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清溪村还带着泥土的湿润,老槐树下的石凳旁围坐着十几位村民,大多是家里种着庄稼的农户,眼神里既有雨后的欣喜,也藏着一丝顾虑 —— 老栓叔手里攥着那本破旧的求雨小册子,指节捏得发白,时不时抬头望向山神庙的方向,像是还在担心邪术的余影响。布囊里的桃树枝轻轻颤动,顶端的算珠光点泛着柔和的绿,与灵虫笼里的绿光遥相呼应,像是在为接下来的 “劝说” 攒着温和的力量。
“不是说老法子全错,是得看合不合时宜。” 我把从都市带来的测水仪放在石桌上,仪器屏幕上显示着附近的土壤湿度数据,“您爷爷那时候用桃木引气,是因为当时山林茂密,地脉气足,偶尔引一次不会伤根本;现在山林被砍过,地脉气本就弱,再用邪术抢气,就像把快干的井里最后一点水抽干,反而得不偿失。”
老栓叔的头垂得更低,把小册子往石桌中间推了推:“陈先生,我知道错了,可除了求雨,我们也没别的法子 —— 山里的泉眼就那几个,天一旱就干,地里的玉米离了水,撑不了几天。” 他身后的一位大婶跟着点头:“是啊,我们没读过书,不知道啥科学方法,就知道天不下雨,庄稼就会死,娃们就没饭吃。”
苏清月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清溪村的地形剖面图 —— 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山林、村庄、农田的分布,还有几条淡蓝色的虚线,是推测的地下水流向。“我们不是要否定你们的传统,是想教你们更‘稳’的方法。” 她指着虚线的交汇处,“根据地形和土壤检测,村里的地下藏着暗河,只是之前没找到出口;我们可以用科学仪器找到暗河的位置,再修蓄水池把水引上来,这样就算天旱,地里也能有水浇。”
小木突然举起手,怀里的灵虫笼晃了晃,灵虫们的绿光飞出来,落在平板电脑的剖面图上,正好停在淡蓝色虚线的交汇处:“灵虫说这里有水!之前我们在山神庙找地脉气,灵虫的光就往地下钻,像是在找水!” 说着,他拉着老栓叔的衣角,“老栓爷爷,我们去那里看看好不好?灵虫能帮我们找水,再用陈阿狗大哥的‘铁盒子’(测水仪)确认,肯定能找到!”
老栓叔看着灵虫的绿光,又看了看我手里的测水仪,犹豫了片刻,终于点了头:“好!我们去看看!要是真能找到水,以后再也不搞那些邪术了,跟着你们学科学的法子!”
村民们跟着我们往山林走,老栓叔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锄头,时不时停下来,用脚踩踩地面,像是在凭经验判断土壤湿度。灵虫们的绿光始终在前方引路,每当靠近一块岩石或一棵老树下,光就会变得更亮,像是在提醒我们 “这里有水”。周玄的玄鸟杖也在一旁辅助,杖头的蓝光顺着地面延伸,在灵虫停留的位置形成小小的光涡 —— 那是地脉气汇聚的地方,通常也是地下水较丰富的区域。
“就在这里试试。” 灵虫的绿光停在一棵老松树下,测水仪的探头刚插进土里,屏幕上的数值就跳了起来,土壤湿度比其他地方高了近 40%,还能隐约检测到微弱的水流声。“下面有地下水!” 我兴奋地喊道,“深度大概在两米左右,只要挖个井,再修条引水渠,就能把水引到田里!”
老栓叔蹲在地上,用锄头挖了一小块土,放在手里捏了捏 —— 土块湿润得能捏出水来,和之前干裂的土地完全不同。“真的有水!” 他的声音里满是惊喜,立刻招呼村民,“大家快回家拿工具,我们在这里挖井!挖到水了,今年的玉米就有救了!”
接下来的两天,村民们齐心协力挖井、修引水渠。我们教他们用测水仪实时监测水位,避免挖得太深破坏地脉;还教他们用石头和水泥(从镇上运来的)加固井壁,防止塌方。苏清月则从都市联系了农业部门,寄来一批耐旱的玉米种子和蔬菜种子,分给村民们:“这些种子比普通种子更能扛旱,就算遇到短时间的缺水,也能正常生长,等引水渠通了,产量还能提高。”
小木也没闲着,每天带着灵虫在田里转,遇到土壤干燥的地方,就用灵虫的绿光标记出来,提醒村民重点浇水。他还把村民家的小朋友组织起来,教他们辨认耐旱作物的幼苗,用彩笔画出引水渠的走向,让孩子们也参与到 “科学护田” 中来。“灵虫说,这些新种子的根长得深,能吸收地里的地脉气,比普通种子更有劲儿!” 小木拿着画,给村民们讲解,“就像元地草原的草,根扎得深,再旱也能活!”
第五天,水井终于挖通了 —— 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井底冒出来,顺着引水渠往田里流,村民们纷纷拿着水桶、瓢,围着水井欢呼,有的甚至直接捧起泉水喝了起来:“甜!比之前的山泉还甜!这下再也不怕天旱了!” 老栓叔站在引水渠旁,看着泉水流进自家的玉米地,眼里满是激动:“之前是我糊涂,总想着靠邪术求雨,现在才知道,科学的法子才是真的管用 —— 这水是靠我们自己的手挖出来的,踏实!”
老槐树下,我们又开了一次村民大会,这次没有了之前的顾虑,大家都积极地问着各种问题:“引水渠要怎么维护才不会堵?”“耐旱种子要怎么种才能长得好?”“以后要是再遇到天旱,还能再挖新的井吗?” 我们一一解答,还把科学护田、找水的方法整理成小册子,配上简单的插图,分给每户村民。
我看着村民们手里的小册子,忽然明白,“劝” 不是靠说教,是靠实际行动和效果 —— 之前村民们相信邪术,是因为无助;现在他们接受科学方法,是因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挖出来的井水、耐旱的种子、通畅的引水渠,这些比任何道理都有说服力。而科学方法和我们之前的地脉守护,本质上是相通的 —— 都是 “顺势而为”:科学方法是顺应自然规律(地下水分布、植物生长特性),地脉守护是顺应地脉气的流动,两者结合,才能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傍晚,夕阳落在引水渠上,泉水泛着金色的光,像一条流动的项链,连接着山林和农田。老栓叔特意留我们吃晚饭,桌上摆着用新井水煮的玉米和野菜,还有用泉水泡的花茶。“这顿饭,是感谢你们的。” 他举起碗,“感谢你们教我们科学的法子,感谢你们救了清溪村的地脉,救了我们的庄稼 —— 以后我们不仅要自己学,还要教给下一代,让他们知道,靠天不如靠自己,靠邪术不如靠科学!”
小木抱着灵虫笼,坐在院子里,灵虫们的绿光落在引水渠的水面上,与夕阳的金光融合在一起,像撒了一层碎钻。“陈阿狗大哥,以后我们还会教村民别的科学方法吗?” 他指着远处的山林,“比如怎么种果树,怎么养小动物,让清溪村变得更热闹?”
我摸了摸小木的头,望着远处生机勃勃的村庄 —— 水井旁的村民还在兴奋地讨论着未来的种植计划,田里的玉米苗喝饱了水,正努力地往上长,老槐树上的新叶在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为这和谐的景象鼓掌。“会的。” 我笑着说,“我们会教他们种果树,教他们养小动物,还会教他们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山林,让清溪村的地脉永远顺畅,让这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夜色渐深,村民们的笑声还在院子里回荡,布囊里的桃树枝轻轻颤动,与井里的泉水、田里的地脉气共鸣,算珠的 “嗒嗒” 声像在为这充满希望的夜晚打拍子。灵虫们的绿光在村庄上空飞,像一盏盏小小的灯,照亮着村民们用科学方法守护家园的路。
清溪村的村民们终于放弃了邪术,接受了科学的求雨和护田方法。我们的守护还在继续 —— 下一站,或许还有新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带着 “顺应自然、科学守护” 的初心,带着帮助和教育的耐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守护不了的地脉。
窗外的月光洒在清溪村的土地上,像一层温柔的纱,包裹着每一口井、每一条引水渠、每一棵庄稼、每一个人。我们的脚步,将继续朝着需要守护的地方走去,用科学的方法,用守护的初心,让人与自然永远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