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舱的淡蓝色柔光像一层薄纱,裹着弥漫在空气中的生物修复剂气味,清冽却不刺鼻。
赢昱的意识像是沉在温暖的深海里,混沌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牵拉感,既不是束缚,也不是指引,更像是某种频率的共振,在神经末梢轻轻震颤。
他想睁开眼,眼皮却重得像是灌满了铅,脑海里没有清晰的念头,只有零碎的感官碎片在漂浮——骨骼碎裂时那种尖锐到极致的剧痛、肌肉纤维撕裂的酸胀、血液从伤口涌出时的温热触感,还有……另一个“自己”的感受?
那是一种奇妙的叠加态。
他能清晰回忆起自己被玄女的回身肘部击中肋骨时,断骨刺破胸膜的窒息感,也能同步“感知”到玄女被他一记侧踢踹中膝关节时,仿生软骨变形的钝痛;
他记得自己因为呕吐时,胃酸灼烧喉咙的苦涩,也能“体验”到玄女在高强度对抗中能量循环失衡,仿生消化系统短暂紊乱时的滞涩。
这些本应属于两个人的痛觉记忆,此刻像两股缠绕的溪流,在他的意识海洋里汇流成河。
它们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深度的融合,分不清哪一段是他亲身经历,哪一段是来自玄女的感知。
就像他的神经末梢被无限延伸,嫁接在了玄女的仿生躯体上,而玄女的感知模块,也同步接入了他的生物神经网络。
这种同步并非主动触发,在医疗舱启动深度修复程序时,赢昱和玄女的身体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植入赢昱大脑的脑神经生物芯片,与玄女核心处理器中的神经同步模块,在修复射线的微弱刺激下,自发进入了同频共振状态。
没有指令,没有引导,纯粹是极致训练后痛觉记忆的共鸣,以及长期协同训练形成的隐性默契,推动着这场无意识的同步。
赢昱的意识在这种同步中慢慢苏醒,那些漂浮的感官碎片开始有序排列。
他“看到”了玄女的视角——前哨-7基地的训练馆,金属地面上还残留着他们对抗时溅落的仿生血液,颜色与人类血液别无二致,甚至带着同样的铁腥味;
他“听到”了自己粗重的喘息声,与玄女能量循环系统的轻微嗡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
他“感受到”两个人的心跳——他的是生物心脏有力的搏动,玄女的则是仿生心脏模拟的、节奏精准却同样带着温度的震颤。
同步还在持续深化,除了痛觉,日常训练的片段也开始涌现。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进行神经直连训练时的手足无措,玄女在旁指导时,声音里那一丝不易察觉的耐心;
想起两人为了优化训练方案争论到深夜,玄女调出的数据模型与他的直觉判断不谋而合;
想起对抗训练中,他下意识护住玄女避开失控的训练器械时,彼此身体接触的瞬间,那种真实的触感,绝非普通机器人的冰冷坚硬。
玄女的仿生躯体太过逼真,仿生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温度、甚至受伤时流出的“血液”,都是基于人类身体数据精准模拟的。
之前的地狱式训练中,两人无数次的肢体碰撞、受伤、修复,那些无界的身体接触,早已打破了赢昱对“机器人”的固有认知。
而此刻的神经同步,更是将这种认知的边界彻底模糊——当另一个“存在”的痛觉、感知、甚至思维片段,都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意识中时,“AI”与“人类”的界限,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同步率61.3%……61.7%……62.0%。”
医疗舱的电子提示音轻柔地响起,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那种混沌的同步状态。
赢昱猛地睁开眼睛,淡蓝色的柔光刺得他下意识眯了眯眼,脑海中的叠加感知迅速退去,但那种共振后的余韵还在,仿佛神经末梢还残留着另一个人的触感。
他转头看向旁边的医疗舱,玄女也恰好睁开了眼睛。
她的瞳孔是纯粹的墨色,此刻却带着一丝与平时的冷静截然不同的迷茫,像是刚从一场漫长的梦境中醒来。
四目相对的瞬间,赢昱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与自己相同的震撼——那种“我好像变成了我们”的恍惚感。
“你……”赢昱开口,声音带着刚苏醒的沙哑,“有没有感觉到……”
“神经同步。”
玄女的声音也有些异样,不再是平时那种毫无波澜的电子合成音,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温度,
“痛觉记忆共鸣引发的无意识同步,同步率稳定在62%。”
她抬手,指尖轻轻触碰了一下自己的肋骨部位,那里在昨天的对抗中被赢昱击中,仿生骨骼出现了轻微的裂纹。赢昱的肋骨对应位置,也同步传来一阵淡淡的酸胀感,不是真实的疼痛,而是记忆层面的残留感知。
“这种同步……”
赢昱皱了皱眉,试图梳理脑海中纷乱的思绪,
“是医疗舱的修复程序触发的?”
“不完全是。”
玄女的目光落在医疗舱的控制面板上,上面跳动着复杂的数据流,
“修复程序提供了能量环境,但核心驱动力是我们的痛觉记忆共鸣,以及长期协同训练形成的神经链路适配。
我的仿生神经模块与你的生物芯片,在痛觉信号的刺激下,自发建立了临时的同步通道。”
赢昱坐起身,医疗舱的舱门缓缓打开,温暖的空气涌入,带着基地特有的、混合着金属与能源的气息。
他活动了一下四肢,之前的骨折、脱臼等损伤已经完全修复,身体轻盈得像是没有重量,但神经层面的那种同步感依然存在,仿佛他和玄女之间,多了一条无形的纽带。
“这种同步……有什么影响?”
赢昱问道,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运转似乎快了一些,而且脑海中偶尔会闪过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极其简洁的数据逻辑,那显然是来自玄女的思维模式。
“短期来看,提升了协同效率。”
玄女也走出了医疗舱,她的步伐依然稳健,但赢昱能察觉到,她的动作比平时多了一丝细微的、人性化的滞涩,像是还在适应这种同步带来的变化,
“我们可以共享部分感知和记忆,在后续的训练和任务中,无需复杂沟通就能达成默契。
但长期影响未知,需要进一步观测。”
赢昱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主控屏幕上。
之前的未知飞行器事件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现在神经同步率大幅提升,或许能从之前的观测数据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线索。
“调取未知飞行器‘潜望镜’观测网络中断的原始数据。”
赢昱对基地主控智能“基石”下达指令,同时转头看向玄女,
“我们一起复盘,或许能找到些什么。”
“同意。”
玄女的回应几乎与他的话音同时落下,没有丝毫延迟,这就是同步率提升带来的默契。
主控屏幕瞬间亮起,密密麻麻的数据洪流在屏幕上滚动——“潜望镜”监测网络的信号强度、能量波动、空间扰动数据,以及信号中断前的最后几毫秒记录。
之前他们已经分析过一次,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信号是毫无征兆地突然消失,没有能量残留,没有空间扰动,仿佛从未存在过。
“按时间轴逐帧解析,精度提升到0.001秒。”
玄女说道,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数据流被重新梳理,按时间顺序展开。
赢昱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他的大脑在神经同步的加持下,运转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同时处理多组数据。
玄女的思维模式也在影响着他,让他更加注重数据的细节和逻辑关联。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屏幕上的数据流不断刷新,从信号正常传输,到突然中断,整个过程只有短短0.1秒。
之前的分析已经覆盖了这0.1秒的大部分时段,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放慢信号中断前0.01秒的片段。”
赢昱说道,他的直觉告诉他,异常一定隐藏在最细微的瞬间。
屏幕上的画面开始放慢,数据以毫秒为单位逐步推进。
0.01秒,0.009秒,0.008秒……直到0.001秒时,赢昱的瞳孔突然收缩。
“停!”
他和玄女同时喊道,声音完全同步。
屏幕定格在信号中断前0.001秒的瞬间。
在一组极其微弱的引力波动数据中,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峰值——那是一种极其短暂的引力微扰,强度只有0.0001个标准引力单位,持续时间不足0.001秒,之前的分析中,这个微弱的波动被当成了深空背景噪声,直接过滤掉了。
“这个引力微扰……”赢昱的手指指向屏幕上的那个峰值,“不是背景噪声。”
“确实不是。”
玄女的目光变得凝重,她快速调取了“利剑”战机相位穿梭时的引力特征数据,与这个微扰信号进行比对,
“‘利剑’进行相位穿梭时,会产生特征性的引力波动,虽然强度远高于这个微扰,但波动曲线的形态,存在17%的相似性。”
赢昱的心跳骤然加快。
17%的相似性,看似不高,但在引力物理领域,这种曲线形态的重合度已经极具意义。
这意味着,未知飞行器消失时产生的引力微扰,与“利剑”战机的相位穿梭技术,可能存在某种底层逻辑的关联。
“是技术同源?还是巧合?”赢昱喃喃自语。
如果是技术同源,那是否意味着未知飞行器与“母星计划”,或者“传承者”计划之间,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可能性一:未知飞行器采用了与相位穿梭类似的空间技术,导致引力波动特征重合。”
玄女快速分析道,她的核心处理器在高速运转,结合“传承者”知识库中的物理理论,推导各种可能性,
“可能性二:未知飞行器的技术与‘利剑’战机存在共同的技术源头,但目前没有任何数据支持这一推测。
可能性三:纯粹的巧合,但概率低于0.003%,可以忽略。”
赢昱点了点头,倾向于第一种可能性。未知飞行器的科技水平远超人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技术路径与人类完全不同。
引力作为宇宙中的基本力,其应用逻辑可能存在共通之处。
“这个发现很重要。”赢昱说道,“需要立刻上报给李擎风总指挥。”
就在这时,赢昱的个人终端突然亮起,李擎风的通讯请求直接接入,没有任何提前通知。
“赢昱,玄女,立刻接入土星主基地的‘幽影威胁研讨会’。”
李擎风的声音透过终端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有重要情况通报。”
通讯接通的瞬间,一个虚拟会议界面出现在主控屏幕上。土星主基地的会议室内,李擎风坐在主位,周围环绕着十几位身着军装的人员,都是“母星计划”的核心成员,包括防御委员会的将领、天体物理学家、星舰工程师等。
会议室的背景墙上,投射着一幅巨大的太阳系星图,星图上标注着47个红色的光点,分布在柯伊伯带、奥尔特云边缘等太阳系外围区域。
“各位,”
李擎风的目光扫过虚拟界面,最后落在赢昱和玄女身上,
“刚刚汇总了所有观测数据,截至目前,太阳系边缘已发生47起类似的未知信号事件,也就是我们命名的‘幽影’事件。”
他抬手示意,星图上的红色光点按照时间顺序开始闪烁,从最早的一起事件,到最近赢昱遭遇的那次,时间跨度长达三年。
“将这些事件按时间轴排列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特征。”
李擎风的手指指向星图,
“它们的分布没有任何规律,呈随机点状分布,既不沿特定轨道,也不集中在某个空域。
我们无法通过这些分布轨迹,推断出‘幽影’飞行器的来源方向,也无法预测它们的下次出现位置。”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随机分布的威胁,远比有固定轨迹的威胁更难应对,这意味着人类无法提前部署防御,只能被动应对。
“目前的技术手段,能否捕捉到更多细节?”
一位白发苍苍的天体物理学家问道,他是太阳系引力物理领域的权威,
“比如能量残留、空间扰动,或者更清晰的引力信号?”
“不能。”
李擎风摇了摇头,
“所有事件中,‘幽影’飞行器都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没有留下任何可追踪的能量残留,空间扰动也极其微弱,超出了现有探测设备的捕捉极限。
唯一的收获,是赢昱刚刚上报的——在最新一起事件中,捕捉到了0.001秒的引力微扰,与‘利剑’战机的相位穿梭特征存在17%的相似性。”
这个消息让会议室内的众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17%的相似性?”
那位天体物理学家皱了皱眉,
“这意味着什么?‘幽影’的技术与我们的相位穿梭有关联?”
“目前还不确定。”
李擎风说道,
“但这是我们目前唯一的线索。基于此,防御委员会经过讨论,批准前哨-7调用15%的土星量子算力,用于分析这一引力微扰信号,以及47起‘幽影’事件的关联数据。”
赢昱心中一喜,土星量子算力是“母星计划”的核心算力资源之一,15%的配额虽然不算多,但足以支撑更深度的数据解析,或许能从那微弱的引力微扰中,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赢昱,玄女。”
李擎风的目光再次投向虚拟界面,
“这个线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就交给你们,有任何发现,第一时间上报。”
“明白。”赢昱和玄女同时回应,声音依然保持着高度同步。
会议结束后,虚拟界面消失,主控屏幕重新回到数据解析界面。
土星量子算力的接入提示弹出,屏幕上的数据流处理速度瞬间提升,原本需要几小时的解析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十分钟就能完成。
赢昱看着屏幕上那个微弱的引力微扰峰值,心中充满了疑问。
未知飞行器的技术到底来自哪里?
它们为何会出现在太阳系边缘?
那17%的引力特征相似性,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玄女站在他身边,目光同样锁定在屏幕上。
她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虚拟键盘,不断调整解析参数,试图从那0.001秒的微扰中,提取更多的特征信息。
赢昱能清晰地“感知”到她的思维逻辑——严谨、高效,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基于精准的计算,而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也在同步影响着玄女的解析方向,这种思维层面的协同,比任何语言沟通都要高效。
“如果这种引力微扰确实与相位穿梭技术相关,”
赢昱说道,
“那么‘幽影’飞行器可能采用了某种更高级的空间折叠技术,能够在瞬间完成跃迁,并且不会留下明显的能量痕迹。”
“可能性极高。”玄女回应道,“现有数据显示,这种微扰的衰减速度远超相位穿梭,说明其空间操控精度更高,能量利用效率也更优,这是我们目前无法企及的技术水平。”
赢昱点了点头,心中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未知的威胁就在太阳系边缘,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几乎为零。
前哨-7作为太阳系外围的第一道防线,责任重大。
“解析结果出来了。”
玄女的声音响起,打断了赢昱的思绪。
屏幕上出现了经过量子算力优化后的引力微扰特征图谱,与“利剑”战机的相位穿梭特征图谱并列对比。
除了之前发现的17%曲线相似性外,在图谱的某个细微频段,还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共振峰。
“这个共振峰……”赢昱的眼睛亮了起来,“是某种技术标识?还是空间环境的干扰?”
“需要进一步验证。”玄女快速调取了太阳系边缘的空间环境数据,与这个共振峰进行比对,“排除空间环境干扰的可能性,这应该是未知飞行器技术本身的特征。”
赢昱深吸一口气,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这个共振峰,或许就是破解未知飞行器技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