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青衣江湾,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清爽。生态湖的荷叶虽已开始泛黄,但仍有零星的荷花倔强地绽放,粉白的花瓣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岸边的香樟树叶片边缘泛起浅黄,树下的石凳上,几位老人裹着薄外套,慢悠悠地聊着天,偶尔有落叶飘落在肩头;指挥中心的庭院里,几株枫树的叶子已染上红色,与绿色的草坪形成鲜明对比。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稳态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 ——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大堡礁等区域已标注 “稳态达标” 的深绿色标识,而北极板块与欧洲北部,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与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却被醒目的橙黄色 “稳态预警” 覆盖,像两块需要长期守护的生态净土,预警区域内跳动的 “冰川消融” 与 “海域缺氧” 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 “维持稳态、防止反弹” 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50 全球生态治理稳态期重点区域报告(北极与北欧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区域,白色的冰盖面积较十年前缩减了 35%,原本连接岛屿的冰架已断裂成浮冰,露出灰褐色的岛屿陆地;波罗的海海域则呈现出不规则的绿色斑块,这些是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区,其中芬兰湾、波的尼亚湾的绿色斑块最为密集,部分区域已标注 “缺氧死亡区”,海水透明度不足 1 米。报告中的文字字字凝重:“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近十年冰川消融速度达每年 12%,比 20 世纪平均值快 8 倍;冰川融水导致海平面每年上升 2.8 毫米,岛屿周边海冰覆盖率从 65% 降至 28%,依赖海冰生存的北极熊、海象等物种数量减少 62%。北欧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近五年海域富营养化率达 78%,形成了 12 个‘死亡海域’,总面积达 4.2 万平方公里;海域内溶解氧含量最低降至每升 1.2 毫克,远低于鱼类生存所需的每升 5 毫克标准;鳕鱼、鲱鱼等经济鱼类数量减少 85%,周边 12 个国家的渔业收入暴跌 70%,生态系统已进入‘稳态关键阈值’,一旦放松治理,将迅速重回退化轨道。”
“陈叔!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与波罗的海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深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露水,额头上带着赶路的薄汗,他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冰川区 —— 去年一年,这里的冰川又消融了 15 平方公里,冰川边缘的消融线已退至海拔 500 米处,比十年前上升了 280 米;原本覆盖在岛屿北部的永久海冰,现在夏季完全消失,冬季海冰覆盖时间也缩短了 3 个月,北极熊的栖息地已不足十年前的三分之一。”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挪威极地研究员奥拉夫的身影。他站在新奥勒松冰川边缘,脚下的冰面布满裂缝,远处的冰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解,巨大的冰块落入海中,激起数米高的浪花。奥拉夫穿着厚重的极地服,手中拿着冰芯取样器,取样器上的刻度显示,此次钻取的冰芯厚度仅为 80 米,而十年前这里的冰芯厚度可达 230 米:“十年前,我们在这片冰川上钻取冰芯,能清晰看到近千年的气候记录;现在冰川消融太快,冰芯中的气候信息已出现断裂。更严重的是,海冰消失导致北极熊无法远距离捕猎,去年我们在野外发现了 12 具北极熊尸体,都是因为饥饿死亡的,其中还有 3 只幼崽。” 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海面,海面上只有零星的浮冰,一只北极熊站在浮冰上,孤独地望着远方,浮冰的面积仅够它勉强站立,随时可能碎裂。
“冰川融化还导致斯瓦尔巴群岛的‘冻土融化’,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小满调出冻土监测报告,“群岛的永久冻土区已缩减 45%,冻土融化导致地面塌陷,形成了 300 多个‘热融湖’;冻土中封存的甲烷气体大量释放,去年该区域的甲烷排放量达 50 万吨,相当于 200 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同时,冻土融化还使沉睡了数万年的古细菌和病毒暴露,去年在冻土样本中检测出了 3 种未知病毒,对当地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 视频中,奥拉夫正在热融湖边采集水样,湖水呈灰褐色,水面上漂浮着甲烷气泡,湖边的地面还在不断塌陷,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奥拉夫拿着水样瓶说:“这些热融湖的水位每天都在上升,周边的植被已全部死亡;甲烷气泡破裂时会释放有毒气体,我们每次采样都要佩戴防毒面具。”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城周边。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居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冻土融化导致朗伊尔城的 15 栋房屋地基塌陷,其中 8 栋已被列为危房,居民不得不搬迁;原本依靠海冰开展的极地旅游,因海冰消失,游客数量减少 90%,当地 60% 的旅游公司倒闭;更严重的是,冰川融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被淹没,污水渗入土壤,污染了周边的饮用水源,居民只能依赖淡化海水生活。” 视频中,朗伊尔城居民卡尔站在自家倾斜的房屋前,房屋的墙面布满裂缝,窗户玻璃已经碎裂,门前的道路出现了近半米宽的塌陷。卡尔指着房屋说:“三年前,房子开始出现裂缝,现在已经倾斜了 10 度,政府让我们尽快搬走,可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真舍不得离开。”
镜头转向朗伊尔城的污水处理厂,厂区内的沉淀池已被冰川融水淹没,污水溢出池外,顺着地面流入周边的冻土区,在地面形成了黑色的污水沟。挪威环境部门的工程师英格丽德正在测量污水的扩散范围,她手中的检测仪显示,污水已污染了周边 2 平方公里的土壤,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 5 倍:“这些污水如果渗入地下,会污染永久冻土层,导致更多有害物质释放;我们现在只能用抽水机将污水抽到临时储存罐中,但储存罐的容量有限,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处理。”
“斯瓦尔巴群岛的原住民 —— 挪威萨米人,也因冰川融化失去了传统生计。” 小满调出原住民生活报告,“萨米人世代以驯鹿放牧为生,他们的放牧路线沿冰川边缘延伸,每年冬季会在海冰上搭建临时帐篷。现在冰川消融、海冰消失,驯鹿的食物来源减少,放牧路线被阻断,去年萨米人的驯鹿数量从 5 万头降至 1.8 万头;很多年轻的萨米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挪威本土打工,传统的驯鹿文化面临失传。” 视频中,萨米人长老埃纳尔站在驯鹿群前,驯鹿瘦骨嶙峋,身上的绒毛因营养不良而失去光泽。埃纳尔手中拿着传统的放牧号角,号角上刻着萨米人的图腾:“这把号角是我祖父传下来的,以前我们用它召集驯鹿,现在驯鹿越来越少,号角也快用不上了。部落里的年轻人大多去了奥斯陆,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守着驯鹿,不知道还能守多久。”
画面跳转至北欧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小满调出海域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 “红色预警”:“波罗的海北部的芬兰湾,近五年富营养化率达 92%,每年夏季都会爆发大规模蓝藻,蓝藻覆盖面积达 2000 平方公里;海域内的溶解氧含量最低降至每升 0.8 毫克,形成了面积达 8000 平方公里的‘死亡海域’,除了耐缺氧的细菌,几乎没有其他生物生存;周边的芬兰、俄罗斯等国,每年因蓝藻爆发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15 亿欧元。”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芬兰海洋生物学家莉娜正戴着潜水装备,在芬兰湾潜水监测。她的手中拿着溶解氧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溶解氧含量仅为每升 0.9 毫克。莉娜浮出水面,摘下潜水镜,脸上满是忧虑:“十年前,芬兰湾的海水透明度达 5 米,能清晰看到海底的海草和鱼类;现在海水被蓝藻覆盖,能见度不足 1 米,潜水时要时刻注意避开蓝藻团,否则会引发皮肤过敏。去年我们在‘死亡海域’进行采样,只发现了 3 种耐缺氧的细菌,其他生物都已死亡。” 视频镜头转向水下,海水呈墨绿色,大量的蓝藻漂浮在水中,形成了厚厚的 “藻毯”,海底的泥沙裸露,没有任何海草和生物的痕迹。
“波罗的海中部的波罗的海 proper 海域,情况稍好,但富营养化率也达 78%。” 小满继续介绍,“这里曾经是欧洲最重要的渔业产区,每年出产鳕鱼、鲱鱼等鱼类 50 万吨,周边瑞典、丹麦、德国等国的渔民大多依赖这里的渔业资源。现在因富营养化,鱼类数量减少 85%,其中鳕鱼的数量从十年前的 12 万吨降至 1.8 万吨;去年有 3000 家渔业公司倒闭,5 万名渔民失业,很多渔民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视频中,瑞典渔民埃里克站在自家的渔船上,渔船的甲板上空空如也,渔网因长期闲置而发霉。埃里克指着远处的海面说:“十年前,每次出海都能捕到满船的鳕鱼,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捕到 5 吨;现在出海一整天,可能连 100 公斤都捕不到,渔网收上来全是蓝藻,根本没有鱼。”
“波罗的海南部的波的尼亚湾,虽然富营养化率相对较低,为 65%,但面临着‘工业污染叠加’的威胁。” 小满调出工业污染报告,“周边波兰、立陶宛等国的 120 家工厂,每年向波罗的海排放约 50 万吨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同时,农业区的化肥通过河流流入海域,导致海水氮磷含量超标 8 倍,进一步加剧了富营养化。去年夏季,波的尼亚湾爆发了大规模赤潮,赤潮区域的海水呈红褐色,周边 20 公里的海域都受到影响,渔民的渔网被赤潮生物堵塞,无法正常捕鱼。” 视频中,波兰环保组织成员安娜正在波的尼亚湾采集海水样本,样本瓶中的海水呈红褐色,瓶壁上附着着一层赤潮生物。安娜拿着样本瓶说:“这些赤潮生物会释放毒素,不仅会导致鱼类死亡,还会污染海产品,去年有 100 多人因食用受污染的贝类而中毒。”
“北极萨米人和波罗的海周边的渔民,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 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资料,“斯瓦尔巴群岛的萨米人掌握着‘驯鹿放牧与冰川保护’的传统方法。他们会根据冰川的消融情况,调整驯鹿的放牧路线,避免驯鹿在冰川边缘过度啃食植被;同时,萨米人还会在冰川边缘种植苔藓和地衣,这些植物能减缓冰川消融速度,为驯鹿提供食物。这种方法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现在在萨米人保留的放牧区,冰川消融速度比其他区域慢 25%,驯鹿的存活率也高 30%。” 视频中,萨米人村民正在冰川边缘种植苔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苔藓铺在冰面上,动作轻柔而熟练;几位老人则在调整驯鹿的放牧围栏,确保驯鹿不会进入冰川消融危险区。
“波罗的海周边的芬兰渔民,也有‘海洋生态守护’的传统技术。” 小满继续介绍,“当地的渔民世代在波罗的海捕鱼,他们掌握着‘季节性禁渔’和‘人工鱼礁’的传统方法 —— 每年春季鱼类繁殖期,渔民会停止捕鱼,让鱼类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同时,他们会将废弃的渔船和石块沉入海底,搭建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海域,鱼类数量比其他区域多 40%,海草的覆盖率也提高了 35%。” 视频中,芬兰渔民正在搭建人工鱼礁,他们将废弃的渔船用钢丝绳固定好,然后用起重机将渔船沉入海底;几位年轻的渔民则在禁渔区的边界设置标识,提醒其他渔民不要进入。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极与北欧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近十年冰川消融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占总冰川面积的 35%;海平面因冰川融水每年上升 2.8 毫米,岛屿周边海冰覆盖率从 65% 降至 28%;依赖海冰生存的北极熊数量从 1.2 万只降至 4500 只,海象从 8 万头降至 3 万头;永久冻土区缩减 45%,释放甲烷气体 500 万吨,形成 300 个热融湖;萨米人的驯鹿数量从 5 万头降至 1.8 万头,部落人口流失率达 60%。
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海域富营养化率平均达 78%,其中芬兰湾 92%、波罗的海 proper 海域 78%、波的尼亚湾 65%;形成 12 个 “死亡海域”,总面积达 4.2 万平方公里;海域溶解氧含量平均降至每升 2.5 毫克,最低达每升 0.8 毫克;鳕鱼、鲱鱼等经济鱼类数量减少 85%,渔业产值从十年前的 80 亿欧元降至 24 亿欧元;周边 12 个国家的 5 万名渔民失业,3000 家渔业公司倒闭;每年因蓝藻和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30 亿欧元,200 多人因食用受污染海产品中毒。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斯瓦尔巴群岛有 5000 名居民依赖旅游业和驯鹿放牧生存,其中 3000 人因旅游业萧条和驯鹿数量减少失去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 6 万欧元降至 2.1 万欧元,贫困率从 8% 上升至 35%;波罗的海周边有 15 万居民依赖渔业生存,其中 5 万人失业,很多人不得不迁往首都或其他城市,导致沿海小镇的人口减少 50%;萨米人部落因驯鹿数量减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部落的语言使用率从 80% 降至 30%。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泛红的枫叶,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 2040 年第一次去斯瓦尔巴群岛考察的情景:那时的新奥勒松冰川巍峨壮观,冰面洁白无瑕,海冰覆盖着广阔的海面,北极熊在海冰上悠闲地捕猎,萨米人的驯鹿群在草原上奔跑,一派生机勃勃的极地景象;而现在,冰川消融,海冰消失,北极熊濒临灭绝,萨米人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极地净土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波罗的海考察时的情景:芬兰湾的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蓝藻,海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渔民的渔船闲置在码头,渔网上挂满了蓝藻;波的尼亚湾的赤潮染红了海面,周边的海滩上看不到游客,只有清理蓝藻的工人在忙碌;孩子们在海边玩耍,却只能在指定的区域活动,担心接触到有毒的藻类。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融化和波罗的海的富营养化,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稳态期,需要长期维持,我们真的能守住稳态成果吗?” 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冰川融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内很难逆转;波罗的海的富营养化涉及 12 个国家,协调难度大,而且工业和农业污染的治理需要长期投入,稍有松懈就会反弹。”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稳态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是北极生态的‘晴雨表’,它的稳定关系到全球海平面和极地生态链;波罗的海是欧洲的‘内海’,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周边 12 个国家的民生和经济。我们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积累的‘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跨国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北极和北欧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我们要从‘减缓消融’和‘生态补偿’两方面入手。” 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萨米人的‘植被固冰’技术,结合现代的‘冰川隔热保护’技术,在冰川边缘种植耐寒的苔藓和地衣,同时在重点冰川区域覆盖环保隔热材料,减缓冰川消融速度;另一方面,建立‘极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萨米人提供驯鹿养殖补贴,帮助他们改良驯鹿品种,提高驯鹿的抗寒和耐饥饿能力,同时发展‘极地生态旅游’,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增加萨米人的收入。对于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我们可以借鉴芬兰渔民的‘季节性禁渔’和‘人工鱼礁’技术,结合现代的‘污水治理’和‘藻类清理’技术,在海域周边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同时利用无人机和船只清理蓝藻和赤潮,恢复海域的生态环境。”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北极与北欧生态修复稳态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稳态’方案。第一期是‘应急稳态’,在 2050 年 12 月底前,在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建设 30 个冰川监测站和 25 个植被固冰区 —— 监测站配备冰川厚度测量仪和甲烷检测设备,实时监测冰川消融和甲烷释放情况;植被固冰区种植苔藓和地衣,覆盖面积达 500 平方公里,减缓冰川消融。在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建设 40 个污水处理厂和 30 个藻类清理站 —— 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处理 + 膜过滤’技术,处理周边工厂和城市的污水,使污水达标排放率达 100%;藻类清理站配备无人机和专业清理船只,每年清理蓝藻和赤潮面积达 1 万平方公里。”
“第二期是‘系统稳态’,在 2051 年 6 月底前。” 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斯瓦尔巴群岛,推广‘驯鹿改良 + 生态旅游’模式,与挪威政府合作,为萨米人提供驯鹿品种改良资金,培育抗寒耐饥饿的驯鹿品种;同时在朗伊尔城周边建设 5 个生态旅游区,开展极地科考旅游和驯鹿文化体验旅游,每年接待游客 5 万人次,增加萨米人的收入。在波罗的海,开展‘人工鱼礁 + 季节性禁渔’工程,在‘死亡海域’周边投放 500 个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同时划定 10 个禁渔区,每年春季实行 3 个月的季节性禁渔,促进鱼类繁殖;建设 20 个海草种植区,种植耐污染的海草品种,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第三期是‘长效稳态’,在 2051 年 12 月底前。” 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北极理事会和波罗的海周边 12 个国家签订‘生态稳态协议’,建立长效监测和协同治理机制 —— 在斯瓦尔巴群岛建设 60 个极地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冰川、海冰、甲烷和生物多样性;在波罗的海建设 50 个海洋生态监测站,监测海水质量、溶解氧含量和鱼类数量。同时,开展‘极地与海洋生态教育’,在北极和北欧的 100 所学校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 1 万名‘生态稳态守护者’,其中 30% 是萨米人和渔民,让他们参与生态稳态的日常维护;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每年投入 50 亿欧元,用于萨米人的驯鹿养殖补贴和渔民的转产扶持,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 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 500 亿美元的北极与北欧生态稳态专项资金,中国、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 250 亿美元援助,总共 750 亿美元,能满足稳态期的需求。” 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 1000 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极地生态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环境工程师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北极和北欧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北极理事会和波罗的海周边 12 个国家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 挪威政府同意为萨米人提供驯鹿改良资金,芬兰、瑞典等国承诺建设污水处理厂,俄罗斯、波兰等国同意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 500 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 25 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稳态团队 —— 中国派了 200 名极地科学家和环境工程师,挪威派了 120 名冰川研究专家,瑞典派了 100 名海洋生物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北极和北欧!”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北极与北欧生态稳态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斯瓦尔巴群岛和波罗的海,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 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北极与北欧的生态资料、萨米人和渔民的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冰川保护的隔热材料样品和波罗的海藻类清理设备图纸,一定能为稳态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稳态团队,登上了前往挪威的飞机。经过 28 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冰川区,见到了极地研究员奥拉夫。奥拉夫带着他们参观了冰川消融现场和热融湖,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新奥勒松科考站的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奥拉夫和萨米人长老埃纳尔介绍了冰川保护和驯鹿改良方案,当提到要结合萨米人的传统技术种植苔藓和地衣时,埃纳尔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冰川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为守护家园出一份力了!”
随后,团队在新奥勒松冰川边缘建设植被固冰区。团队成员与萨米人村民一起,将培育好的苔藓和地衣幼苗种植在冰川边缘的土壤中。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种植的时候,要将苔藓幼苗紧贴地面,用少量的腐殖土覆盖,这样苔藓能更好地扎根生长,减缓冰川消融。” 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埃纳尔看着亲手种下的苔藓,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苔藓长成后,冰川就能慢慢稳定下来,我们的驯鹿也能有足够的食物了。”
在冰川监测站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了冰川厚度测量仪和甲烷检测设备。监测站的主体建筑采用耐寒材料,能在零下 40c的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奥拉夫看着安装好的设备,兴奋地说:“有了这些监测设备,我们能实时掌握冰川消融和甲烷释放情况,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波罗的海芬兰湾的赫尔辛基海域。他们首先在赫尔辛基港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采用 “生物氧化池 + 膜过滤” 工艺,能将工业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波罗的海排放标准。团队成员向芬兰海洋生物学家莉娜介绍处理技术:“这个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 10 万吨污水,相当于赫尔辛基市 80% 的污水排放量,建成后能大幅减少流入芬兰湾的污染物。” 莉娜看着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激动地说:“有了这个污水处理厂,芬兰湾的蓝藻一定能得到控制,海域生态环境会慢慢恢复的!”
在藻类清理站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安装无人机和专业清理船只。清理无人机配备了蓝藻检测传感器和喷洒装置,能精准定位蓝藻聚集区,并喷洒环保的除藻剂;清理船只则配备了大型打捞设备,能将海面上的蓝藻打捞上来,进行无害化处理。瑞典渔民埃里克主动帮忙调试设备,他擦着汗说:“以前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蓝藻污染海域,现在有了这些清理设备,终于能主动清理蓝藻了,我们的渔船很快就能重新出海捕鱼了!”
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城,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 —— 冻土融化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损坏严重,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陈守义召集专家开会讨论,萨米人长老埃纳尔提出了 “冻土加固” 的传统方法:“我们祖先在建造房屋时,会在地基下铺设厚厚的驯鹿皮和苔藓,这些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减缓冻土融化;你们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在地基下铺设保温板,同时注入低温氮气,加固冻土。” 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在朗伊尔城的危房周边铺设保温板,并安装低温氮气注入设备。经过一个月的施工,冻土融化速度减缓了 40%,房屋的倾斜程度得到了控制。朗伊尔城居民卡尔看着稳定下来的房屋,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传统方法还能派上用场,我们终于不用搬离家乡了!”
在波罗的海的波的尼亚湾,团队面临着赤潮清理难度大的问题。小满召集专家讨论,芬兰渔民提出了 “生物除藻” 的传统方法:“我们祖先会在赤潮爆发的海域投放鸭嘴兽和河狸,这些动物以赤潮生物为食,能有效控制赤潮规模。” 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从芬兰的淡水保护区引进了一批鸭嘴兽,并在海域中投放了人工培育的除藻微生物。经过两个月的治理,波的尼亚湾的赤潮面积减少了 60%,海水透明度提高了 2 米。波兰环保组织成员安娜看着清澈了许多的海水,兴奋地说:“生物除藻既环保又有效,波罗的海很快就能恢复往日的清澈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北极与北欧的生态稳态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30 个冰川监测站全部投入使用,实时传输冰川消融和甲烷释放数据;25 个植被固冰区的苔藓和地衣长势良好,冰川消融速度减缓了 25%;“驯鹿改良 + 生态旅游” 模式推广后,萨米人的驯鹿数量增加到 2.5 万头,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 5 万人次,萨米人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40%。在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40 个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率达 100%,30 个藻类清理站每年清理蓝藻和赤潮面积达 1 万平方公里;“人工鱼礁 + 季节性禁渔” 工程实施后,500 个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了栖息地,10 个禁渔区的鱼类数量增加了 50%;20 个海草种植区的海草覆盖率达 30%,海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50 年 12 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挪威奥斯陆召开了北极与北欧生态稳态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北极理事会、斯瓦尔巴群岛管理局、波罗的海周边 12 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稳态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挪威环境部长看着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稳定和波罗的海海域改善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稳态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守住稳态成果。”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的萨米人放牧区,看到埃纳尔的驯鹿群在草原上奔跑,驯鹿的体型比以前健壮了许多;新奥勒松冰川边缘的苔藓长势良好,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减缓。埃纳尔笑着说:“今年的驯鹿数量增加了 7000 头,我们还接待了 2 万名生态游客,收入比去年增加了 50%,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波罗的海芬兰湾,小满和莉娜一起潜水监测,看到海底的海草长势喜人,鳕鱼和鲱鱼在海草间穿梭,海水的透明度提高到了 3 米,蓝藻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 70%。莉娜兴奋地说:“现在芬兰湾的溶解氧含量达到了每升 4.5 毫克,接近鱼类生存的正常标准,再过几年,这里又会变成热闹的海洋乐园!”
2051 年 6 月,北极与北欧生态修复 “系统稳态” 阶段顺利完成。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冰川消融速度减缓了 35%,海冰覆盖率从 28% 提高到 45%;萨米人的驯鹿数量恢复到 3.2 万头,生态旅游收入达 1.5 亿欧元;朗伊尔城的冻土融化得到控制,8 栋危房完成加固,居民的生活恢复正常。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富营养化率从 78% 降至 45%,其中芬兰湾降至 52%、波罗的海 proper 海域降至 38%、波的尼亚湾降至 32%;12 个 “死亡海域” 中有 8 个恢复了生态功能,鱼类数量增加了 60%,鳕鱼的数量恢复到 6 万吨,鲱鱼恢复到 12 万吨;渔业产值从 24 亿欧元升至 50 亿欧元,2 万名渔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1000 家渔业公司重新开业。
2051 年 12 月底,“长效稳态” 阶段圆满完成。斯瓦尔巴群岛建设的 60 个极地生态监测站和波罗的海建设的 50 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1 万名 “生态稳态守护者” 上岗,其中 3000 名是萨米人和渔民,他们定期巡查冰川、监测海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生态补偿基金” 累计投入 100 亿欧元,帮助 5 万名渔民转产和萨米人改良驯鹿品种,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 2051 年全球生态治理稳态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与北欧波罗的海的生态稳态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稳定进入 “良性循环” 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稳态期树立了 “北极与北欧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稳态期,是守护生态成果的长期战役,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耐心。北极与北欧的稳态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长期稳定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重新稳定,北极熊在海冰上悠闲捕猎,萨米人的驯鹿群在草原上奔跑;看到了波罗的海的海水重新清澈,鱼类在海草间嬉戏,渔民们驾着渔船满载而归。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