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关掉邮件界面,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两下。系统日志显示双线战场的模拟数据已经归档,训练场的设备也完成了夜间维护检测。他站起身,走向主控台,调出技能模块的最新测试报告。
屏幕上,“疾风之影”的冷却时间、能量消耗曲线和持续时长都标成了黄色。这个新技能虽然能大幅提升移动速度和闪避能力,但对体力的负担很大。之前几次模拟战中,有队员刚冲进敌阵就因为后续动作跟不上被反杀。
他点了几个指令,把数据同步到团队共享面板。第二天一早,训练厅的投影亮起,所有队员围在战术区前。
“今天不打常规对抗。”沈逸站在前面,“我们试新技能。”
林悦抬头问:“要怎么练?”
“内部赛。”他说,“红蓝两队,规则不变,但每人至少用一次‘疾风之影’,用完必须提交触发时间和前后三秒的操作记录。”
有人举手:“要是没机会呢?”
“那就创造机会。”沈逸看着他们,“我不是让你们乱冲。这个技能不是保命用的,也不是秀操作的。它只有一个作用——打破僵局。”
训练厅安静了几秒。
林悦点点头:“我明白了,关键时刻才用。”
“对。”沈逸打开地图,“比如团战压不上输出的时候,比如侧翼没人牵制的时候,再比如需要快速抢点但对方卡住路线的时候。这些才是时机。”
分组很快完成。比赛开始后,双方打得谨慎。前五分钟都没有人启动技能。
直到第八分钟,红方边路选手抓住蓝方集火中路的机会,从野区绕后,在距离敌方后排三十米的位置激活了“疾风之影”。他的角色瞬间提速,穿过视野盲区,直插后排,逼得对方治疗位交出闪现。
队友趁机推进,拿下第一波团战胜利。
训练厅响起一阵掌声。林悦忍不住叫了一声:“刚才那一下太快了!”
那人落地后还想追击,但速度已经回落。蓝方三人立刻调头围剿,几下就把他打掉了。
沈逸没有鼓掌。他在回放界面上框出三个时间节点:技能启动前、突进途中、被集火瞬间。
“看到了吗?”他对全场说,“你冲进去的时候,队友还在等信号。你死了以后,正面压力反而更大。”
那人摘下头盔:“可我打乱了他们的阵型。”
“是。”沈逸点头,“但也只乱了三秒。你用了百分之四十的体力换一个残血,值不值?”
没人回答。
“这不是个人战。”他说,“这是团队节奏。技能释放不是看你多帅,而是看整个局势有没有因为你变得有利。”
他走到战术板前,画出三种情况。
“第一种,敌方压阵,你们被打得抬不起头。这时候冲进去等于送死。正确的做法是先拉扯,等他们技能交得差不多了再动。”
“第二种,你们有机会开团,但缺一个人切后排。这时候‘疾风之影’就是钥匙,谁用都行,但必须配合大招衔接。”
“第三种,残局收割。对方只剩两个残血,分散跑路。这时候不用犹豫,直接开,抢人头、抢资源,一锤定音。”
说完,他启动策略模拟空间,导入刚才的比赛数据。系统生成三个相似场景,分别演示最优解法。
第一场,选手等到敌方控制技能全部释放后才切入,成功击杀两人。
第二场,突击手提前和队友沟通,在技能开启的同时,中路大招收尾,形成完美配合。
第三场,残局追击,一人开技能连追两条线,完成双杀。
“看到了吗?”沈逸关闭模拟,“同样的技能,时机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队员们低头记笔记。
“再来一轮。”他说,“这次每个人用技能之前,先报目标和预期效果。赛后由队友评分,满分十分,低于六分就算失败。”
第二次对抗开始。
这一次节奏明显变了。有人想强行突进,被队友语音拦下。也有人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配合队友打出bo。
林悦作为辅助位,在一波防守反击中,突然从高地边缘启动技能,绕到敌方刺客身后,一套连控打断对方切入节奏,为后排争取了输出时间。
她自己没杀人,但她那一段位移改变了战局。
结束时,沈逸调出评分表。平均分比上一轮高了两点三。
“进步了。”他说,“但还不够稳定。”
他把所有失误案例汇总,标记出共性问题:过早使用、脱离协作、误判形势。
然后一条条写进训练手册,上传系统自动归类为“新技能应用规范”。
傍晚,最后一组演练结束。队员们陆续离开训练厅去吃饭。林悦留下来整理数据表格。
沈逸坐在控制台前,把今天的录像打包存进加密文件夹。标题写着:“疾风之影 - 实战初测”。
系统提示音响起,新技能的熟练度更新了。从“初步掌握”变成了“基础熟练”。
他看了眼墙上的日程表。明天上午十点,粉丝见面会筹备会议。
正准备关机,林悦忽然抬头:“你觉得我们能在下一场比赛用这个技能吗?”
沈逸停顿了一下。
“能。”他说,“只要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等。”
林悦笑了笑:“那你得继续盯着他们。”
沈逸没说话,只是重新打开了技能监控面板。一条新的预警信息正在闪烁——某位队员的能量消耗曲线出现异常波动,可能与技能连招顺序有关。
他点开详情,开始逐帧分析操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