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江南,雨水淅淅沥沥,杭州总院的典籍陈列室里,苏软桃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江南药膳集》的西域融合篇初稿,桌上散落着西域的葡萄干、杏仁,还有一张西域使者送来的 “西域食材地图”,上面标注着西域常见的食材和用法。
“这个‘西域版当归羊肉汤’,用葡萄干替代部分红枣,会不会太甜?” 软桃自言自语,拿起一颗葡萄干放进嘴里,细细品味 —— 西域葡萄干比江南红枣的甜度更浓,还带着点果香,她想了想,在初稿上写 “葡萄干用量减半,加少许胡椒中和甜度,更适配西域偏辛辣的口味”。
这是《江南药膳集》的第三次加印,软桃特意新增了 “西域融合篇”,收录了 10 道跨域药膳,既有 “葡萄干莲子羹”“杏仁豆腐羹” 这类用西域食材改造的经典膳,也有 “辣炒羊肉”(结合西域偏爱辛辣的口味)这类创新膳,每一道都附了 “西域食材替代方案”“地域口味调整建议”,还有西域使者的食用反馈,比如 “这道羹在西域很受欢迎,百姓说‘像喝到了江南的春天’”。
萧璟渊走进来,手里拿着刚画好的封面设计图:“你看看这个封面,蓝底绣了江南的桃花和西域的葡萄,既有融合感,又能看出是咱们的药膳集,工匠说下周就能做好样本。”
软桃接过设计图,蓝色的封面上,粉色的桃花和紫色的葡萄缠绕在一起,旁边用汉、西域两种文字写着 “江南药膳集”,既美观又有意义。“太好看了!” 软桃笑着说,“这样西域的百姓看到封面,就知道这是融合了两地味道的药膳集,肯定会更愿意学。”
“我已经联系了江南印书馆,他们说这次加印 5000 本,会优先送到西域、洛阳、扬州还有杭州的分店,” 萧璟渊坐在她身边,帮她整理桌上的初稿,“对了,西域使者来信说,他们那边的商户想批量订购,用来教更多西域人做药膳,咱们可以多印一些,通过西域商队运过去。”
软桃点点头,拿起笔,在 “杏仁豆腐羹” 的备注里补充:“西域杏仁颗粒较大,建议磨成粉后使用,口感更细腻”—— 这是西域弟子在总院深造时提的建议,她怕西域百姓操作时遇到困难,特意加上。
一周后,《江南药膳集》加印本的样本送到了杭州总院。软桃拆开包装,拿起一本,封面的桃花和葡萄绣得栩栩如生,内页的西域融合篇里,还配了西域食材的插图,比如葡萄干、杏仁的样子,方便读者辨认。
“姑娘,洛阳分店的林阿妹来信了,说想要 100 本加印本,分给分店的伙计和常来的老客,” 春杏走进来,手里拿着书信,“周虎也说,杭州的百姓听说加印本有西域药膳,都来问什么时候能买到。”
软桃笑着说:“让印书馆先给洛阳、扬州分店各送 200 本,杭州总院留 500 本,剩下的一部分给西域,一部分放在京城桃记的总店,让想买的客人都能买到。”
几天后,林阿妹从洛阳发来消息,说加印本很受欢迎,有位西域来的商人买了 10 本,说要带回西域给家人;周虎也说,杭州的老客拿着加印本,在总院的体验区跟着学做 “葡萄干莲子羹”,做得有模有样,还说 “没想到江南药膳和西域食材能这么配”。
软桃拿着消息,走到典籍陈列室,把加印本放进展柜,和第一版、第二版放在一起。从第一版的简装本,只有江南的基础药膳;到第二版加了学堂教学案例;再到第三版融入西域元素,《江南药膳集》的每一次加印,都记录着江南药膳的成长和传播。
萧璟渊从后面走来,轻轻抱住她:“以后还会有第四版、第五版,说不定还会有漠北篇、岭南篇,让江南药膳和更多地方的味道融合,传得更远。”
软桃靠在他怀里,看着展柜里的典籍,心里满是期待:“是啊,娘以前总说‘好味道能跨越山水’,现在我信了。以后不管是西域的葡萄干,还是漠北的羊肉,只要能做出温暖的药膳,我都想把它们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药膳不仅是食物,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
窗外的雨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展柜的典籍上,封面的桃花和葡萄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软桃知道,《江南药膳集》的加印,不是结束,而是江南药膳跨域传播的新开始 —— 以后会有更多人,因为这本书,吃到江南的暖,尝到西域的甜,在不同的地域里,感受同一份用心做膳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