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让老太太先自己练习,接过蛐蛐罐,摸了摸竹丝,又看了看罐口的编纹,还轻轻敲了敲罐身:“小伙子,你没被骗,这是‘网纹编’的蛐蛐罐,民国的老物件,当年不少爱养蛐蛐的人都用这种,你看这罐口的包浆,是常年用手摸出来的,温润得很,八百块钱买得挺值。”
小伙子一听,立马松了口气:“太好了!苏师傅,我就怕被骗,昨天看你帮那个大哥鉴宝,说得特别准,今天特意来找你。那这蛐蛐罐,我该怎么保养啊?”苏明耐心地说:“平时别用水洗,就用干布轻轻擦,别往太阳底下晒,也别往高处放,怕摔碎了,放在干燥的地方就行。”
小伙子连连道谢,从兜里掏出一包烟,非要给苏明:“苏师傅,谢谢你,这烟你抽,别嫌弃。”苏明摆摆手:“烟我不抽,你拿回去吧,以后有老物件的事儿,随时来找我就行。”小伙子没办法,只好把烟收起来,又看了会儿苏明教老太太编篮子,才慢慢走了。
中午,王老板来了,手里拿着两张拍卖会的门票:“苏师傅,收拾收拾,吃点饭,下午咱去拍卖会,两点开始,别迟到了。”苏明点点头,跟老太太打了个招呼,就跟着王老板去了旁边的小饭馆。
俩人点了几个家常菜,王老板一边吃,一边跟苏明说:“今天拍卖会上有三件竹编物件,一件是清代的竹编首饰盒,一件是民国的竹编扇子,还有一件是建国后的竹编背篓,都是老物件,你到时候好好看看,要是有合适的,咱可以拍下来,放在你店里当样品,也能给学员们讲讲。”
苏明点点头:“好,到时候我好好看看,要是手艺好、保存得完整,就拍下来,也让大伙儿见识见识不同年代的老竹编手艺。”俩人匆匆吃晚饭,就往拍卖会现场赶,刚到地方,就见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大多是做文玩生意的,还有不少收藏爱好者。
拍卖会开始后,前面拍的都是瓷器、字画,苏明也不太懂,就坐在旁边听着,偶尔跟王老板聊两句。直到主持人拿出第一件竹编物件——清代的竹编首饰盒,苏明才坐直了身子,眼睛紧紧盯着舞台。
主持人拿着首饰盒,介绍道:“这件是清代晚期的竹编首饰盒,‘缠丝雕花编’,纯手工制作,保存得非常完整,起拍价一万块,每次加价五百块。”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举牌:“一万零五百!”“一万一!”
苏明仔细看着首饰盒,越看越喜欢:“王老板,这首饰盒手艺真好,竹丝细得跟头发丝似的,花纹编得也特别精致,保存得还完整,确实是好东西。”王老板点点头:“是啊,这物件少见,你要是喜欢,咱就拍下来,价位别太高就行。”
苏明点点头,等别人加到一万五的时候,举起了牌:“一万五千五百!”台下的人看了他一眼,又有人举牌:“一万六!”苏明犹豫了一下,又举牌:“一万六千五百!”这次,没人再举牌了,主持人敲了敲锤子:“一万六千五百块,成交!”
苏明心里挺高兴,这可是他第一次参加拍卖会,还拍下来一件好东西。接下来,民国的竹编扇子和建国后的竹编背篓,苏明也看了,扇子的手艺不错,但有点磨损,背篓虽然完整,但手艺比较普通,苏明就没再出价。
拍卖会结束后,苏明拿着拍下来的首饰盒,翻来覆去地看,笑得合不拢嘴:“王老板,你看这手艺,多精致,当年能编出这玩意儿的,绝对是顶尖的巧手艺人,拍下来太值了。”王老板笑着说:“还是你眼光好,这物件放在你店里,肯定能吸引不少人,以后学员们来了,你也能给他们讲讲清代竹编的手艺特点。”
俩人拿着首饰盒,回到苏明的店里,刚进门,就见上午那个学编篮子的老太太,还有几个来学手艺的人,都在店里等着。老太太一见苏明,就笑着说:“苏师傅,你可回来了,我们等你好久了,想让你再教教我们编篮子。”
苏明点点头,把首饰盒放在货架上,跟大伙儿说:“你们先看看这个首饰盒,是清代晚期的老物件,‘缠丝雕花编’,手艺特别好,你们仔细看看上面的纹路,编得多细腻,以后你们练熟了,也能编出这样的好东西。”
大伙儿围在货架前,一边看,一边赞叹,都说老手艺太厉害了。苏明笑着说:“别光看,咱们接着学编篮子,只要你们有耐心,慢慢练,肯定能编出比这个还好的物件。”说着,就拿起竹丝,继续教大伙儿编篮子,铺子里又热闹了起来。
有个小姑娘,学得特别快,没一会儿就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篮子,高兴地说:“苏师傅,你看我编的,是不是特别好?”苏明拿起篮子,看了看:“不错不错,进步太快了!就是收边的时候再紧一点,就更完美了,我再教你一遍收边的手法。”
一直忙到傍晚,来学手艺的人都走了,苏明才得以歇口气。他把今天拍下来的首饰盒,小心翼翼地摆在货架最显眼的地方,又把今天鉴宝、学手艺的事儿,一一记在本子上。王老板走了过来:“苏师傅,今天收获不小啊,拍了个好物件,还教了这么多学员。”
苏明笑了笑:“是啊,今天挺充实的,不仅拍了个好物件,还看到不少人喜欢老竹编手艺,心里挺踏实的。”王老板点点头:“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学的,你的手艺好,人又实在,不收费、不糊弄,肯定能把老竹编的手艺传得更广。”
王老板走后,苏明收拾好铺面,煮了一碗面条,就着中午剩下的菜,吃得特别香。他拿出手机,给张大爷打了个电话,跟他说今天参加拍卖会、拍下手饰盒的事儿,张大爷在电话里笑着说:“好,好,苏明,你真能干,在京城好好干,等你有空,就把这些老物件拍下来给我们看看,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挂了电话,苏明拿起竹丝,又开始编翡翠形状的小挂件,手指虽然粗糙,却格外灵活。窗外的潘家园,灯火越来越亮,吆喝声、脚步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很。但铺子里安安静静的,只有竹丝穿梭的细微声响,格外踏实。
他看着货架上的老物件,有他从村里带来的,有他在交流会上淘的,还有今天拍卖会上拍的,每一件都承载着老手艺的痕迹,每一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知道,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找他鉴宝、学手艺,还会有更多的老物件被他发现、被他守护。
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潘家园,他都会一直守着这份初心,不收钱鉴宝,免费教手艺,实诚做人,扎实做事,把老竹编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让这些老物件的故事,让这份老手艺的温暖,在这热闹的京城,一直延续下去,越传越远。
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苏明收拾好工具,关好铺面的门,躺在小床上,心里满是期待。他期待着明天能遇到更多喜欢老竹编的人,期待着能淘到更多好的老物件,更期待着能让这门老手艺,在他的手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