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离开御书房时,天色已近黄昏。
他走在皇城宽阔的石板路上。
心中思绪万千。
乾元帝的提点,如同拨开了笼罩在朝堂上空的迷雾。
世家的强大、清流的困境、以及帝王利用他的决心。
一切都清晰可见。
“陛下对您的厚望,真是古来罕见啊。”
赵高在一旁,语气带着一丝感慨。
他伺候乾元帝多年。
从未见过陛下对一位从七品的官员,如此推心置腹。
“赵总管,陛下圣恩,臣铭记于心。”
林凡回应道。
他知道,此刻与赵高交好,也是官场上必要的手段。
回到翰林院。
林凡的公事房内,已点起了油灯。
他没有立即投入工作。
而是将今日帝王的话,在脑海中仔细梳理。
“翰林院,是磨刀石,也是刀鞘。”
“要潜心修学,也要立住自身的道。”
林凡明白。
翰林院的日常工作,看似清闲。
实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
一场,关于“储相之位”的较量。
他必须在这里,展现出超越所有人的才华和格局。
才能让那些世家子弟,彻底对他心生敬畏。
次日。
林凡如常来到翰林院。
他发现,翰林院内的气氛,似乎变得有些微妙。
原本对他保持疏离的世家子弟们。
此刻望向他的目光,多了一份探究和忌惮。
显然。
他被帝王召见的事情,已在京城中传开。
翰林院掌院周明志,此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热情。
他亲自来到林凡的公事房。
手中拿着一份,尚未公开的邸报。
“林编修,陛下对你那份批注,赞不绝口。”
周明志目光中,带着真诚的赞赏。
“老夫在翰林院多年,从未见过陛下,对一位编修如此青睐。”
“你前途无量啊。”
他将邸报递给林凡。
“这份邸报,是关于陛下对南方赈灾事宜的最新指示。”
“你看看。”
林凡展开邸报。
只见上面,赫然提到了“以工代赈”的方略。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林凡的名字。
但措辞和思路,与林凡的批注,几乎完全吻合。
这是帝王。
对林凡政见,最直接的肯定与采纳。
周明志轻声说道。
“陛下已下旨,命户部和工部,着手准备‘以工代赈’的试点。”
“林编修,你的道,已然被朝廷所用。”
林凡心中微沉。
他知道,这既是荣耀,也是巨大的风险。
一旦“以工代赈”在试点中出现任何差错。
世家便会借此机会,对他进行致命的反扑。
“多谢掌院提点。”
林凡收好邸报。
他明白,周明志将这份邸报给他看,是善意的提醒。
也是在向他表明,自己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然而。
并非所有人都对林凡心悦诚服。
崔文轩和几位世家出身的编修,此刻正聚在一起。
他们压低声音,窃窃私语。
“不过是运气好,恰好猜中了陛下的心思。”
崔文轩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但他的眼神深处,却隐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虑。
林凡的崛起,太快了。
快到让他们这些世家子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崔兄,此人不可小觑。”
“他的政见,确实有独到之处。”
一位王姓编修,低声提醒道。
“我们不能再用寻常的眼光看待他。”
崔文轩冷笑一声。
“哼,政见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
“翰林院,讲究的是文道正统,是修史编纂。”
“他寒门出身,根基不稳。”
“我们就从文道上,找他的破绽。”
“让他知道,翰林院的水,不是那么容易蹚的。”
他们决定,从林凡的本职工作——修史编纂上,对他发起挑战。
翰林院的修史工作,涉及对前朝和本朝历史的定性。
这是文道正统的核心。
也是最容易引发党争和思想冲突的地方。
林凡回到公事房。
他打开周明志交给他的一份任务。
那是关于编纂《大乾史记·列传》中,对一位前朝名将的定性。
这位名将,在前朝末年,曾拥兵自重。
但最终,却选择了归顺大乾。
世家官员多认为其是“忠义”之士。
而清流官员,则认为其是“投机”之辈。
定性之争,牵扯到朝廷对军权的掌控和对功臣的评价。
这是翰林院中,一个烫手的山芋。
林凡嘴角。
勾起了一抹。
深邃的笑意。
他知道。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他要用他的笔,用他的道。
来告诉所有人。
何为。
真正的史笔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