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些读者老爷的疑问,也涉及到上篇的正统十四年,故开此篇,做些简单的解答。
如有朋友觉得繁琐或厌烦,请跳过此篇,直接看下文!!
......
大明风华里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形象鲜明,使得近年来有关明宣宗的评价一路走高。
有人称他为一代英主,惋惜其早逝,甚至断言若多活十年,明朝或将步入鼎盛。
还有人强调“宣宗”庙号极为尊贵,非真正有为之君不可得,反观“英宗”二字,则暗含贬义,看似褒扬实则讥讽。
对这类言论,只需两个字回应:外行。
必须厘清一个基本事实。
“宣宗”这一庙号并不稀有,也谈不上多么显赫。真正分量重的是“宣”这个谥号。
比如汉朝的刘询,谥号孝宣皇帝,那是实至名归的中兴之主。相比之下,朱瞻基远远不及,这是我的判断。
不少网上的朋友连庙号与谥号都分不清,便妄加评论,实在可笑。
既然本文主旨在于评述明英宗,朱瞻基的话题就不展开,此前已有详述,读者可自行查阅。
如今人们对明英宗唯一的正面评价是:他是个善良的人,却不是个合格的帝王。
但我要说,他不仅是好人,更是位合格的君王。至少,不昏庸、不残暴、不无能,且具备相当的政治智慧。
他敢于为百姓考虑,也不向文官集团低头让步。
仅此一点,就远胜其祖父明仁宗和叔父朱瞻基。
原因何在?下文会讲。
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并非突发意外,而是长期积弊的必然结果。
即便换成那位被捧上神坛的明宣宗亲临朝堂,面对同样局势,他也只能走向同样的结局。这仍是我的看法。
因为土木堡并非单纯的军事失利,而是一场披着战争外衣的政治较量。
多数人只盯着战场胜负,却无视背后的权力博弈。
这场灾难的根源,在于明朝内部的权柄之争。
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早已暗流涌动。
正统年间,皇帝的实际掌控力已大幅削弱,文臣势力日益膨胀。朱祁镇试图夺回属于君主的权威,于是与朝中大臣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众所周知,朱元璋与朱棣皆强势铁腕,他们在世时,文官毫无话语权。
但他们离世之后呢?继任者无人拥有同等魄力。
于是只能不断退让,将权力交出,导致皇权日渐衰弱,文官趁势抬头。
明仁宗奉行清静无为,虽无开拓之功,守成尚可。
到了朱瞻基,虽有意作为,却缺乏执行力,屡次被文臣牵制摆布。(此人从未亲征沙场,切勿被影视作品误导)
他一生中仅有两次亲临战事,其一是讨伐汉王,可还未交锋,对方已然归顺。
另一次是在巡视边疆时,偶然与蒙古部族发生小规模冲突,双方不过数千人参与,史册几乎未留痕迹。
而我朱寿大将军,却有明确记载亲手斩杀蒙古兵卒的事迹。
更关键的是,朱祁镇登基时年岁尚幼,无法执掌朝政,致使权力落入他人之手。
文官集团与内阁趁势扩张势力,逐步掌控了诸多核心权柄。
待其成年后亲理政务,朝局早已面目全非。
一边是文臣力争主导,一边是皇帝意图集权,矛盾由此激化。
我们不妨回顾正统年间明朝经历的重大事件(仅列要事,琐碎一概不提)。
朱祁镇大约在正统四年至五年间开始实际主政,因此从正统四年说起。
正统四年,云南麓川宣慰司(今属缅甸)思任发与其子思机发起兵反叛,首次麓川之战爆发。
虽一度平息,但正统六年、七年乃至十三年又接连再乱。
战火席卷缅甸中北部及云南南部,所到之处几成焦土。每次出兵平乱,明军兵力皆不少于八万。
尤以正统十三年的战役最为浩大,朝廷调集十二万大军,决心彻底肃清祸患。“明英宗”亲自下令,从京营增派三万精锐驰援。
这是首场由皇帝全面主持战略部署的大战,当时内阁曾极力反对用兵,但未能阻止。
正统九年,福建、浙江、江西三地爆发大规模民变,主要首领为邓茂七与叶宗留。(此二人确系历史人物,此处借用并略作演绎,杨洪亦同)
这场动乱延续多年,史料记载“东南五省震动,国朝大乱”。
后世有史家指出,此乃首次真正撼动明朝根基的内乱,其规模远超崇祯初年的动荡。
为镇压叛乱,“明英宗”调集十余万军队,耗时两年余方才勉强稳住局势。(其中京营再抽两万,相关记录见于《明实录》《国榷》,可自行查证)
这批军队长期驻守东南,主力直至景泰时期才北撤回防。
正统十三年前后,湖广地区苗民起事愈演愈烈,“明英宗”再度下令南征。(京营第三次调兵三万,累计已达八万)
这支队伍一直作战至景泰年间,方将苗乱彻底平定。
以上是国内重大军事行动,接下来转向境外局势。
正统年间,明军多次深入塞外征战,与北方部族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冲突,对手分别是兀良哈和鞑靼,皆被明军击溃。
这说明当时的明军具备极强的作战能力。
那时的瓦剌,在蒙古诸部中尚处于依附地位,听命于鞑靼。
关键信息出现在正统十一年,皇帝朱祁镇动用自己的内帑赏赐京营将士。
据官方记录,京营在编兵力为二十二万。这一数字见于《明史》《明实录》《国榷》等多部史料,一致无误。
到了正统十四年初,朝廷任命广安伯为都督,调拨两万京营士兵前往大同驻防。
时间推进至正统十四年,这一年后来被称为“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年。
此时留守北京的京营兵力,扣除已外派部队,仍有十二万人登记在册。
这还尚未剔除空额、老弱及病残人员。
即便如此,若北京当时真有十二万可用之兵,但根据北京保卫战前的记载,城中实际可战之兵仅剩五六万,并未计入后续增援力量。
由此可以判断,朱祁镇亲征时所率军队的实际人数,应在五到六万之间。
所谓“五十万大军覆灭”或“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并未彻底覆亡,阵亡人数估计不超过两万。
一个重要事实是,朱祁镇在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才与也先接触。
此事载于《英宗实录》第一百八十一卷。原文写道:“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
可见也先并未预料到皇帝亲临前线。
而在土木堡事发之际,朱祁镇身边兵力不足两万。原因在于他误信了一份紧急军情通报。
正当准备从宣府返京时,突然接到情报称瓦剌来袭,朱祁镇当即下令迎敌。
《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记载:
“庚申车驾将发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遂驻跸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这意味着,在战役爆发前,朱祁镇已派遣朱勇率领四万官兵离营出击。
单看这段文字就能发现,官方记录本身存在矛盾之处。一个事件前后叙述不一,其余问题便无需赘述。
整个过程涉及的细节极为复杂,眼下已写下两千余字,仍难以概括全貌。
这些内容我会逐步融入正式章节之中。目前所述的情节主线,正是围绕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展开。
我的目标是尽可能还原一段合乎逻辑、符合历史规律的真实图景。
至于也先,他在蒙古内部并无至高地位,从未实现对全蒙古的统一。
根本原因只有一点:他并非黄金家族血脉。没有这个出身,便无法获得统治蒙古各部的合法性。
黄金家族的血脉,始终在鞑靼一脉延续,瓦剌不过是旁支末流罢了。
草原之上,唯有成吉思汗的后裔,才具备统合蒙古诸部的资格与威望。
俺答汗、达延汗、林丹汗,他们哪一个不是“孛儿只斤”氏?哪一个不是铁木真或忽必烈的直系子孙?
也先又算什么人物?他有何资本称雄草原,号令群雄?
一个瓦剌的太师,手握兵权便敢妄称霸业?谁给他的底气?
单从名分上看就清楚得很,能被尊为“大汗”的,从来都出自黄金家族。
也先不过是个出身寒微的外姓人,哪里来的资格染指正统?
至于他的结局,稍加查证便可知晓。他私藏元朝传国玉玺的事一旦泄露,黄金家族岂会坐视?那等象征天命的信物,岂是他能染指之物?
记住一点就够了:历史远比表面复杂,别轻易相信现成的说法。
土木堡之变的来龙去脉,我会在后续章节中展开。
我说的未必是定论,只是结合自身研究与多位明史学者观点的推演。
但我可以断言,也先绝非什么旷世枭雄,他不过是个时势造出的小角色。这点,我毫不动摇。
各位当作故事读也无妨,毕竟这只是网文创作,自由挥洒而已,如有冒犯,敬请见谅。
最后,希望读者老爷们上上免费礼物!!!催更和书架也帮忙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