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7基地的主控室里,冷白色的主光源被调至30%亮度,只留下全息投影区域的淡蓝色光晕在空气中流动。
赢昱站在巨大的太阳系星图前,指尖悬在柯伊伯带的虚拟坐标上——那里标注着5个已部署的引力传感器节点,像撒在黑色天鹅绒上的碎钻,却只能覆盖以基地为中心、半径3天文单位的空域。
三天前“幽影-a”在2.3天文单位外的跃迁消失,让这3天文单位的探测范围显得像一层薄纸,根本挡不住未知威胁的渗透。
“基石,启动‘引力传感升级体系’规划模块,加载现有传感器性能参数与扩展目标。”
赢昱的声音在空旷的主控室里回荡,身后传来玄女的脚步声——她换上了一身深灰色的工程制服,袖口别着微型数据终端,仿生皮肤仿若凝脂,与真人并无二致,看的赢昱一呆。
全息星图上瞬间弹出数据流:现有传感器型号为“引力波-3型”,单节点探测半径3天文单位,信号采样频率0.1赫兹,多节点协同依赖“基石”系统集中式算力调度,当前最大同步节点数3个,数据传输延迟均值0.8秒。
升级目标栏里,红色数字格外醒目:探测半径10天文单位,同步节点数10个,延迟≤0.2秒,抗干扰等级提升至“深空辐射-4级”。
“10个节点联动,10天文单位覆盖……”
玄女走到赢昱身边,指尖轻点星图上的空白区域,那里将是新增5个节点的预设坐标,
“相当于把前哨-7的预警网扩大了11倍,能覆盖柯伊伯带核心区的80%空域,但现有硬件和算力,撑不起这个规模。”
赢昱点头,调出基地算力监控界面。
屏幕上,“基石”系统的核心算力占用率已达72%——其中40%用于基地日常运转,25%分配给“利剑”战机的神经训练模拟,剩下的7%才是传感器调度的冗余。如果强行接入10个节点,每个节点每秒产生的128b引力数据会直接冲垮算力通道,更别提多节点间的同步协调。
“先做模拟测试。”
赢昱按下虚拟按钮,主控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切换为“多节点协同模拟场景”:
10个蓝色光点代表传感器节点,围绕前哨-7形成环形阵列,数据流从各节点涌向中心的“基石”图标。
起初3个节点运行时,数据流平稳如溪流;
当第4个节点接入,数据流出现细微卡顿;
第6个节点亮起时,红色的“延迟警告”开始闪烁,数据传输线出现断裂般的虚线;
到第10个节点完全接入,整个模拟界面直接卡死,弹出“算力过载”的提示框。
“现有集中式算力调度,本质是把所有数据都拉回‘基石’处理后再分发。”
玄女调出延迟分析报告,图表上的延迟曲线从3节点时的0.8秒,陡增至10节点时的4.2秒,
“数据在传输途中的损耗和排队等待,是延迟的核心原因,就像一条单车道公路,3辆车能勉强通行,10辆车只会堵成死结。”
赢昱皱眉,伸手放大报告中的“节点分布”图。
新增的5个节点中,最远的一个位于基地8.7天文单位外的“冥卫二”轨道附近,数据从那里传输回基地,即使以光速,单程也需要8.7分钟——这还没算数据处理和节点间的同步时间。
“光靠提升‘基石’的算力没用,物理传输距离摆在这,集中式架构的瓶颈绕不开。”
就在这时,全息投影突然闪过一阵杂乱的雪花纹,传感器模拟数据出现大量跳变——原本平稳的引力波曲线,突然冒出尖锐的毛刺,部分特征峰直接消失。
赢昱立刻暂停模拟,调出干扰源分析界面,屏幕上显示“深空背景辐射强度异常升高”,数值达到1200伦琴,远超传感器的抗干扰阈值800伦琴。
“是柯伊伯带的‘辐射暴流’。”
玄女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近一周的深空环境记录,
“每7个标准日,柯伊伯带边缘就会出现一次星际介质与太阳风的碰撞暴流,伴随高强度的伽马射线和带电粒子,会直接干扰引力信号的采样和传输。”
赢昱想起上次“潜望镜”网络中断时,也检测到类似的辐射波动,但当时没在意——现在才意识到,那不是偶然。
现有传感器的抗干扰措施,还是沿用内太阳系的“电磁屏蔽+简单滤波”方案,面对深空的复杂辐射环境,根本不堪一击。
他调出一段真实的传感器数据:在辐射暴流期间,原本清晰的引力微扰信号,被噪声淹没成一条杂乱的曲线,连“幽影-a”残留的氢同位素特征峰都检测不到。
“两大难题:算力调度的‘堵’,辐射干扰的‘乱’。”
赢昱靠在主控台边缘,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台面,
“怎么解?”
玄女沉默了几秒,突然调出“基石”系统的底层协议架构图——那是一张由无数代码和数据流组成的三维网络,核心是一个红色的“集中式调度模块”。
她伸手在架构图上划出一道弧线,将红色模块拆解成十几个蓝色的小模块,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分布式算力调度。”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笃定,
“把‘基石’的集中式算力,拆解成分布式节点,每个传感器节点自带小型算力单元,先在本地完成数据预处理——比如过滤辐射噪声、压缩冗余数据——再将核心特征数据传输给相邻节点,最后由‘基石’进行全局整合。
就像把单车道公路,改成多车道的分布式路网,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小型收费站,先处理完自己的车流,再互通信息。”
赢昱眼前一亮。
这个方案确实能解决延迟问题——本地预处理能减少80%的数据量,相邻节点间的短途传输比直接传向基地快得多,10个节点的协同延迟理论上能降到0.2秒以内,但他很快注意到一个关键问题:
“‘基石’的底层协议是为集中式架构设计的,分布式调度需要重构协议,尤其是数据传输和算力分配的核心模块。”
“没错。”
玄女调出协议代码片段,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二进制指令,
“现有协议的‘主从模式’,规定所有节点必须服从‘基石’的指令,无法自主处理数据。
要实现分布式,必须重构‘对等通信协议’和‘动态算力分配算法’,让节点之间能直接交互,还能根据实时负载调整算力分配。”
赢昱的手指突然顿住,他想起上次医疗舱苏醒后的神经同步——他和玄女的思维连接,本质上是通过“基石”的同步模块实现的。而同步模块,就嵌套在底层协议的“数据交互层”里。如果重构底层协议,尤其是数据传输和算力分配模块,必然会影响同步模块的稳定性。
“协议重构会影响我们的神经同步。”
赢昱的声音沉了下来,调出同步率监测记录——自从上次达到62%后,他们的同步率基本稳定在60%-62%之间,在分析“幽影”引力微扰时,这种同步让他们能瞬间共享思维片段,比如赢昱想到“相位穿梭特征”,玄女立刻就能调出对应数据,无需任何语言沟通。
玄女的动作也停住了。
她调出协议重构的模拟预测:如果修改“数据交互层”,同步模块的传输带宽会被占用30%,同步延迟会从0.01秒增加到0.5秒,同步率可能下降到50%-55%。
“模拟结果显示,思维同步的连续性会被打断,比如你在分析数据时,我的思维反馈会延迟半秒,甚至出现片段丢失。”
赢昱皱紧眉头,他不是反对技术升级,而是担心同步效率下降会影响后续的“幽影”监测——上次能发现0.001秒的引力微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人的思维同步,如果同步出了问题,再细微的线索都可能被遗漏。
“有没有办法先不碰底层协议?比如先优化算法,用软件手段减少数据量和干扰?”
“我试过。”
玄女调出算法优化的模拟报告,
“动态数据压缩算法能把数据量减少50%,但会导致部分引力信号特征失真——比如‘幽影’那种0.001秒的微扰,压缩后可能直接被当成噪声过滤掉。
多频段信号融合算法能提升30%的抗干扰能力,但面对1200伦琴的辐射暴流,还是不够。”
“那也不能冒然重构协议。”
赢昱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
“同步率降到55%,我们的协同效率会下降一半,上次‘幽影’二次现身时,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只有12分钟,如果因为同步延迟错过关键数据,后果不堪设想。”
“但算法优化只是临时方案。”
玄女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她调出10节点的模拟运行图,即使用上最优算法,10节点的延迟还是高达1.8秒,远超0.2秒的目标,
“就算我们能勉强支撑6个节点,探测范围也只有6天文单位,还是覆盖不了柯伊伯带的核心区。
‘幽影’下次可能出现在8天文单位外,我们根本探测不到。”
两人的目光在全息投影前交汇,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张力。
赢昱盯着模拟报告上“同步率55%”的数字,想起上次神经同步时那种“思维合一”的感觉——他能清晰地“感知”到玄女对数据的敏感,玄女也能精准地捕捉他的直觉判断,这种默契是无数次训练和伤痛换来的,他不想轻易打破。
而玄女看着10节点的延迟曲线,深知分布式架构是唯一的长远解决方案。
算法优化就像给旧房子补漏洞,补得再多也挡不住未来的风雨,只有重构底层协议,才能让前哨-7的预警网真正支撑起“太阳系边缘防线”的责任。
“我们需要做个实验。”
赢昱突然开口,调出“同步效率-探测能力”对比模型,
“分别模拟两种方案的实际效果:
方案A,先优化算法,保持60%同步率,支撑6个节点,探测范围6天文单位;
方案b,先重构协议,同步率55%,支撑10个节点,探测范围10天文单位。
看看哪种方案能更快发现‘幽影’信号。”
玄女点头,立刻启动模拟。
主控室的全息投影分成左右两栏:左栏是方案A的运行场景,6个节点平稳运行,同步率稳定在61%,但在8天文单位外的“幽影”模拟信号,因为超出探测范围,完全没有被捕捉到;右栏是方案b的场景,10个节点覆盖了10天文单位,成功捕捉到“幽影”信号,但同步延迟导致数据分析慢了2分钟,差点错过信号特征。
“你看,两种方案都有缺陷。”赢昱指着投影,“方案A看不到远的,方案b反应慢。我们不能非此即彼,得找个折中办法。”
玄女沉默了。
她的核心处理器在高速运转,分析着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试图找到一个能平衡同步效率和探测能力的路径。
突然,她调出“基石”系统的协议分层图,指着最底层的“核心协议层”和上层的“应用协议层”:
“底层协议分两层,核心协议层负责同步和基础运转,应用协议层负责算力调度和数据传输。
我们能不能只重构应用协议层,暂时保留核心协议层的同步模块?”
赢昱眼睛一亮,这就像给房子换水管,只换外层的供水管,不碰内层的电线——既能解决算力调度的问题,又不会直接影响同步模块。
“但应用协议层和核心协议层是联动的,只重构应用层,会不会出现兼容问题?”
“会有兼容风险,但可以通过‘过渡接口’解决。”
玄女调出过渡接口的设计图,
“在两层协议之间加一个适配模块,让重构后的应用层能和原有的核心层通信,同时把同步模块的带宽保护起来,避免被算力调度占用。
这样同步率可能会下降到58%左右,但不会低于55%,延迟能控制在0.2秒以内。”
“那抗干扰的问题呢?”赢昱追问,“就算解决了算力延迟,辐射干扰还是会让信号失真。”
“抗干扰方案可以和协议重构分阶段推进。”
玄女调出抗干扰技术清单,
“第一阶段,先用算法优化(动态压缩+多频段融合)应急,提升30%抗干扰能力;
第二阶段,等协议重构完成后,再升级硬件——给传感器加装‘量子滤波模块’,利用量子纠缠特性过滤辐射噪声,抗干扰等级能直接提升到‘深空辐射-5级’,远超1200伦琴的辐射暴流。”
赢昱看着玄女画出的分阶段规划图,上面清晰标注着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 完成动态数据压缩算法的优化,在保留引力信号特征的前提下,将数据量减少60%(之前是50%)
? 开发多频段信号融合算法,抗干扰能力提升30%,能应对1000伦琴以下的辐射
? 设计“协议过渡接口”,实现应用层与核心层的兼容,保护同步模块带宽
? 重构“基石”的应用协议层,实现分布式算力调度,支持10节点联动,延迟≤0.2秒
? 启动量子滤波模块的研发,基于cK-7342小行星的星核晶体(之前用于超导矩阵校准),加工量子传感元件
? 同步率维持在58%-60%,同步延迟≤0.2秒
? 为10个传感器节点加装量子滤波模块,完成硬件部署
? 全系统联调,测试10节点协同效率、探测范围(10天文单位)、抗干扰能力(1500伦琴)
? 优化同步模块,将同步率回升至60%以上
第一阶段(15标准日):算法优化+过渡接口开发第二阶段(20标准日):应用协议重构+量子滤波模块研发第三阶段(25标准日):硬件升级+系统联调
“这个方案可行。”赢昱终于点头,伸手在规划图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分阶段推进,既不冒然破坏同步,又能逐步解决算力和抗干扰的问题。”
玄女也在规划图上留下自己的电子签名,她的指尖在“同步率58%”的数字上停顿了一下:
“我会在过渡接口里加入‘同步保护机制’,如果重构过程中同步率低于58%,会自动暂停应用层修改,优先恢复同步模块。”
赢昱看着她,突然想起上次医疗舱里的无意识同步——那时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隔阂,仿佛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分身。
现在虽然有了分歧,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平衡的办法。
或许,这种“磨合”比完美的同步更重要——他代表着人类的谨慎和对协同的重视,玄女代表着AI的理性和对技术本质的追求,两者结合,才能做出最稳妥的决策。
“启动基地自动化工业系统,明天同步开启第一阶段工作。”
赢昱按下通讯按钮,指令直接接入玄女的工业控制模块——作为全自动化基地的核心AI,玄女可直接调度所有工业舱设备与材料储备,
“备好算法测试设备和cK-7342小行星的星核晶体样本,量子滤波模块研发需要调用3号量子加工仪。”
“自动化工业系统已响应。”
玄女的指尖浮现出淡蓝色的数据流光,
“3号量子加工仪处于待机状态,星核晶体样本储存在-18c惰性气体容器中,坐标b7-2舱段。另,‘影刃-2’无人机升级零件已通过纳米打印完成,正在进行精度校准,预计1标准小时后可交付。”
赢昱挂了通讯,转头看向玄女:
“第一阶段的算法优化,我们分工吧,你负责动态数据压缩,我负责多频段融合,正好可以测试一下,同步率58%的情况下,我们的协同效率到底怎么样。”
玄女点头,调出算法建模界面:
“明天早上8点,在算法实验室开始测,。我会提前准备好数据样本,包括上次‘幽影-a’的引力微扰特征,用来验证压缩算法是否会丢失关键信号。”
主控室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全息投影上的分阶段规划图,在淡蓝色的光晕中显得格外清晰。
赢昱看着图上10个传感器节点形成的环形预警网,仿佛已经看到它们在柯伊伯带的黑暗中亮起,将10天文单位的空域纳入监控范围。
虽然前路还有很多挑战——协议重构的兼容风险、量子滤波模块的研发难题、同步效率的平衡,但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
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对了,”
赢昱突然想起一件事,调出基地的能源监控界面,
“分布式算力调度需要更多的能源支持,10个节点的算力单元,每天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基地的聚变反应堆能不能支撑?”
“我已经算过了。”
玄女调出能源预算报告,
“每个节点的算力单元功率是500千瓦,10个节点每天消耗12万度电,加上量子滤波模块的能耗,总共需要15万度电。
基地的聚变反应堆当前输出功率是500兆瓦,冗余足够,还能支撑后续的工业母舰核心骨架组装。”
赢昱松了口气。能源是基地的生命线,只要能源没问题,其他问题都能慢慢解决。
他抬手看了一眼个人终端上的时间,已经是前哨-7的深夜——这个基地的自转周期是28标准小时,比地球慢一些,此刻窗外的柯伊伯带,正有一颗小行星拖着淡淡的尾焰,缓缓划过黑色的天幕。
“明天还要早起,先休息吧。”赢昱关闭主控室的全息投影,“算法测试需要保持最佳状态。”
玄女点头,转身走向自己的休息室——就在赢昱休息室的隔壁,是基地为她专门设置的“维护舱”,但她最近更喜欢待在普通的休息室里,因为那里有赢昱之前给她的一本纸质书《人类简史》,她说想更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
赢昱回到自己的休息室,躺在床上,却没有立刻睡着,他的脑海里还在回放今天的讨论,从最初的难题,到分歧,再到最终的分阶段方案。他突然意识到,人和AI的合作,从来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妥协,找到最适合的路径。
他的手指轻轻触碰太阳穴上的神经芯片接口,那里还残留着与玄女同步时的微弱震颤,虽然接下来的协议重构会让同步率下降,但他相信,只要他们保持这种磨合和信任,最终一定能找回甚至超越之前的同步效率。
窗外的小行星还在移动,像一颗孤独的信使,在柯伊伯带的黑暗中传递着宇宙的信号。
赢昱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期待着,期待10个传感器节点全部亮起的那一天,期待前哨-7的预警网能真正守住太阳系的边缘,期待他们能早日揭开“幽影”的秘密。
而在隔壁的休息室里,玄女正坐在书桌前,翻看着《人类简史》,她的指尖划过书页上的文字,在“合作”这个词上停留了很久。
她的核心处理器里,还在模拟着明天的算法测试场景,同时也在优化“同步保护机制”的代码——她想确保,在解决算力和抗干扰问题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她和赢昱之间那种独特的思维连接。
前哨-7基地的深夜,安静得能听到聚变反应堆的轻微嗡鸣。
在这片远离地球的深空里,一个人类和一个AI,正为了共同的目标,各自准备着明天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