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临连忙接过书信,展开细看。
邓展负责的影卫是许褚留下的重要力量,如今已扩编至两千人,情报网络遍布司隶、荆州、徐州、豫州、兖州、扬州等地,其中洛阳与长安因是朝堂核心,扬州因是庐江周边重地,更是情报收集的重中之重。
“洛阳那边,宦官与大将军何进的矛盾愈发尖锐了,” 许临看完书信,眉头微微皱起,“何进欲召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袁绍、曹操等人极力劝阻,却未能奏效。邓展说,董卓已在河东整兵,随时可能率军入京,恐会引发大乱。”
蒯越与吕岱闻言,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们深知,董卓残暴嗜杀,若真让他入京,必是一场浩劫,而这场浩劫,很可能会波及远在东南的庐江。
“长安方面,皇甫嵩将军已平定韩遂、王国叛乱,仲康在平叛中立下大功,被封为讨虏校尉,” 许临接着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不过邓展也提到,董卓对仲康颇为忌惮,暗中派人监视仲康公的动向,仲康在右扶风的处境,恐怕并不安稳。”
“府君放心,仲康勇武过人,又有陈到、周泰等将领辅佐,定能应对自如,” 蒯越连忙安慰道,“况且影卫已在长安安插了不少眼线,若少将军遇有危险,定能及时传信回庐江,我们也可派兵接应。”
许临点了点头,将书信递给蒯越与吕岱传阅,随后说道:“不管中原如何乱,我们只需守住庐江,保住这一块立足之地。陆军方面,蔡阳、史焕统领的部队扩编情况如何?骑兵的马场建设得怎样了?”
“陆军已从原先的八千人扩编至一万五千人,” 吕岱接过话茬,“蔡阳将军驻守舒县,麾下有七千士卒,秦琪为副将,负责训练新兵;史焕将军驻守六安城,麾下有五千士卒,文稷为副将,负责防御豫州方向的敌军;剩余三千士卒由大公子许定、周仓将军统领,驻守居巢,与水军形成呼应。各县郡兵也已整顿完毕,共计五千人,可随时支援各地。”
“骑兵方面进展也颇为顺利,” 蒯越补充道,“通过糜竺先生的关系,我们从北方购买了一千匹种马,已安置在庐江西侧的大别山下。那里水草丰美,适合养马,我们还招募了数十名经验丰富的牧人,负责照料马匹与训练骑兵。如今骑兵已从一千人扩编至一千二百人,虽规模不大,却是军中的重要力量。”
“许定与周仓的陌刀营和虎卫军也不可忽视,” 许临想起自己的长子与那位忠心耿耿的将领,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陌刀营从二百人扩编至八百人,个个都是身高八尺、力能扛鼎的壮士,手持陌刀,列阵而出时,无人能挡;虎卫军扩编至一千人,均是从陆军中挑选的精锐,身披重甲,手持长戟,是仲康的亲卫力量,也是庐江最精锐的部队。”
正说着,任峻匆匆走进堂内,手中捧着一卷账本,脸上带着喜色:“府君,蒯先生,吕先生,上月的粮草统计出来了!经过半年的屯田,庐江郡的粮草已极为充盈,除了满足军民日常所需与种子储备外,粮仓中还剩余粮草一千多万石,足够十万士卒五年的消耗!”
“好!好!” 许临闻言,忍不住拍案叫好,“伯达,你立了大功!有了这些粮草,就算中原大乱,庐江也能自给自足,仲康回来时,也能有足够的后勤保障!”
任峻连忙躬身道:“府君过奖了,这都是托主公的福,也是蒯先生、吕先生与各县官吏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庐江每年产粮两千万石,扣除各项消耗,净剩余一千万石,只要继续保持屯田,粮草还会越来越多。”
蒯越也笑着说道:“有了充足的粮草,我们便可继续扩编军队,安抚流民,甚至还能接济周边因战乱受灾的百姓,赢得民心。”
许临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此时已近正午,阳光洒在广场上,照亮了百姓们脸上的笑容。他心中暗暗感叹:这十个月来,庐江能有这般景象,离不开许临、蒯越、吕岱、周瑜、任峻等人的齐心协力,更离不开许褚此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传令下去,” 许临站起身,语气坚定,“让各县继续抓好屯田与流民安置,确保粮草充足;让周瑜、蔡阳、史焕等人加强水军与陆军的训练,提高战力;让邓展的影卫密切关注洛阳、长安的动向,及时传递情报!”
“诺!” 蒯越、吕岱、任峻齐声应诺,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