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的京郊乡村,寒风裹着枯叶在土路上打转,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未化的霜花,透着刺骨的冷。可李家村的晒谷场上,却热闹得像开了春 —— 苏软桃带着江南药膳学堂的五名传承班学员,推着三辆 “药膳教学车” 停在场上,车身上贴着 “暖膳下乡,情系乡邻” 的红绸,车厢里装满了生姜、红枣、虾皮、羊肉,还有印着大字的 “家常药膳食谱”。
“软桃姑娘来啦!” 村口的王阿婆拄着拐杖,领着一群老人孩子围过来,她上次在朱雀街社区听过公益课,知道软桃的药膳暖身,这次特意提前在晒谷场支了灶台,还烧好了热水。
“阿婆,让您费心了。” 软桃笑着上前扶住她,伸手拂去她肩上的霜花,“今天咱们教大家做两道暖冬膳 —— 生姜羊肉粥驱寒,萝卜虾皮汤补营养,材料都给大家准备好了,学完还能把食材包带回家。”
学员周明率先打开教学车的抽屉,拿出提前切好的羊肉块:“大家看,选羊肉要选后腿肉,肥瘦相间,切的时候顺着纹理,煮出来才不柴。” 他一边说,一边把羊肉分给围过来的村民,有个年轻媳妇好奇地摸了摸:“以前总觉得羊肉腥,不知道怎么煮才好吃。”
“别急,一会儿教您去腥味的法子。” 软桃笑着接过话,往大砂锅里倒了提前泡好的小米,“先把小米煮开花,再放羊肉,这样粥更绵密,羊肉也能煮透。” 她往锅里加了几片生姜,“生姜不仅驱寒,还能去羊肉的腥味,咱们乡下生姜多,以后煮肉都能放几片。”
村民们围在灶台边,看得认真。李大爷蹲在灶前帮忙烧火,柴火噼啪作响,很快就把砂锅煮得冒了热气。软桃时不时用勺子搅一搅粥底,防止糊锅:“煮小米粥要勤搅,尤其是快开花的时候,不然锅底容易粘。”
另一边,学员林小夏在教大家做萝卜虾皮汤。她把白萝卜切成细丝,放进沸水锅里焯了一下:“萝卜焯水能去涩味,吃起来更甜。” 然后往锅里加了清水,放入虾皮,“虾皮不用多,一小把就够提鲜,咱们乡下河里也有虾,晒成干就能用,省钱还鲜。”
有个独居的张爷爷站在人群外,看着热闹却没上前,软桃注意到他,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生姜羊肉粥走过去:“爷爷,天这么冷,喝碗粥暖暖身子吧。” 张爷爷愣了一下,接过粥碗,手有点抖 —— 他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就他一个人,冬天常冷得吃不上热饭。
“姑娘,这粥真暖。” 张爷爷喝了一口,热气从喉咙暖到心口,眼眶有点红,“比我自己煮的红薯粥香多了,还不腥。” 软桃笑着说:“您要是喜欢,我教您做,很简单,家里的小锅就能煮。” 她蹲在张爷爷身边,用树枝在地上画步骤:“先煮小米,再放羊肉和生姜,煮半个时辰就行,要是觉得淡,加点盐就行。”
萧璟渊虽然没跟来,却提前协调了官府,送来了两车棉衣和棉被,让学员们分发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周明帮张爷爷穿上新棉衣,笑着说:“爷爷,这棉衣暖和,冬天再也不怕冷了。” 张爷爷摸着棉衣的棉花,哽咽着说:“谢谢你们,比亲人还贴心。”
直到傍晚,暖膳教学才结束。村民们手里都提着软桃送的 “暖膳食材包”,包里有生姜、红枣、虾皮,还有一张大字食谱。王阿婆拉着软桃的手说:“姑娘,下次还来啊,我们还想学制药膳,给家里人补补。”
回去的路上,学员林小夏坐在马车上,看着手里的 “公益日记”,上面记着张爷爷的话,还有自己画的灶台草图:“苏姑娘,以后我想多来乡下教药膳,能帮到大家,比在店里煮膳还开心。”
软桃点点头,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乡村,心里满是温情:“这就是公益课的意义啊,把药膳的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让每个人都能吃到热乎的饭,感受到被惦记的温暖。” 她拿出笔,在日记上补充:“今日下乡,见张爷爷喝粥时的笑,便知所有奔波都值得。药膳不止是手艺,更是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