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浦江的流水,在世博园日复一日的喧嚣与惊叹中悄然滑过。转眼间,为期一百八十四天的盛宴,终于迎来了它的终章。二零一零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夜晚,上海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与五月开幕时截然不同的情绪——少了几分最初的亢奋与好奇,多了几分沉淀后的满足、留恋,以及一种对圆满收官的盛大庆祝。
林向洋一家,站在外滩熙攘的人群中,等待着那场预告许久的闭幕烟花表演。与初来时的沉重和迷茫相比,此刻林向洋的心境已然不同。哥哥林卫东那边传来的捷报,像一剂强效的强心针,不仅扫荡了他心中积郁的部分阴霾,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并非独自在寒冬中挣扎,他的家族,乃至他的国家,都有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力量在支撑、在奋进。
小林帆被爸爸抱在怀里,玩了一天的孩子早已疲惫不堪,此刻小脑袋耷拉在林向洋的肩膀上,睡得正沉,嘴角还挂着一丝甜甜的笑意,怀里紧紧搂着那个蓝色的“海宝”。陈静站在丈夫身边,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她望着对岸世博园那些在夜色中依旧熠熠生辉、却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奇特建筑,眼神复杂。这里有震撼,有开阔的眼界,也有对即将回归日常生活的淡淡惘然。
“一百八十四天,真快啊。”陈静轻声感叹,“好像昨天才排着长队进中国馆。”
“是啊,”林向洋调整了一下抱儿子的姿势,让小家伙睡得更舒服些,“但这一百八十四天里,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比过去几年加起来都多。” 他顿了顿,看着妻子,“也值了。”
就在这时,对岸浦东世博园区的方向,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爆鸣!一道金色的光点拖着耀眼的尾焰,锐利地刺破沉沉的夜幕,如同一支响箭,直射天穹!
刹那间,仿佛收到了总攻的号令!
“嘭!”“嘭—嘭—嘭—!”
无数光点从浦江两岸的特定区域腾空而起,呼啸着,争抢着,在抵达最高点的瞬间,轰然绽放!
巨大的、层层叠叠的绚丽花朵,在夜空中轰然怒放!金色的菊,紫色的罗兰,红色的牡丹,蓝色的鸢尾……用最炽热、最短暂的生命,将整个黄浦江的上空,渲染成一片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的梦幻花园。光芒倒映在暗沉的江面上,随波流动,仿佛天上地下的星河交汇在了一起。
烟花的轰鸣声连绵不绝,如同激昂澎湃的交响乐,敲打着每个人的耳膜,也敲打着每个人的心扉。光芒明灭之间,照亮了外滩上万头攒动的观众脸庞,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惊叹、兴奋与不舍。
林向洋抱着儿子,陈静依偎在他身旁,一家三口在这片声与光的海洋中,构成了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剪影。
“真美啊……”陈静喃喃道,眼眸中被烟花映照得五彩斑斓。
林向洋没有立刻回应。他望着那用极致绚烂向世界告别的盛大演出,心中激荡的情绪远比眼前的景象更为复杂磅礴。这烟花,不仅仅是为世博会画上的一个完美句号,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和一个崭新纪元的开幕礼炮。
他想起了这一百多天里,在世博园看到的点点滴滴:中国馆里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情对话;日本馆里精准而亲和的机器人;沙特馆那令人窒息的视觉史诗;德国馆那代表工业未来的“动力之源”;美国馆前与史密斯夫妇友好的交流;还有哥哥那通来自戈壁滩、代表着国家硬实力的捷报……
所有这些碎片,在这一刻,被这漫天烟花奇妙地缝合、熔铸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无比清晰的认知:一个能够成功举办如此规模、如此水平、如此包容的全球盛会的国家,一个能够在外交场合自信表达、在民间层面友好交流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在隐秘的戈壁深处,依靠自身力量突破尖端技术壁垒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仰人鼻息、艰难追赶的旧日模样了。
它正以一种更加自信、更加沉稳、也更加包容的姿态,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这烟花,是为过去的辉煌成就喝彩,更是为即将展开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征程壮行!
“是啊,真美。”林向洋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静力量,穿透了烟花的轰鸣,清晰地传入陈静的耳中,“但这烟花的背后,是实力,是底气。静静,你看,这个世界正在加速变化。世博会让我们看到了方向,大哥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底气。我相信,危机终会过去,而且,危机之后的世界,玩法一定会变。我们……我们也不能掉队。”
他的目光从绚烂的夜空收回,落在妻子脸上,眼神坚定:“回去之后,我们要好好想想,怎么把这次看到、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哪怕从头开始,哪怕从小做起,也一定要跟上这个时代。”
陈静看着丈夫眼中重新燃起的、被理性思考淬炼过的光芒,那不是危机前盲目乐观的光,而是历经磨难、看清前路后更加执着的光。她用力点了点头,伸出手,紧紧握住了他空着的那只手臂。无需多言,支持与信任尽在其中。
* * *
几乎在同一片夜空下,纬度更高、经度偏西的西北戈壁滩。
这里没有烟花的绚烂,没有鼎沸的人声,只有仿佛亘古不变的、深沉的寂静。夜凉如水,空气清冽得如同冰镇的泉水。基地生活区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只能照亮有限的范围,更远处,是无边的黑暗与笼罩一切的星空。
林卫东和赵庆兰并肩漫步在厂区安静的水泥路上。成功的狂喜和与家人分享荣耀的激动过后,生活回归了它固有的、略带沉重的平静节奏。但这份平静之下,蕴藏着的是更加踏实的力量。
赵庆兰挽着丈夫的胳膊,感受着他臂膀传来的、令人安心的坚实感。她不再像电话里那样激动哭泣,脸上带着一种平和而满足的神情。作为航天人的家属,她比任何人都懂得,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更多的是长久的坚守与默默的付出。
“今天天气真好,星星真亮。”赵庆兰仰起头,望着天空,轻声说。这里的星空,与上海那片被烟花和霓虹映亮的夜空截然不同。它无比深邃,无比清澈,银河的轮廓清晰可见,无数星辰如同钻石碎屑,毫无保留地洒满了黑丝绒般的天幕,壮丽得令人心生敬畏。
“嗯。”林卫东也抬起头,目光投向那无垠的星海。他的眼神不再是测试成功那晚的激动与告慰,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属于开拓者的凝视。
在那片璀璨的星海中,他知道,一定有由中国制造、由中国发射、并由中国人操控运行的卫星,正沿着既定的轨道,沉默而精准地环绕着地球飞行。它们或许正在为世博会闭幕式的通讯提供着保障,或许正在为远洋航行的船只导航,或许正在监测着祖国的山川地貌,或许,正在为未来更遥远的深空探测积累着数据。
其中,也许就有他们刚刚测试成功的新型材料,即将应用其上的下一代航天器的未来轨迹。
一南一北,一热闹一寂静,一面向世界展示繁华与包容,一面向宇宙探索未知与边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却同样澎湃着这个古老国家迈入新纪元的、不可阻挡的蓬勃生机。
“世博会今天晚上闭幕了吧?”赵庆兰忽然想起,轻声问道。
“嗯,应该是。”林卫东答道,目光依旧停留在星空,“向洋他们,应该正在看烟花。”
“真想去看看啊。”赵庆兰语气里带着一丝向往,但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坦然,“不过,在这里看着咱们自己的星星,也挺好。”
林卫东收回目光,看向妻子,在星光的微芒下,她的侧脸显得格外柔和而坚韧。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挽着自己胳膊的手背。
“是啊,挺好。”他说道,语气沉稳而充满信心,“世博会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门,而我们,是在为中国的未来,铸造通往更遥远星空的门。形式不同,目标一致。”
他再次望向星空,仿佛能看到那由无数中国人梦想与汗水汇聚而成的曙光,正在地平线下跃动,即将喷薄而出。
“一个新的纪元,已经开始了。”
他这句话,既是对妻子说的,也是对脚下这片沉默的土地说的,更是对那片承载着无限未来的星空说的。
对于林向洋而言,新纪元意味着在时代浪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意味着务实转型与坚韧生存;对于林卫东而言,新纪元意味着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向更深更远的空间,意味着持续攻坚与为国铸剑;而对于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而言,新纪元意味着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提升,意味着自信、沉稳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接所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一夜,浦江的烟花与戈壁的星光,共同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曙光已现,征程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