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杭州的空气里还裹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旧馆西侧的 “江南药膳总院” 前,挂着两串红灯笼,灯笼上绣的桃花纹和旧馆当年的样式一模一样。苏软桃站在木门旁,指尖拂过门板上的荷花雕纹 —— 这是工匠按她记忆里母亲旧馆的木门复刻的,连雕纹的深浅都分毫不差,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站在旧馆门口等母亲煮好当归羊肉汤的日子。
“软桃!我们来啦!” 街口传来熟悉的声音,张阿婆拄着拐杖,在王大叔的搀扶下走来,身后跟着一群江南旧邻 —— 有当年常来旧馆喝汤的李伯,有卖药材的吴掌柜,还有小时候和软桃一起在田埂上采荠菜的林小妹,大家手里都提着小篮子,装着江南的春笋、新采的茶叶,满脸笑意。
“阿婆,快进来坐!” 软桃赶紧迎上去,扶住张阿婆的胳膊,“总院刚煮好您爱喝的莲子百合羹,还是按您教我娘的方子做的,一点糖都没放。”
张阿婆走进总院,眼睛一下子亮了 —— 正厅的灶台是砖石砌的,和旧馆的灶台一模一样,灶台上摆着个青瓷碗,是软桃从旧馆借来的母亲常用的物件;墙面挂着母亲的旧照片,照片里的母亲站在灶台前,笑得温柔;旁边的展柜里,放着母亲的手写食谱复刻本,字迹娟秀,旁边还附了软桃的笔记,写着 “这是娘煮当归羊肉汤的火候秘诀,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一个时辰”。
“跟当年的旧馆一模一样啊……” 张阿婆摸着灶台,眼眶泛红,“要是你娘还在,看到这个总院,肯定会很开心。”
萧璟渊从后面走来,手里拿着刚泡好的龙井茶,递给旧邻们:“大家快坐,软桃特意让厨房准备了‘旧馆复刻套餐’,有当归羊肉汤、春笋虾饺,都是按旧馆的老方子做的,大家尝尝,看看是不是当年的味道。”
正说着,江南药膳学堂的学员们也到了 —— 王小丫、李石头、林晓月带着二十多个学员,手里捧着学堂的结业证书,想在总院留个纪念。李石头看着展柜里的《江南药膳集》各版本,从第一版的简装本,到加了西域融合篇的第三版,忍不住说:“姑娘,从学堂到总院,咱们的药膳真的传得越来越远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软桃笑着说,“走,咱们去体验区,我教你们做旧馆的春笋虾饺,这是我娘最拿手的点心。”
体验区的灶台前,软桃拿起春笋,教大家处理:“春笋要选尖部发紫的,剥壳后切成小丁,用开水焯一刻钟去涩,然后加少许盐、香油拌匀,这样馅料才鲜。”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王小丫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下来,林晓月则用手机拍下来,说 “回去要教给新学员”。
午餐时,旧邻和学员们围坐在餐桌旁,品尝 “旧馆复刻套餐”。李伯喝了一口当归羊肉汤,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笑着说:“就是这个味道!当年你娘煮的汤,就是这个鲜劲,一点都没变。”
林小妹咬了一口春笋虾饺,馅料里的春笋脆嫩,虾仁鲜美,忍不住说:“软桃姐,我小时候总来旧馆蹭虾饺吃,你娘总说‘小妹多吃点,长身体’,现在吃这个虾饺,就像回到小时候一样。”
软桃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心里满是温暖。萧璟渊坐在她身边,轻声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回家’的感觉吧?有旧邻,有学员,有熟悉的味道,有娘的影子。”
软桃点点头,靠在他肩上:“是啊,这就是我想要的总院 —— 不仅是传承药膳的地方,更是能让大家想起家的地方。”
试营当天,总院的客人络绎不绝,有来寻旧味的江南人,有来学药膳的外地人,还有特意从京城赶来的御厨张师傅,他尝了当归羊肉汤后,笑着说:“软桃,这汤比宫廷的御膳还多了份温情,总院能把旧馆的魂留住,比什么都重要。”
夕阳西下,旧邻和学员们渐渐散去,张阿婆临走时,塞给软桃一个布包,里面是她绣的桃花绢帕:“给念桃的,让孩子知道,他的根在江南,在这个总院里。”
软桃握着绢帕,看着总院的红灯笼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映着灶台、照片、食谱,心里满是笃定 —— 杭州总院,不仅是母亲药膳梦的延续,更是江南药膳的新起点,以后会有更多人在这里吃到家的味道,学到用心做膳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