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弈与王芸安然离世的消息,如同深秋最后一片银杏叶飘落,初时无声,却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跨越重洋的、深远的涟漪。
消息首先在望归之地内部沉淀、发酵。没有震天的哭声,没有铺天盖地的缟素,一种深沉而克制的悲痛弥漫在空气中,随即转化为更坚定的力量。共理堂宣布,遵循林先生与夫人遗志,不举行盛大丧仪,唯在学院中央的银杏树下,设立一处静思角,供人缅怀。那株新植的、承载着两人精神的小银杏树旁,那块刻着三句箴言的青石,成了所有人心中无形的丰碑。
然而,当消息随着商船,历经数月,终于抵达中原神京城时,引发的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却又隐隐共鸣的景象。
年轻的皇帝赵琰,如今已步入沉稳的中年。当他从张承颤抖着双手呈上的密报中确认恩师离世的讯息时,正在御书房内批阅奏章的他,动作骤然停滞。朱笔悬在半空,一滴殷红的墨汁无声滴落在明黄的奏本上,泅开一片刺目的痕迹。
他沉默了很久,久到侍立的内侍们都屏住了呼吸,不敢稍动。最终,他缓缓放下笔,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众人,望向东南方的天空。没有人看到他的表情,只看到他负在身后的双手,指节握得微微发白。
“传朕旨意。”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极力压抑的沙哑,却异常清晰,“辍朝三日,举国为文正公林弈致哀。命礼部拟定追谥典礼,以王爵之仪,于其清河故里设衣冠冢,立祠祭祀。刊印《格物天工全书》官定版,颁行天下州府县学,定为必读。其生平事迹,由翰林院秉笔直书,入国史立传。”
一连串的命令,打破了御书房的沉寂。这已远远超出了对一般致仕臣子的礼遇,几乎是比照古之圣贤的标准。张承等人躬身领命,心中明白,这既是皇帝对恩师个人的无尽追思,也是帝国对这位影响了时代走向的巨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肯定与历史定位。
几乎与此同时,远在海外的望归之地,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同步进行着追思。没有皇帝的旨意,没有官方的仪式。就在林弈离去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学院的钟声悠扬响起,不疾不徐,传遍整个城镇。
人们自发地汇聚而来,来到学院,来到那棵老银杏树下,来到那株新苗和青石旁。他们手中没有祭品,只有一盏盏自制的、形态各异的灯笼,里面跳动着温暖的烛火。杨云清、桑雅、石坚站在人群之前,没有冗长的悼词,只是由杨云清面向众人,将林弈那“知识用于创造,权力归于制度,人心向于美德”的三句箴言,再次清晰地诵读了一遍。
随后,人们默默地将手中的灯笼,悬挂在树枝上,放置在青石旁,或是轻轻推向海面。万千灯火,如同地上的星河,与天穹的明月繁星交相辉映,照亮了每个人肃穆而坚定的脸庞。这不是哀悼,而是承诺,是对其所开创道路的确认与接续。
自此,林弈这个名字,开始超越现实,步入传说。
在中原,官方史书的立传,皇帝的超规格追悼,以及《格物天工全书》伴随技术革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得林弈的形象迅速被神化。他寒窗苦读的坚韧,朝堂博弈的智慧,急流勇退的洒脱,尤其是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海外仙踪,都成了说书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茶馆酒肆间,甚至开始流传他乃是星宿下凡,功成身退后回归天界的种种神话版本。他的学说,尤其是“格物致用”的思想,从曾经的“奇技淫巧”一跃成为显学,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甚至因其“经世”实效而更受务实官员与士子的推崇。“文正”这个谥号,也因其一生行迹的契合,被公认为人臣极致荣宠的象征。
而在望归之地及其影响所及的海外区域,林弈的形象则更近乎于“圣师”与“先贤”。他的话语被记录下来,称为《林氏遗训》或《银杏语录》,在各地传抄。他的治理模式——“共理制”,被许多新兴的聚落视为理想蓝图加以借鉴。那座望归学院,成了海外求知的圣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学子。他的形象没有被神化,反而更加血肉丰满,是关于智慧、谦逊、创造与爱的具象化存在。
有趣的是,无论在中原的神话里,还是在海外的传说中,他与妻子王芸相携一生、最终同日而眠的故事,都成为了忠贞不渝爱情的千古佳话,为这刚毅的史诗,添上了一抹最温柔的底色。
许多年后,一位从中原游历至望归学院的老学者,站在那棵已亭亭如盖的银杏树下,抚摸着那块被岁月磨砺得光滑温润的青石,对陪同的学院弟子感慨道:
“文正公其人,已非凡尘俗骨可论。在帝国,他是定鼎的良相,是格物的宗师,是功成弗居的神人;在此地,他是开拓的先导,是传道的圣师,是共理的奠基者。一身而兼两极,名动朝野而身隐海外,学说被奉为圭臬而本人拒受王爵……千古以来,能有几人?”
那弟子望着枝叶间洒落的阳光,平静地回答:“先生曾言,他不过是一介探路之人。帝国与望归,如同镜之两面,映照的是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路径不同罢了。后世如何评说,他并不在意。他只希望,知识能创造,权力有约束,人心存美德。”
老学者闻言,默然良久,最终对着青石深深一揖。
历史的尘埃落定,传奇已然铸就。林弈这个名字,连同他的学说、他的理想、他与妻子跨越生死的深情,彻底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融入了文明的记忆长河,成为一颗永不陨落的星辰,照耀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他的故事,也终于在无数传颂与诠释中,完成了从人到传说,再到精神象征的最终升华,奠定了其无可动摇的千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