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上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动天宇的衣袍。他凭栏而立,目光扫过脚下的华夏城——东边的农田里,联合收割机正沿着田垄推进,金色的稻浪在机械轰鸣声中翻涌;南边的工业区烟囱林立,却不见黑烟,取而代之的是净化后的白色水汽,纺织厂、机械厂的厂房整齐排列,隐约能听到机器运转的规律声响;西边的港口码头,三艘挂着“华夏”旗号的远洋商船正在装货,搬运工人的号子声与汽笛声交织,透着蓬勃的生机。
“这五年,咱们确实走了很远。”王贵站在天宇身侧,手里捧着一卷刚绘制好的《华夏城扩张规划图》,粗粝的手指划过图上的红色标记,“但要说够了,还差得远。”
牛皋靠在城楼的立柱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铁制令牌,令牌上“华夏军”三个字被摩挲得发亮。他瓮声瓮气地接话:“王贵说得对。现在周边的小势力是不敢动咱了,但西洋那些殖民者,眼睛可一直盯着澳洲这块地。咱要是停了脚步,用不了几年,就得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
天宇微微点头,转身看向围在城楼上的核心成员——主管农业的沈括、掌管工业的李诫、负责贸易的郑和、统领军务的牛皋、主抓教育的朱熹……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沉稳的期待。他接过王贵手中的规划图,在城楼上铺开,图纸几乎占据了半面城楼的地面。
“诸位,”天宇的声音在风中清晰传开,“今日请大家来,不是为了庆功,是为了给华夏城找下一个‘五年目标’。这张图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圈,都是咱们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
一、农业:从“自足”到“输出”
沈括率先上前,指着图上标注的绿色区域:“目前咱们的粮食自给率已达150%,但这远远不够。我计划在北部荒原推行‘梯田改造’,用三年时间开垦出五千亩梯田,引种从西域传来的耐旱麦种;同时在东部湿地挖塘养鱼、种植水生作物,搞‘稻渔共生’模式。”
他顿了顿,拿出随身携带的作物样本——一串颗粒饱满的紫色麦穗,“这是新培育的‘紫麦’,耐寒、高产,磨出的面粉富含微量元素,在南洋市场上已经有商人预订了。只要梯田能成,明年就能量产,单这一项,就能让农业产值再翻一倍。”
“光种粮还不够。”天宇补充道,“要建‘农产品加工厂’,把小麦磨成精粉、把稻米酿成米酒、把果蔬做成罐头。咱不能只卖原材料,得卖‘华夏牌’的成品,让南洋人一提到‘好吃的’,就想起华夏城。”
沈括眼睛一亮:“城主说得是!我这就安排人选址建厂,争取明年秋收后投产。”
二、工业:从“仿制”到“原创”
李诫踩着图纸上前,指着标注着齿轮图标的工业区:“这五年,咱的铁厂能造出合格的铁轨了,织布机能仿出西洋的珍妮机了,但这不够——仿得再好,也是人家的技术。下一步,我要搞‘原创突破’。”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设计图,上面画着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这是‘蒸汽动力犁’,用蒸汽机带动犁头,效率是牛耕的十倍。我还想在纺织厂试装‘水力发电装置’,咱华夏城的河流多,不用白不用,发电成本比烧煤低一半。”
“还有军工业。”牛皋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图纸都抖了抖,“兵工厂现在能造后膛枪了,但射程和精度还比不上西洋的‘米尼枪’。我跟李诫合计过,要在三年内在城南建‘火药研究所’,专门改良火药配方;再挖一条地下试验场,测试新火炮的威力。”
李诫点头附和:“军工业是重中之重。我已经让人联系了留洋回来的工匠,他们带回了西洋的‘车床’图纸,只要咱们能造出自己的车床,就能批量生产精密零件,到时候别说米尼枪,连蒸汽战舰的引擎,咱都能造!”
三、贸易:从“区域”到“全球”
郑和展开一张海图,图上用红线标注着现有的贸易航线——北至东亚、南抵南洋,但在印度洋以西,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咱们的商船只敢在南洋打转,因为没有‘远洋护航舰队’。”他指着红海的位置,“我计划组建‘华夏远洋舰队’,配三艘铁甲舰、五艘巡洋舰,明年开春就沿‘海上丝绸之路’往西洋走,先去印度,再到阿拉伯,最后直达欧洲。”
“光有船还不够。”负责商业的张通判补充道,“得在沿途建‘贸易站’,像马六甲、斯里兰卡这些地方,租块地修仓库、设商行,让咱的商人有个落脚点。我还想在欧洲开‘华夏商品展销会’,把咱的瓷器、丝绸、棉布摆出去,让那些西洋贵族也尝尝‘华夏味’。”
天宇看着海图上的红线,沉吟道:“贸易不止是卖东西,更是学东西。让船队带些西洋的技师回来,不管是造船的、织布的,还是搞天文的,只要有真本事,咱都要。咱的工匠得跟人家学,但更要想着‘怎么比人家做得好’。”
四、教育:从“扫盲”到“育才”
朱熹指着图上标注的学堂区域,语气恳切:“这五年,咱让百姓能识字了,但要搞工业、搞科技,光识字不够。我计划建‘华夏学院’,分‘农科’‘工科’‘商科’‘军事科’,请沈括先生讲农学、请李诫先生讲工学、请郑和大人讲航海……”
他从袖中拿出一份课程表:“还要开‘外语课’,教孩子们学西洋话、东洋话,将来让他们去西洋当使者、去南洋做商人,把华夏的学问带出去,也把外面的学问带回来。”
“我支持。”天宇看向朱熹,“学院不仅要收男娃,也要收女娃。女子能顶半边天,上次纺织厂的女工改良了织布机,效率提高了三成,这就是证明。”
朱熹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行礼:“城主说得是,是我狭隘了。明日我就修改章程,男女童入学,一视同仁。”
五、防务:从“防御”到“威慑”
牛皋最后上前,一脚踩在图纸的边境线上:“要搞发展,就得有底气。我计划把常备军扩编到两万人,再训练五万人的预备役。北部修三座堡垒,西部建一个骑兵营,南部港口常驻一支舰队——谁敢动咱的贸易线,咱就让他有来无回。”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如刀:“更重要的是‘武器代差’。李诫说了,三年内能造出‘后装线膛炮’,射程比现在的火炮远一倍;我还要练一支‘火枪骑兵’,骑着最快的马,拿着最准的枪,冲起来能把敌军的阵型撕成碎片。”
天宇看着众人热切的脸庞,伸手在规划图上重重画了一个圈,将整个华夏城及周边的规划区域都圈了进去:“诸位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华夏城的未来。但记住,咱搞扩张,不是为了欺负人,是为了让跟着咱的百姓能吃饱、穿暖、有书读、有尊严;是为了让‘华夏’这两个字,能在世界上站直了说话。”
他举起手中的令牌,令牌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从今天起,这张图就是军令状。各司其职,五年后,我要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华夏城——农田连成片,工厂冒青烟,商船走万里,学院传书声,军队镇四方!”
“是!”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在城楼回荡,惊起一群飞鸟。
风还在吹,城楼下的华夏城渐渐亮起灯火,从内到外透着一股向上的劲。天宇望着远方的星空,那里有无数星辰,正如华夏城的未来——或许现在还不够亮,但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终有一天,会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
规划图在风中微微起伏,上面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从蛰伏到崛起的渴望。宏图已展,接下来,便是用双手去丈量土地,用汗水去浇灌梦想。华夏城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