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青衣江湾,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生态湖的薄冰早已融化,锦鲤在清澈的水中欢快游动,偶尔跃出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岸边的香樟树抽出嫩绿的新芽,与去年残留的深绿叶片交织,形成层次分明的绿色;指挥中心庭院里的迎春花竞相绽放,嫩黄色的花朵挂满枝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 —— 非洲刚果盆地、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等区域已标注 “永续深化达标” 的深绿色标识,而南美洲北部的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与亚洲东南部的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却被醒目的橙黄色 “永续深化预警” 覆盖,像两块需要持续深耕的生态沃土,预警区域内跳动的 “雨林火灾” 与 “水资源短缺” 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 “强化永续机制、抵御外部风险” 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54 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重点区域报告(南美与东南亚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亚马逊雨林区域,原本连片的浓绿色雨林中,布满了不规则的焦黑色斑块,这些是历年火灾留下的痕迹,其中巴西境内的斑块最为密集,部分区域已退化为草本荒地;湄公河流域则呈现出不均匀的蓝白色,白色区域是水位骤降导致的河床裸露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洞里萨湖周边的白色区域最为明显,河水流量较常年减少 40%。报告中的文字字字凝重:“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近五年年均发生火灾 2.8 万起,比 20 世纪平均值多 15 倍;火灾导致雨林面积每年减少 1.5 万平方公里,其中 60% 是原始雨林;雨林生物多样性锐减,52 种特有动植物濒临灭绝,其中美洲豹的数量从 8 万只降至 3.2 万只;雨林碳汇能力下降 55%,每年减少固碳量 3.5 亿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近五年年均水资源总量减少 30%,其中旱季河水流量减少 65%,雨季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40%;流域内 1.2 亿居民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稻减产 50%,湄公河巨型鲶鱼等珍稀鱼类数量减少 95%;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中国六国的农业与渔业收入暴跌 60%,生态系统已进入‘永续深化关键阈值’,若不能强化风险抵御机制,前期永续成果将面临反弹风险。”
“陈叔!亚马逊雨林与湄公河流域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浅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泥土,额头上带着赶路的薄汗,他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亚马逊雨林的巴西马瑙斯周边区域 —— 去年一年,这里发生火灾 3200 起,烧毁雨林面积 1800 平方公里,火灾过后的区域有 70% 变成了荒地,原本生活在这里的 800 只美洲豹,因栖息地破坏和食物短缺,去年又减少了 120 只,现在仅存 680 只,被迫向雨林深处迁移。”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巴西生态学家卡洛斯的身影。他站在亚马逊雨林火灾现场,脚下是烧焦的树干和黑色的土壤,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远处的雨林还在冒着青烟。卡洛斯穿着防火服,手中拿着雨林生态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植被存活率仅为 30%,而十年前这里的植被存活率达 98%:“十年前,这片雨林郁郁葱葱,各种鸟类和动物随处可见,雨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都能掩盖人的脚步声;现在每年旱季都会爆发大规模火灾,大部分是人为纵火开荒导致的,火灾过后,雨林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有些区域甚至永远无法恢复。上个月我们在火灾现场发现了 23 具动物尸体,其中有 5 只美洲豹幼崽,它们因为无法逃离火灾,被活活烧死。” 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荒地,地面上只剩下烧焦的树桩,偶尔有几只秃鹫在低空盘旋,寻找食物;几位当地居民正在荒地上种植大豆,拖拉机在黑色的土壤上留下深深的车辙。
“雨林火灾还导致亚马逊盆地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异常’。” 小满调出水土流失报告,“近五年,火灾过后区域的水土流失量达每年每平方公里 1200 吨,比未发生火灾区域高 20 倍;大量泥沙流入亚马逊河,导致河流淤积,河床抬高 1.2 米,雨季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40%;同时,雨林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周边区域的年降水量减少 35%,旱季天数从每年 60 天增加到 120 天,亚马逊河的旱季流量减少 65%,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 视频中,卡洛斯站在亚马逊河岸边,河水呈黄褐色,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树枝和泥沙;岸边的农田里,大豆植株矮小,叶片因干旱而卷曲,几位农民正在用桶从河里打水灌溉。卡洛斯捡起一把河底的泥沙说:“这些泥沙都是从火灾区域冲下来的,亚马逊河每年要淤积 18 厘米,照这个速度,再过 30 年,部分河段将无法通航;周边的农民因为干旱和水土流失,大豆产量减少 60%,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农田,去城市打工。”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亚马逊雨林的秘鲁伊基托斯周边区域。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原住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的亚诺玛米族世代依赖雨林生存,他们靠采集雨林果实、狩猎和传统农耕为生,现在雨林被火灾烧毁,果实采集量减少 80%,猎物数量减少 90%,传统农耕的土地因水土流失而贫瘠,去年亚诺玛米族的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 1200 美元降至 350 美元,贫困率从 25% 上升至 85%;更严重的是,雨林中的传统药材资源几乎枯竭,亚诺玛米族的巫医无法再为族人治病,很多人因得不到治疗而死亡。” 视频中,亚诺玛米族长老塔卡站在自家的茅草屋前,屋前的空地上只晾晒着少量的玉米和木薯。塔卡手中拿着一个传统的药袋,袋子里只有几根干枯的草药:“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药袋,以前里面装满了各种草药,能治疗感冒、发烧甚至蛇咬伤;现在雨林没了,草药也找不到了,上个月族里有 8 个孩子因为发烧得不到治疗而去世,我却无能为力。”
镜头转向伊基托斯周边的大豆种植园,大片的大豆整齐排列,取代了原本的雨林。种植园工人费尔南多正在采摘大豆,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我以前是亚诺玛米族的猎人,现在雨林被烧毁,只能来种植园打工,每天工作 14 小时,只能赚 3 美元,还不够养活家人;种植园用农药和化肥,污染了周边的水源,我们喝了水后经常生病,可又没有其他水源可用。”
画面跳转至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小满调出流域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 “红色预警”:“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近五年旱季河水流量减少 70%,部分河段出现断流,河床裸露面积达 2000 平方公里;三角洲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少 60%,原本一年三熟的水稻现在只能一熟,年产量从 1500 万吨降至 500 万吨;周边的 120 万渔民因河水流量减少,无法正常捕鱼,人均年收入减少 70%。”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越南水利专家阮氏秋正在湄公河三角洲监测水位。她站在裸露的河床上,脚下是干裂的泥土,远处的河床裂缝宽达 10 厘米,河床上长满了杂草。阮氏秋手中拿着水位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水位比常年低 3.5 米:“十年前,湄公河三角洲的河水常年充盈,水稻一年三熟,渔民每天都能捕到满船的鱼;现在旱季河水流量大幅减少,很多河段断流,水稻只能一熟,产量减少 60%;渔民的渔船闲置在河床上,渔网因长期闲置而发霉,很多人不得不去城市做苦力。” 视频镜头转向三角洲的稻田,稻田里的水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几位农民正在用桶从远处的水井打水灌溉,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滴在干裂的土壤上。
“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洞里萨湖周边区域,情况稍好,但也面临着‘水资源分配矛盾’。” 小满继续介绍,“洞里萨湖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每年雨季,湄公河的河水流入湖中,使湖面面积从 2700 平方公里扩大到 1.6 万平方公里;旱季,湖水流入湄公河,补充河水流量。现在因上游大坝建设和气候变化,洞里萨湖的雨季蓄水量减少 50%,旱季泄水量减少 70%,湖面面积在旱季缩小至 1200 平方公里;周边的 80 万农民和渔民依赖洞里萨湖的水资源生存,现在因水资源短缺,水稻减产 55%,鱼类数量减少 85%,人均年收入从 1500 美元降至 400 美元。” 视频中,柬埔寨渔民桑坤站在自家的渔船上,渔船搁浅在裸露的湖床上,船底沾满了泥土。桑坤指着远处的湖面说:“十年前,洞里萨湖在旱季也有大片水域,我们每天能捕到 200 公斤鱼;现在湖面缩小了很多,渔船根本无法航行,每天最多只能捕到 20 公斤鱼,还不够一家人吃;我的儿子原本也想当渔民,现在只能去金边市的工厂打工,每天工作 12 小时,赚的钱连房租都不够。”
“湄公河流域的老挝琅勃拉邦周边区域,虽然水资源相对充足,但面临着‘大坝建设影响’。” 小满调出大坝建设报告,“老挝境内已建成 12 座水电站大坝,这些大坝拦截了湄公河的河水,导致下游的河水流量减少 40%;同时,大坝建设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森林,导致 5 万居民搬迁,农业损失达 20 亿美元;去年雨季,因大坝泄洪不及时,下游爆发了大规模洪涝灾害,淹没了 1500 平方公里的农田,造成 5000 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视频中,老挝环保组织成员通西正在琅勃拉邦周边的大坝下游监测水流。他站在河边,手中拿着水流测速仪,屏幕上显示的水流速度比建坝前慢 60%:“大坝建设后,下游的河水流量大幅减少,很多农田因缺水而荒芜;去年雨季,大坝泄洪不及时,下游的村庄被洪水淹没,很多人失去了家园,现在只能住在临时帐篷里。”
“南美洲的原住民部落和东南亚的沿岸居民,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 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资料,“亚马逊雨林的亚诺玛米族掌握着‘雨林防火’的传统方法。他们会在雨林中开辟‘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为 50 米,种植耐火的棕榈树和蕨类植物,防止火灾蔓延;同时,亚诺玛米族还会在旱季定期清理隔离带的杂草和枯枝,减少火灾隐患;他们还掌握着‘人工降雨’的传统技术,通过焚烧特定的植物,产生烟雾,促使云层凝结降雨,缓解旱情。这种方法已有 4000 多年历史,现在在亚诺玛米族保留的传统部落区,火灾发生率比其他区域低 65%,雨林恢复速度快 50%。” 视频中,亚诺玛米族村民正在开辟防火隔离带,他们用传统的石斧砍伐杂草和枯枝,动作熟练而有力;几位长老则在隔离带边缘种植棕榈树幼苗,确保隔离带的防火效果;旱季时,村民们焚烧特定的植物,产生的烟雾升入天空,不久后天空就下起了小雨。
“湄公河流域的越南占族居民,也有‘水资源管理’的传统技术。” 小满继续介绍,“占族世代生活在湄公河三角洲,他们掌握着‘梯田蓄水’和‘河网调水’的传统方法 —— 在三角洲的丘陵地区修建梯田,雨季时储存雨水,旱季时用于灌溉;同时,他们会挖掘人工河网,连接湄公河和各个村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区域,水稻产量比其他区域多 60%,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55%。” 视频中,占族村民正在修建梯田,他们用泥土和石头垒起田埂,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几位村民则在挖掘人工河网,河网与湄公河相连,河水通过河网流入各个村庄的蓄水池;旱季时,村民们打开蓄水池的闸门,将水引入梯田,灌溉水稻。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美与东南亚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近五年年均发生火灾 2.8 万起,烧毁雨林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占总雨林面积的 4.2%;生物多样性锐减,52 种特有动植物濒临灭绝,其中美洲豹从 8 万只降至 3.2 万只,金刚鹦鹉从 15 万只降至 5.8 万只;雨林碳汇能力下降 55%,每年减少固碳量 3.5 亿吨;水土流失量达每年每平方公里 1200 吨,亚马逊河河床抬高 1.2 米,雨季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40%;亚诺玛米族等原住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1200 美元降至 350 美元,贫困率上升至 85%,传统药材资源枯竭,部落人口流失率达 70%。
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年均水资源总量减少 30%,其中旱季河水流量减少 65%,雨季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40%;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少 60%,年产量从 1500 万吨降至 500 万吨;洞里萨湖的雨季蓄水量减少 50%,旱季泄水量减少 70%,湖面面积在旱季缩小至 1200 平方公里;流域内 1.2 亿居民面临水资源短缺,其中 5000 万居民缺乏饮用水;农业与渔业产值从十年前的 250 亿美元降至 100 亿美元,200 万农民和渔民失业;每年因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50 亿美元,100 多人因缺水和洪涝灾害死亡。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亚马逊雨林有 1200 万居民依赖雨林生存,其中 800 万人因雨林火灾失去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从 1200 美元降至 350 美元,贫困率从 25% 上升至 85%;300 万居民因干旱和水土流失面临粮食短缺,每年有 2 万人因饥饿死亡;亚诺玛米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化面临失传,部落的语言使用率从 80% 降至 30%。湄公河流域有 6000 万居民依赖农业和渔业生存,其中 200 万农民和渔民失业,很多人不得不迁往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 45%;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1500 美元降至 400 美元,贫困率从 30% 上升至 80%;周边的农产品加工厂和水产品加工厂因原料短缺,有 70% 已倒闭,20 万名工人失业。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绽放的迎春花,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 2044 年第一次去亚马逊雨林考察的情景:那时的马瑙斯周边雨林茂密,各种鸟类在林间鸣叫,美洲豹在草原上奔跑,亚诺玛米族村民在雨林中采集果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现在,雨林被火灾烧毁,美洲豹濒临灭绝,亚诺玛米族村民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 “地球之肺” 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湄公河三角洲考察时的情景: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河床上长满了杂草,渔民的渔船搁浅在河床上,渔网因长期闲置而发霉;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湖面大幅缩小,周边的农田因缺水而荒芜;孩子们在河边玩耍,却只能在干涸的河床上奔跑,看不到往日的河水。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亚马逊雨林的火灾频发和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失衡,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永续深化期,需要强化风险抵御机制,我们真的能实现永续深化目标吗?” 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亚马逊雨林的火灾主要是人为纵火开荒导致的,很难彻底禁止;湄公河流域涉及六个国家,水资源分配矛盾突出,协调难度大,还有大坝建设的影响,稍有松懈就会反弹。”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永续深化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之肺’,它的永续稳定关系到全球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湄公河流域是东南亚的‘生命之河’,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周边六国 6000 万居民的生计。我们在非洲、北极、北欧积累的‘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跨国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亚马逊雨林和湄公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我们要从‘火灾防控’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入手。” 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亚诺玛米族的‘防火隔离带’和‘人工降雨’技术,结合现代的‘火灾预警系统’和‘无人机灭火’技术,在雨林中建设火灾预警网络,实时监测火灾隐患,同时组建无人机灭火团队,及时扑灭初期火灾;另一方面,推动‘可持续农业’转型,减少大豆和棕榈种植园的扩张,推广亚诺玛米族的传统农耕方式,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在不破坏雨林的前提下,增加原住民的收入。对于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我们可以借鉴占族的‘梯田蓄水’和‘河网调水’技术,结合现代的‘水资源调配系统’和‘大坝生态调度’技术,在流域内建设水资源监测网络,合理分配水资源,同时优化大坝的泄洪方案,减少对下游的影响。”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南美亚马逊雨林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修复永续深化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永续深化’方案。第一期是‘基础深化’,在 2054 年 12 月底前,在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建设 80 个火灾预警站和 50 个防火隔离带 —— 预警站配备红外火灾探测器和气象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火灾隐患和天气情况;防火隔离带宽度为 50 米,种植耐火的棕榈树和蕨类植物,覆盖面积达 2000 平方公里,防止火灾蔓延。在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建设 100 个水资源监测站和 60 个梯田蓄水工程 —— 监测站配备水位检测仪和水流测速仪,实时监测水资源状况;梯田蓄水工程在三角洲的丘陵地区修建,总蓄水量达 5 亿立方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第二期是‘系统深化’,在 2055 年 6 月底前。” 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亚马逊雨林,推广‘传统农耕 + 生态旅游’模式,与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政府合作,为亚诺玛米族提供传统农耕资金,培训 3 万名原住民掌握可持续农业技术;同时在马瑙斯周边建设 10 个生态旅游区,开展雨林探险旅游和原住民文化体验旅游,每年接待游客 12 万人次,增加原住民的收入。在湄公河流域,开展‘河网调水 + 大坝生态调度’工程,在流域内挖掘 200 公里人工河网,连接湄公河和各个村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与老挝、柬埔寨等国政府合作,优化大坝的泄洪方案,在雨季提前泄洪,减少下游洪涝灾害,在旱季适量泄水,补充下游河水流量;建设 40 个水生植物种植区,种植耐污染的水生植物,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第三期是‘长效深化’,在 2055 年 12 月底前。” 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南美洲国家联盟和湄公河流域六国签订‘生态永续深化协议’,建立长效监测和协同治理机制 —— 在亚马逊雨林建设 150 个雨林永续深化监测站,实时监测雨林植被、动物和火灾情况;在湄公河流域建设 120 个水资源永续深化监测站,监测水资源状况、水质和鱼类数量。同时,开展‘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教育’,在亚马逊雨林和湄公河流域周边的 300 所学校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 3 万名‘生态永续深化守护者’,其中 50% 是亚诺玛米族和占族原住民,让他们参与生态永续深化的日常维护;建立‘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基金’,每年投入 100 亿美元,用于雨林火灾防控补贴、农民和渔民转产扶持以及原住民文化保护,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同步推进。”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 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 800 亿美元的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专项资金,中国、巴西、秘鲁、越南、泰国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 400 亿美元援助,总共 1200 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深化期的需求。” 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 1500 多名顶尖专家,包括雨林生态学家、水利专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南美和东南亚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南美洲国家联盟和湄公河流域六国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 巴西政府同意加强对雨林火灾的防控,禁止非法纵火开荒;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承诺建设水资源监测站和梯田蓄水工程;亚诺玛米族、占族等原住民部落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深化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 800 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 35 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深化团队 —— 中国派了 300 名雨林生态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巴西派了 200 名农业专家,越南派了 150 名水资源专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南美和东南亚!”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亚马逊雨林和湄公河流域,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 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亚马逊雨林与湄公河流域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雨林耐火植物种子和湄公河流域水资源调配设备图纸,一定能为永续深化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深化团队,登上了前往巴西的飞机。经过 36 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亚马逊雨林的巴西马瑙斯周边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卡洛斯和亚诺玛米族长老塔卡。卡洛斯带着他们参观了雨林火灾现场和美洲豹栖息地,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亚诺玛米族的部落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卡洛斯和塔卡介绍了雨林火灾防控和可持续农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亚诺玛米族的传统技术建设防火隔离带时,塔卡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雨林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守护好自己的家园,让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茂密的雨林!”
随后,团队在马瑙斯周边雨林区建设防火隔离带。团队成员与亚诺玛米族村民一起,用现代工具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辟宽度为 50 米的隔离带,种植耐火的棕榈树和蕨类植物。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种植的时候,要将棕榈树幼苗的根系舒展,用腐殖土覆盖,这样幼苗能更好地扎根生长;同时,要定期清理隔离带的杂草和枯枝,减少火灾隐患。” 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塔卡看着亲手种下的棕榈树幼苗,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幼苗长成大树,防火隔离带就能发挥作用,雨林火灾就能得到控制,美洲豹也能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火灾预警站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了红外火灾探测器和气象监测设备。预警站的主体建筑采用环保材料,与雨林环境融为一体,不会对动物造成干扰。卡洛斯看着安装好的设备,兴奋地说:“有了这些预警设备,我们能实时监测火灾隐患和天气情况,一旦发现火灾,就能及时通知附近的村民和灭火团队,将火灾扑灭在初期阶段;上个月我们还在预警中发现了 5 起小型火灾,都及时扑灭了,没有造成太大损失!”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他们首先在三角洲建设水资源监测站和梯田蓄水工程。水资源监测站配备了水位检测仪和水流测速仪,能实时监测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梯田蓄水工程在丘陵地区修建,采用占族的传统方法,用泥土和石头垒起田埂,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总蓄水量达 5 亿立方米。团队成员向越南水利专家阮氏秋介绍技术方案:“这些水资源监测站能实时传输数据,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水资源;梯田蓄水工程在雨季能储存雨水,旱季能用于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预计能使水稻产量增加 40%。” 阮氏秋看着正在建设的梯田蓄水工程,激动地说:“有了这些工程,湄公河三角洲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一定能得到缓解,农民们再也不用为灌溉发愁了!”
在人工河网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挖掘人工河网,连接湄公河和各个村庄。河网宽度为 10 米,深度为 2 米,能满足村庄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越南占族村民主动帮忙挖掘河网,他们擦着汗说:“以前我们只能靠湄公河的河水灌溉,旱季河水减少,农田就会缺水;现在有了人工河网,我们随时都能用上水,水稻产量一定会增加!”
在亚马逊雨林的秘鲁伊基托斯周边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 —— 大豆种植园主不愿意放弃种植园,阻碍雨林恢复工作。陈守义召集种植园主开会讨论,亚诺玛米族长老塔卡提出了 “可持续种植” 的建议:“我们可以在大豆种植园中间种植雨林原生树种,形成‘大豆 + 树木’的混合种植模式,既不影响大豆产量,又能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可以帮你们开发有机大豆产品,提高售价,增加收入。” 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为种植园主提供技术支持,指导他们在种植园中间种植亚马逊雨林的原生树种 —— 巴西坚果树。经过三个月的努力,800 平方公里的大豆种植园改造完成,大豆产量不仅没有减少,还因树木的遮荫作用提高了 20%,有机大豆产品的售价也提高了 40%。种植园主费尔南多笑着说:“没想到可持续种植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增加收入,我以后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为雨林恢复出一份力!”
在湄公河流域的老挝琅勃拉邦周边区域,团队面临着大坝生态调度的问题。小满召集专家和大坝管理人员开会讨论,老挝环保组织成员通西提出了 “季节性调度” 的建议:“在雨季,大坝可以提前泄洪,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在旱季,大坝可以适量泄水,补充下游的河水流量,同时保护下游的鱼类栖息地。” 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大坝安装了生态调度系统,根据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和生态需求,自动调整泄洪量。经过两个月的调试,大坝的生态调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下游的河水流量在旱季增加了 30%,雨季的洪涝灾害频率减少了 50%。通西看着下游恢复生机的河流,兴奋地说:“这种生态调度方法既满足了发电需求,又保护了下游的生态环境,湄公河的生态终于要恢复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与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生态永续深化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80 个火灾预警站全部投入使用,实时传输火灾隐患和气象数据;50 个防火隔离带的棕榈树和蕨类植物长势良好,火灾发生率减少了 60%;“传统农耕 + 生态旅游” 模式推广后,亚诺玛米族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6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 12 万人次,美洲豹的数量增加到 4.5 万只。在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100 个水资源监测站使水资源分配更加合理;60 个梯田蓄水工程和 200 公里人工河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水稻产量增加了 40%;“河网调水 + 大坝生态调度” 工程实施后,下游的河水流量在旱季增加了 30%,雨季的洪涝灾害频率减少了 50%;40 个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水生植物覆盖率达 40%,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54 年 12 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巴西马瑙斯召开了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南美洲国家联盟、湄公河流域六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深化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巴西环境部长看着雨林火灾防控和湄公河流域水资源改善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深化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深化。”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亚马逊雨林的亚诺玛米族部落,看到塔卡的部落里,传统农耕区的玉米和木薯长势喜人,巴西坚果树幼苗已长到 3 米高;美洲豹在雨林中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又有 80 只美洲豹幼崽出生。塔卡笑着说:“今年我们的玉米和木薯产量增加了 50%,生态旅游收入达 300 万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再也不用去城市打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语言课程,让孩子们学习亚诺玛米语,传承我们的文化。”
在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小满和阮氏秋一起监测水位,看到梯田蓄水工程中蓄满了水,水稻长势喜人,河水的透明度提高到了 2 米,鱼类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 70%。阮氏秋兴奋地说:“现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产量恢复到了每年 1200 万吨,渔民们每天能捕到 150 公斤鱼,比去年多了 6 倍;农民和渔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2055 年 6 月,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与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修复 “系统深化” 阶段顺利完成。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火灾发生率减少了 75%,雨林植被覆盖率从 30% 提高到 75%,碳汇能力恢复到十年前的 80%;美洲豹的数量恢复到 6.8 万只,金刚鹦鹉的数量增加到 12 万只;亚诺玛米族的人均年收入从 350 美元升至 800 美元,贫困率从 85% 降至 50%;800 平方公里的大豆种植园完成可持续改造,有机大豆产品出口量增加 70%。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 60%,旱季河水流量增加了 40%,雨季洪涝灾害频率减少了 60%;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产量恢复到每年 1400 万吨,洞里萨湖的湖面面积在旱季扩大到 2000 平方公里;鱼类数量增加了 80%,湄公河巨型鲶鱼的数量从濒临灭绝恢复到 5000 条;农业与渔业产值从 100 亿美元升至 220 亿美元,150 万农民和渔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4000 家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
2055 年 12 月底,“长效深化” 阶段圆满完成。亚马逊雨林建设的 150 个雨林永续深化监测站和湄公河流域建设的 120 个水资源永续深化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3 万名 “生态永续深化守护者” 上岗,其中 1.5 万名是亚诺玛米族和占族原住民,他们定期巡查雨林、监测水资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基金” 累计投入 200 亿美元,帮助 150 万农民和渔民转产、80 万原住民发展可持续农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 2055 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与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生态永续深化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强大的风险抵御机制,进入 “永续深化良性循环” 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树立了 “南美与东南亚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深化期,是构建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抵御外部风险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南美的亚马逊雨林和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的永续深化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深化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让亚马逊的雨林更茂密、湄公河的河水更充盈,让南美和东南亚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亚马逊雨林的火灾隐患被彻底消除,雨林重新连片茂密,美洲豹在林间嬉戏,亚诺玛米族村民在雨林中快乐地采集果实;看到了湄公河的河水重新充盈,水稻在梯田里茁壮成长,渔民们驾着渔船满载而归,孩子们在河边追逐打闹,用清澈的河水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