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京郊乡村,麦浪滚滚,空气里满是麦香。一辆 “药膳教学车” 停在村口的打谷场上,车身上画着江南的桃花和乡村的麦田,车斗里装着新鲜的荠菜、生姜、鸡蛋,还有大字版的食谱,王小丫和李石头正忙着搬桌子、摆灶台,准备给村民们上 “田园药膳课”。
这是苏软桃的主意 —— 之前公益课在京城社区开展时,她发现京郊乡村的百姓更需要实用的药膳知识,比如用田间常见的野菜做膳,用自家养的鸡、鸭补身,还需要学食材储存技巧,应对冬天食材少的问题。于是她和萧璟渊商量,用马车改装成 “药膳教学车”,带着学员下乡,走到哪教到哪。
“阿婆,您慢点,这边有凳子!” 软桃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走到桌边坐下,老妇人手里拿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挖的荠菜,笑着说 “姑娘,这是我早上在田里挖的,新鲜着呢,能不能用这个做药膳啊?”
“当然能!” 软桃接过荠菜,展示给村民们看,“这是荠菜,春天到秋天都有,能做荠菜豆腐羹、荠菜鸡蛋饼,清热解腻,还便宜,大家平时在田里就能挖到。”
村民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姑娘,这荠菜怎么洗啊?上面有泥,洗不干净怎么办?”“做羹的时候要不要放糖啊?我们家孩子不爱吃甜的。”
软桃耐心解答,拿起一把荠菜,教大家清洗:“荠菜根部的泥多,要先泡在水里一刻钟,然后用小刷子刷根部,叶子上的泥轻轻搓就行,不用太用力,免得把叶子搓烂。”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李石头则帮着把泡好的荠菜分给村民,让大家亲手试试。
接下来教做 “荠菜豆腐羹”,软桃在灶台上架起砂锅,倒入清水,烧开后放入切好的豆腐块:“豆腐要切小块,煮三分钟,然后放荠菜,加少许盐、香油,不用放糖,这样更鲜,孩子也爱吃。”
村民们看得认真,有个年轻的母亲拿出手机,把步骤拍下来,说 “我家孩子总挑食,回去给他做这个羹,说不定他会吃”。旁边的老农则凑到灶台边,看着软桃调整火候,小声问 “姑娘,火大了会怎么样啊?我在家煮东西总煮糊”。
“火大了豆腐会煮老,荠菜也会煮烂,” 软桃笑着说,“您看,火苗刚好舔到砂锅底,这样的火就刚好,煮出来的羹又鲜又嫩。”
除了做羹,软桃还教大家 “食材储存技巧”:“夏天野菜多,吃不完的可以洗干净,用开水焯一下,挤干水分,装在袋子里冻起来,冬天拿出来做汤,和新鲜的一样鲜;还可以腌咸菜,用盐腌荠菜、萝卜,冬天配粥吃,开胃又下饭。”
王小丫在旁边帮着演示腌制咸菜,教大家放盐的比例:“十斤菜放一斤盐,揉匀后放在坛子里,密封好,半个月就能吃了,吃的时候洗一下,拌点香油,特别好吃。”
中午的时候,“荠菜豆腐羹” 煮好了,软桃给村民们每人盛了一碗,大家尝了一口,纷纷称赞:“鲜!比我家煮的青菜汤鲜多了!”“这个羹简单,回家就能做,不用买贵的食材。”
那个年轻的母亲喂孩子吃了一口,孩子眼睛一亮,主动张开嘴要 “还要吃”,母亲笑着说 “姑娘,太谢谢你了!我家孩子终于肯吃蔬菜了!”
老农也端着碗,吃得开心:“以前不知道野菜还能这么好吃,以后我天天去田里挖荠菜,给老伴做羹吃,她总说没胃口,吃这个肯定好。”
下午,软桃和学员们又教大家做 “党参鸡汤”—— 用自家养的土鸡,加少许党参、红枣,慢炖一个时辰,补气血,适合老人和孩子。村民们跟着学,有的还回家抓了鸡,现场跟着做,打谷场上满是鸡汤的香气。
夕阳西下,“药膳教学车” 要离开了,村民们围着软桃,手里拿着刚煮好的鸡蛋、新摘的桃子,非要让她带上:“姑娘,你们来教我们做药膳,辛苦了,这点东西你拿着,尝尝我们乡村的味道。”
软桃推辞不过,收下了几个桃子,笑着说:“我们下个月还来,教大家做‘萝卜虾皮汤’‘小米红枣粥’,都是简单又补身的药膳,大家有什么想学制的,也可以告诉我们。”
坐在马车上,王小丫看着手里村民送的鸡蛋,笑着说:“姑娘,下乡教课虽然累,但是看到大家这么开心,觉得特别值,比在学堂教课更有成就感。”
软桃点点头,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乡村,心里满是温暖:“公益课就是要接地气,要让大家觉得‘药膳不是贵东西,家常食材就能做’,这样才能真正帮到大家。以后我们还要去更多乡村,让更多村民学到实用的药膳知识,让大家都能吃得健康、吃得开心。”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麦浪翻滚,夕阳的余晖洒在车身上,画着桃花和麦田的车斗,像一座移动的 “温暖驿站”,带着江南药膳的初心,把实用和温暖,送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