接在一起,织成一张坚不可摧的 “防护网”。林砚知道,这张网不仅监测着魔气,更承载着无数修士与凡人的期待 —— 未来百年,它将默默守护这片土地,直到新一代修士能接过守护的接力棒,继续书写抗魔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