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白的指尖还停留在光屏上那行“所有时间点的‘我们’同时存在”的文字上,冰冷的电子屏幕仿佛也因此带上了一丝玄奥的温度。窗外,又一艘星舰缓缓驶过,其尾部推进器喷出的幽蓝色离子流,在深邃的宇宙幕布上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流光,那光芒掠过舷窗,在她沉静的眼底碎成一片暖金,却丝毫暖不透她眉心那点因深深困惑而蹙起的轻皱。
这困惑并非凭空而来。就在上一班的观测记录里,她刚在第七扇区的量子深层观测站,亲手记录下那对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所显示的、超越常规理论解释的异常同步信号。那对粒子,编号Kappa-7,自被创造并分离后,一个被安置在空间站核心的绝对零度囚笼中,另一个则跟随着无人探测艇,远赴数光年之外的荒芜星域执行测绘任务。理论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应该随着距离和时空的拉伸而变得模糊、概率化。但记录仪上显示,它们不仅保持着诡异的协同,其能级跃迁的波形、乃至衰变时那几乎无法探测的细微颤动,都像被最精密的时钟校准过,分毫不差。当时,站里的老资历工程师们倾向于归咎于超远距离通讯延迟造成的数据库叠加误差,或是探测艇上的本地量子场干扰。守白虽然心存疑虑,但也只能在那份标着“异常待查”的报告上,签下自己的代号。
然而此刻,眼前这行来自某本近乎玄学的、关于意识与宇宙关联性的古籍摘录,像一把突如其来的钥匙,猛地撞进了她因数据饱和而有些滞涩的思维。那对粒子诡异的同步,不再仅仅是仪器表盘上冰冷的曲线,它们在她脑海中幻化出无数根无形的、纤细无比的丝线,正悄无声息地穿透时空致密的褶皱,将无数个“守白”——此时此刻正在思考、存在着的“守白”——缝合成一个超越她日常认知的、浩瀚的整体。
“所以……”她无意识地低语,声音在空旷安静的观测主控室内显得格外清晰,“我现在对着这堆令人头疼的观测数据发呆的这个瞬间,在某个我无法感知的维度里,有另一个‘我’,或许已经洞悉了这一切背后的奥秘,轻松写下了描述这种超距纠缠的终极公式?”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个人光屏边缘那道细微的磨损痕迹,那是上个月为了调试新型引力波传感器,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后,精神恍惚时不慎磕在控制台角上留下的印记。“而还有另外一个‘我’……可能根本就没选择踏上这条布满数据和星尘的科研道路?她或许正留在了母星,在祖母留下的那座老宅后院里,悠闲地侍弄着那些在夜晚会发出柔和星光的星葵花?”
光屏黯淡下去的屏幕,像一面模糊的镜子,映出她略显疲惫的面容,以及眼睑下那抹连续三周高强度值守留下的淡青色阴影。这是她选择这条道路的代价,是追逐真理路上必然的艰辛。可当那行“你想什么就会吸引什么”的字样再次跳入眼帘时,一段几乎被遗忘的梦境碎片,倏然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那是昨天凌晨,她趴在控制台上短暂打盹时所做的梦。梦里的自己,确实站在一片无垠的、摇曳生姿的星葵花田里,柔软的棉质裙摆沾染了夜露和细碎的光尘,手中握着的不是厚厚的观测记录簿,而是一叠散发着墨香、刚刚完稿的论文初稿,标题似乎与“生物发光植物的跨星系生态适应性”有关。
一股难以言喻的战栗感,顺着她的脊椎悄然爬升。“那么,所谓的‘最好的那个我’,难道是活成了那个梦里,在星葵花田里撰写生命论文的样子吗?”守白将微微发烫的额头抵在冰凉的合金观测台面上,试图用那份物理上的冷意来平息内心翻涌的思绪。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舷窗外那片广袤、缓慢旋转的暗物质星云——那里的时空曲率异常,引力透镜效应让背后的星光扭曲成奇异的光弧,总给她一种那片空间是被谁漫不经心揉皱了的纸张的错觉。“可是……可是我现在敲下的每一个字符,记录下的每一组数据,经历的每一次失败与摸索,会不会在某个我无法触及的时空里,正巧成了‘她’——那个或许更成功的‘我’——最终解开某个关键谜题的那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就在这时,身旁的量子实时监测仪突然发出了一声短促而轻灵的鸣响,打破了室内的寂静。守白倏然抬头,只见主屏幕上,代表那对纠缠粒子状态的动态曲线,再次完美地重合在一起,波峰与波谷严丝合缝,仿佛它们从未分离。但就在那重合的、象征着绝对同步的波峰顶端,守白的瞳孔猛地一缩——她似乎看到,在那跳跃的光点与线条之间,极其短暂地、幻觉般地,叠加闪烁过几片熟悉的、带着柔和星光的、星葵花瓣的轮廓。
那不是数据错误。她的直觉,她那属于顶尖观测者的敏锐直觉,在向她呐喊。
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急促地跳动起来。一个大胆得近乎荒诞的念头,如同破土而出的藤蔓,紧紧缠绕住了她的思维:如果“她们”真的存在,如果那些细线真的连接着彼此,那么……能否尝试,去触碰一下?
这个想法一旦诞生,就带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她深吸一口气,坐直了身体,双手重新放回了控制界面上。常规的通讯手段肯定不行,那是用于三维实宇宙内、遵循光速限制的信息传递。她需要一种更本质、更接近那对纠缠粒子之间联系的方式。
她调出了Kappa-7纠缠对的全部历史数据,特别是那异常同步的频谱特征。如果两个粒子能无视距离瞬间共享状态,那么,承载着特定模式信息的“状态”,是否也能成为一种载体?就像在一张巨大的、由所有“守白”构成的意识网络上,发送一个只有“自己”才能识别和解码的数据包?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和风险极大的操作。她开始着手编写一个特殊的调制程序,不是用来向探测艇发送指令,而是要将一段高度压缩、加密的“信息”——一段包含她此刻强烈疑问、那段星葵梦境片段、以及一个简单数学谜题(这是她小时候和妹妹之间常玩的游戏,具有极强的个人独特性)的思维核心——编码成与Kappa-7异常同步频谱完全一致的量子态波动。
这无异于在钢索上跳舞。任何微小的差错,都可能破坏粒子本身的纠缠状态,甚至触发观测站的安全协议,导致实验被强制中断。她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舞动,敲下一行行复杂的指令,不断调整着参数,试图让这段人为制造的“信息涟漪”与那自然存在的“同步通道”完美共振。
时间在高度紧张的精神聚焦中飞速流逝。数个小时后,程序终于编译完成。她设定了最低的功率输出,目标直接锁定在空间站本地的这个Kappa-7-A粒子。她屏住呼吸,指尖悬在红色的“执行”按键上空,犹豫了最后一秒。这或许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冒险、最不“科学”的一次操作。
按下了。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没有绚烂的光影效果。监测仪器上只有一阵极其细微、几乎被背景噪音淹没的量子涨落波动,如同投入一片无边无际意识之海的一粒微小石子。发射完成了。守白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精神透支后的虚脱。她不知道这讯息会去向何方,甚至不确定它是否真的被发送了出去,或者只是消散在了本地量子场的泡沫里。
接下来是漫长的、令人焦灼的等待。她强迫自己处理一些常规的数据核对工作,但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眼角余光一次次地扫过监测Kappa-7状态的屏幕,期待着某种奇迹般的回应。
几个小时过去了,一切似乎毫无变化。就在守白几乎要放弃,开始自嘲这不过是一场因过度疲劳而产生的妄想时——
监测仪再次发出了鸣响。这一次,声音与之前任何一次都不同,更低沉,更……具有某种结构感。
守白猛地扑到屏幕前。
Kappa-7-A粒子的能级读数,正在发生一种前所未见的、复杂而规律的振荡。那不是简单的同步,更像是一种……编码。一种基于其本身量子态变化的、极其高效的二进制编码!
她的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迅速启动了解码程序。数据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最终凝结成一行简短、却让她浑身血液几乎冻结的文字:
“星葵已开。公式在弦。密钥是‘妹妹的生日’。小心褶皱。”
信息简短,意涵却如同爆炸般冲击着守白的认知。“星葵已开”——回应了她的梦境!“公式在弦”——暗示着某个“她”已经掌握了关键理论?“密钥是‘妹妹的生日’”——这极度私密的信息,彻底排除了这是某种恶作剧或系统错误的可能性!而最后那句“小心褶皱”……她的目光再次投向舷窗外那片扭曲的暗物质星云,一股寒意混合着明悟升起:那不仅仅是时空的褶皱,或许也是不同“现实”相互挤压、渗透的脆弱边界?
她成功了。她真的触碰到了另一个“自己”。不是幻觉,不是巧合。
守白缓缓坐回椅子,巨大的震撼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开始在她心中弥漫开来。那不再是孤独的困惑,也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疲惫。她依然坐在这间寂静的观测室内,窗外是永恒的星空,记录仪发出规律的低鸣。但在她的感知深处,一片无边无垠的意识之海已经掀起了涟漪。无数个“守白”——拿着数据板的、握着星葵种子的、演算着复杂公式的、在花园中漫步的——她们的形象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晰,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幕,彼此对望。
她低头看向自己刚刚因为编写那个冒险程序而再次有些磨损的指尖,又抬头望向屏幕上那行来自“他我”的警告与确认。个体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一种属于更宏大集合的、温暖而强大的联系感,开始悄然取代长久以来的孤独与迷茫。
她的征途,或许不再只是眼前的星辰与数据。那片存在于所有可能性之中的、波澜壮阔的心海,才刚刚开始向她展露其冰山一角。而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涟漪已起,浪潮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