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观博物馆,如果说昨天温静讲解故宫建筑展现的是她作为美术老师在宏观美学和历史底蕴上的深厚功力,那么今天,当她站在这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面前时,她所展现的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专业素养。
她没有像导游一样背诵着“这是什么材质,那是什么年代”的解说词,而是带着学生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大家看这件点翠凤冠,”温静指着展柜里那件流光溢彩的皇后头冠,声音里带着惋惜,“‘点翠’听起来很美,但它的工艺却很残忍。工匠需要从活的翠鸟身上取下最鲜亮的羽毛,再一点点地镶嵌上去。这一顶凤冠可能需要牺牲数百只翠鸟的生命。所以你们看,它那幽蓝色的光泽里既有帝王的奢华,也藏着无声的生命悲鸣。”
一番话,让原本只顾着惊叹“好看”的学生们都安静了下来。他们眼中的凤冠不再只是一件冰冷的奢侈品,而多了生命厚度。
杨明宇站在队伍后面看着温静侃侃而谈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看她讲课时的模样,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与从容更能吸引他的目光。这是一种灵魂层面的共鸣,是一种两个成熟心智之间的相互欣赏。
而这份欣赏也毫无保留地看在苏晓蔓的眼中。
她发现他的目光几乎全程都追随着温老师的身影,那眼神满是她从未见过的温柔与专注。那才是带着爱意的凝视。
虽然已经放弃,不过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幕,心有点酸,有点涩。
接下来,温静又领着他们来到了一幅巨大的古画面前。
“这幅画叫《千里江山图》,是北宋一位叫王希孟的十八岁天才画家的作品。你们看这青绿山水用的颜料是石青和石绿,都是珍贵的矿物,所以历经千年色彩依旧鲜艳如新。”
杨明宇适时地走上前,笑着补充了一句:“而且,这位天才画家在画完这幅传世名作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了。有人说他英年早逝,也有人说他归隐山林。他就像一颗流星,用尽一生的才华划亮了整个夜空,然后就消失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唏嘘的传奇。”
一个讲艺术,一个讲历史。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两人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一刻,苏晓蔓看得有些痴了。
原来,成年人之间的默指是这样的。
青春期的嫉妒心一旦种下,就像一株疯狂的藤蔓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生长。但当这份嫉妒的对象优秀到让你连嫉妒的资格都感觉不到时,它就会转化为敬佩、失落和自惭形秽的复杂情绪。
苏晓蔓此刻就正被这种复杂的情绪包裹着。
温静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沉默,在讲解完画作后主动走到了她的身边,微笑着问:“晓蔓,在想什么呢?”
“没……没什么,就是觉得温老师您懂的真多。”苏晓蔓有些窘迫地回答。
温静笑了笑,目光里没有丝毫的炫耀,反而充满了鼓励。她像是看穿了少女的心事,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这正是她性格中最大的温柔——她从不让任何人感到难堪。
“其实每个领域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就像你父亲,他管理着一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那也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我倒想问问你,晓蔓,如果以你父亲的专业眼光来看,你觉得故宫这个古代的‘城市核心区’在规划上有什么值得我们现代城市借鉴的地方吗?”
这个问题堪称经典。
它既巧妙地肯定了苏晓蔓的家庭背景,给予了她足够的尊重;又将她从一个被动的倾听者提升到了一个平等的交流者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给了苏晓蔓一个展示自己见识的机会。
苏晓蔓愣住了,她没想到温老师会问她这么专业的问题。
“我……我觉得,”她深吸一口气,“故宫的规划最值得借鉴的是它的中轴线理念。它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轴线,更是一条文化的、秩序的轴线,它给了整个城市一个清晰的骨架。还有它的‘功能分区’,前朝后寝,文东武西非常明确,避免了混乱。我爸常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会显得杂乱无章……”
她凭借着出色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将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表达了出来。
当她说完后,不仅是温静,连杨明宇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说得非常好!”温静由衷地称赞道,“你看,你也很懂啊。以后我们真的可以多交流。”
她感到了一阵喜悦,但紧随而来的却是更深的失落。
因为她明白,温老师的这份赞许是长辈对晚辈的鼓励,是强者对弱者的提携。这份善意背后是身份差距。温老师是在用她的方式体面地告诉自己:孩子,你很优秀,但你应该在你的世界里发光。
苏晓蔓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她默默地退回到了人群里,看着杨明宇和温静又并肩走在了一起,两人低声说笑着,阳光透过宫殿的飞檐在他们身上洒下金色的光斑。那画面,和谐得像一幅画,一幅她永远也走不进去的画。
她为自己之前那些幼稚的试探和刻意的“偶遇”感到了一丝羞耻。她意识到,自己和温老师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年龄更在于格局和境界。
游览在继续,但苏晓蔓的心思已经不在这里了。她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她到底喜欢杨老师什么?是他的成熟稳重?是他逆转命运的能力?还是在他身上看到的那种自己父亲所不具备的理想主义光芒?
或许都有。但更重要的是,她喜欢的是那个更强大的自己的投影。她希望成为像他一样能够掌控自己命运、能够给予别人温暖和力量的人。
想通了这一点,她忽然觉得豁然开朗。
傍晚,返回青年旅社的大巴上,所有人都累得东倒西歪。苏晓蔓却异常清醒,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北京夜景霓虹闪烁,车水马龙。
她默默地拿出手机,给远在江城的父亲发去了一条长长的短信。
她没有提自己的那些少女心事,只是详细地讲述了这两天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从地铁的拥挤,到清华的思辨,再到故宫的震撼。
短信的最后,她写道:“爸,我以前总觉得我们家已经很好了。但来到这里我才发现,世界很大,优秀的人很多。我不想再当一个被保护的公主了。我想靠自己的努力,去看看更高地方的风景。”
这既是写给父亲的信,也是写给她自己的成长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