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诏书如同长了翅膀,迅速由天枢城传遍华胥十州。初始,坊间乡野的百姓听闻,多是茫然与惊疑。“万民议事院”?“官吏十条禁令”?这些词汇对终日为生计奔波的升斗小民而言,太过陌生,甚至有些骇人听闻。
然而,随着官府派出的吏员敲着锣、张贴告示,用最直白的话语反复宣讲,加之茶坊酒肆间那些识文断字、消息灵通之人的解读,一股难以抑制的骚动与热望,开始在民间悄然滋生、蔓延。
天枢城西市,历来是商贾云集、三教九流汇聚之地。一家挂着“清源茶社”招牌的二层茶楼,此刻人声鼎沸,比往日更加热闹。
“听明白了吗?以后咱们小老百姓,也能选人去那什么……议事院?还能看着官老爷们办事?”一个担着菜筐刚歇脚的老汉,扯着身旁一个看似读过几年书的账房先生问道,眼神里满是不可置信。
那账房先生扶了扶头上的方巾,带着几分矜持与兴奋解释道:“老丈,正是如此!元首圣明啊!这‘万民议事院’,就是让咱们种田的、做工的、行商的,都能推举信得过的人,去那院里说话!官府以后做什么大事,得先让院里议一议,咱们选上去的人,还能盯着他们,看他们有没有贪赃枉法!”
“真有这等好事?”旁边一个铁匠铺的汉子凑过来,声如洪钟,“那些官老爷能听咱们的?”
“白纸黑字,诏书都下了!”另一个布贩子挥舞着手臂,“没听见说吗?还有那‘十条禁令’!当官的要是再敢欺负咱们,伸手要钱,或者不好好办事,直接就上那个什么……‘黑榜’!一辈子完了,连儿子孙子都不能再做官!我的老天爷,这可比什么都灵!”
茶社中央,一个说书先生猛地一拍醒木,压下满堂喧哗,清了清嗓子,便开始即兴发挥,编起了新段子:
“话说咱华胥元首,真乃千古明君!眼见那世间蠹虫,欺压良善,心中愤懑,夜不能寐。忽一日,梦得神人指点,曰:‘民为水,官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元首顿悟,遂颁下新政,开万民议事之先河,立十条铁律以正官箴!这才是真正为民做主的王法,咱华胥百姓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满堂茶客听得如痴如醉,轰然叫好。那说书先生口中的故事虽多演绎,却真切地道出了底层民众的心声。
而在被选为试点的链州和雨林州,变化更为具体和真切。
链州某处以渔业为主的滨海村落,往日里,渔民们除了缴纳渔税、服从官府调度,几乎与“政事”无缘。今日,村口平日里用来晾晒渔网的空地上,却破天荒地聚集了几乎全村的成年男女。一名身着监察院低级吏员服饰的年轻人,正站在一块临时搬来的木板上,大声宣讲着“乡议事会”代表该如何推选。
“……各位乡亲父老!依照元首诏令和《万民议事院组织法》,咱们村,可以推举三位代表,进入乡议事会!这代表,不分男女,只要是本村常住、品行端正、大家信得过的就行!可以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可以是捕鱼的好手,也可以是善于经营、能为村里谋利的能人!今日,咱们就在此,公开推举,当场唱票!”
渔民们起初还有些拘谨和不知所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当那监察吏员鼓励大家提名,并有人率先喊出村里一位常为渔民调解纠纷、处事公道的老渔夫的名字时,场面渐渐热络起来。
“我选海老三!他懂行,人也公道!”
“我觉着阿良嫂行!她心细,上次官府要多收泊船钱,就是她去理论回来的!”
“张秀才识字,能帮咱们写状子……”
提名,争论,最终在监察吏员的主持下,村民们用投豆子的方式,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三位代表。当结果宣布时,那三位被选上的渔民,脸上满是激动与惶恐,而落选者和大多数村民,则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与期待。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村子的未来,自己竟也能说得上话。
同样的场景,在雨林州的归化部落村落,在链州的港口市镇,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尽管过程中不乏混乱与争执,但那勃勃的生机与被点燃的希望,却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
对于“十条禁令”与“黑榜”,民间的声音则几乎是一边倒的拥护。尤其是那些曾受过胥吏盘剥、或见识过官官相护的百姓,更是将其视为天降的护身符。
“早该如此!看那些喝兵血的,吃冤枉钱的,以后还敢不敢!”
“这才是真正的王法!当官不为民,就该回家抱孩子去!”
“元首这是把咱们老百姓当人看啊!”
民心如水,温顺时滋养万物,汹涌时亦能改天换地。这两项新政,如同两道强劲的溪流,已然汇入这民心之海,开始悄然改变着华胥这片海外新土的风貌与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