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风裹着潮气吹进窗时,布囊里的桃树枝突然轻轻震颤 —— 不是之前解反噬时的慌乱,是带着雀跃的轻晃,顶端的算珠光点在晨光里泛着透亮的绿,像浸了水的翡翠。灵虫们的绿光从笼里飞出来,不再贴着地面盘旋,而是径直往窗外冲,翅膀扇动的频率比往常快了一倍,连最胆小的那只都敢在屋檐下转圈,嘴里发出细碎的嗡鸣,像是在预告什么。
“要下雨了。” 我走到窗边,指尖触到玻璃,竟沾了一层细密的水珠 —— 山里的雾往常是干冷的,今天却带着润润的水汽,远处的山林被雾裹着,隐约能听见树叶的轻响,不是风刮的动静,是雨滴打在叶片上的前奏。周玄的玄鸟杖靠在墙角,杖头的蓝光顺着窗缝往外探,在半空凝成一道细细的光丝,光丝上挂着小小的水珠,像一串透明的珍珠。
苏清月打开平板电脑,屏幕上的湿度数据比昨天高了近 50%,地脉气曲线平稳得像一条流淌的小溪,在山林与村庄之间顺畅地循环。“地脉气顺了,水汽自然会聚集。” 她指着屏幕上的云层移动轨迹,“根据卫星云图,这片云正好往清溪村飘,之前地脉紊乱时,云到了上空就会散,现在气顺了,云能留住,雨自然就下来了。”
小木抱着灵虫笼跑出门,灵虫们的绿光在雾里飞,很快与空中的水汽融在一起,泛出淡淡的青白。“下雨啦!要下雨啦!” 他的声音在村里的小巷里回荡,没多久,就听见村民们开门的动静,老栓叔拿着斗笠跑出来,抬头往天上看,手在半空伸了半天,终于接住一滴雨珠,激动得声音都发颤:“是雨!真的是雨!”
最先落下的是细雨,像牛毛一样飘在半空,落在刚恢复生机的玉米苗上,溅起小小的水花。苗叶上的灰尘被雨水冲掉,露出鲜亮的绿,之前蔫头耷脑的茎秆慢慢挺直,像是在伸懒腰。老根叔蹲在田埂上,双手捧着雨水,往玉米苗的根部浇,眼里的泪混着雨水往下掉:“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 要是早听陈先生的,也不用走那么多弯路。”
雨势渐渐大了些,不再是飘着的细雨,而是成串的雨丝,顺着屋檐往下淌,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溪流,顺着田埂往引水渠里流。村民们纷纷拿出木桶、水盆,在门口接雨,有的甚至直接站在雨里,任凭雨水打湿衣服,脸上却笑开了花。“这雨下得好!下得透!” 村里的大婶端着刚接满的雨水,往院里的菜畦浇,“菜苗渴了这么久,这下能喝饱了!”
我拿着测水仪走到井边,雨水顺着井沿往下流,井里的水位慢慢上涨,之前浑浊的水彻底变清,能清楚地看到井底的地脉石 —— 那些我们埋下的石头,此刻在水里泛着淡淡的光,与雨水、地脉气融在一起,像是在为这久违的雨欢呼。周玄的玄鸟杖往井里探了探,杖头的蓝光与水里的光呼应,在井底形成一道小小的光环,地脉气顺着光环往上冒,与雨水汇在一起,让井水更显清亮。
“不是我们让雨下来的,是地脉顺了,自然的馈赠就来了。” 我对围过来的村民说,手里的测水仪显示井水的矿物质含量正好,适合浇地也适合饮用,“之前你们用邪术求雨,是在跟自然抢;现在我们顺着地脉气走,自然就会给回应 —— 就像元地草原的草,你不破坏它的根,它就会给羊群提供食物;清地的皇陵,你护着它的地脉,它就会滋养周围的草木。”
老根叔从家里抱来一筐刚蒸好的红薯,往我手里塞:“陈先生,我不知道怎么谢你们,这红薯是去年收的,留到现在,甜得很,你们尝尝。” 他身后的村民们也跟着递东西,有腌菜、有晒干的野果,还有小朋友们用玉米叶编的小动物 —— 小木手里的灵虫笼上,被小朋友们缠满了彩绳,灵虫们的绿光在彩绳间飞,像一串会动的小灯笼。
老栓叔拿着之前埋求雨小册子的小桃树苗,树苗上沾着雨水,新叶舒展开来,泛着嫩绿。“陈先生,你看这树苗,之前种下去时蔫蔫的,现在下雨了,肯定能活。” 他把树苗往我面前递了递,“我们商量好了,以后这棵树就叫‘顺气树’,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要顺着地脉,顺着自然,再也不搞那些糊涂事。”
雨下到中午才渐渐小了,天空放晴时,一道彩虹横跨在山林上空,把村庄染得五颜六色。田里的玉米苗喝饱了雨,茎秆挺得笔直,叶片上挂着的水珠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钻。井水涨到了井口,村民们挑着水桶往田里去,脚步比往常轻快了许多,嘴里还哼着山里的小调,整个村庄都透着活过来的气息。
小木带着小朋友们在田埂上跑,灵虫们的绿光在玉米苗间飞,遇到长得壮的苗就停下来,用绿光绕着苗转一圈,像是在给它们 “点赞”。“灵虫说这些苗会长得很高,结很多玉米!” 小木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长出来的玉米穗,虽然还小,却透着饱满的嫩黄,“以后我们要教苗苗听地脉气的话,让它们长得更好!”
我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 —— 彩虹、绿树、浇地的村民、奔跑的孩子,还有灵虫的绿光,忽然明白,这场雨不是偶然,是地脉恢复的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证明。我们之前做的所有事,解反噬、教科学方法、护地脉气,都不是在 “控制” 自然,而是在 “回归” 自然 —— 回归到人与自然本该有的共生状态,回归到 “顺气而活” 的简单道理。
周玄把玄鸟杖上的水珠擦干,杖头的蓝光在阳光下泛着温和的光:“之前在现代都市,我们教大家留气口、种绿化;在这山村,我们教大家找暗河、顺地脉 —— 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让人和自然好好相处。” 他指着远处的山林,“这雨下的不只是水,是希望,是村民们对自然的信心,也是对我们守护的认可。”
苏清月把村民们送的东西整理好,放进布囊,和里面的桃树枝、铜算盘放在一起:“这些东西不是普通的礼物,是村民们的心意,是他们对‘共生’理念的接受。” 她翻开《现代地脉观测手记》,在清溪村的条目下添了一行字:“地脉顺,雨自降,民心安,此乃守护之真义。”
傍晚时分,村民们在老槐树下摆了一桌简单的饭菜,有蒸红薯、有炒野菜,还有用雨水煮的玉米粥。老根叔端着粥碗站起来,对着我们举了举:“我代表清溪村的人,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们知道,靠天不如靠自己,靠邪术不如靠科学,靠抢气不如靠顺气 —— 以后我们会把你们教的法子传下去,让子子孙孙都知道,要护着地脉,护着这片山,护着我们的家。”
我端起粥碗,粥里的玉米香混着雨水的清甜,喝进嘴里,暖到心里。布囊里的桃树枝轻轻颤动,与老槐树的枝叶、田里的地脉气共鸣,算珠的 “嗒嗒” 声像在为这和谐的夜晚打拍子。灵虫们的绿光在老槐树上空飞,与天上的星星融在一起,像一盏盏小小的灯,照亮着村民们未来的路。
夜色渐深,村里的灯渐渐亮起来,村民们的笑声还在老槐树下回荡。我们知道,清溪村的守护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 —— 下一站,或许还有新的村庄、新的城市需要帮助,还有新的地脉问题需要解决。但只要我们带着这份 “顺气共生” 的初心,带着村民们传递给我们的温暖和信心,就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守护不了的地脉。
窗外的月光洒在雨过天晴的土地上,玉米苗在月光下轻轻晃动,像是在为这重生的村庄,为这醒悟的人们,唱着温柔的歌。我们的脚步,将继续朝着需要守护的地方走去,带着这场雨的馈赠,带着村民们的感谢,让人与自然,永远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