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的声音还在耳机里回荡,刘好仃已经调出南区备用通道的完整监控片段。他把时间轴拉长到过去四十八小时,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逐段比对。
“东展厅转角,昨天下午三点十七分,有人用反光钥匙片晃了三下。”他低声念着,标记第一处异常。
“北设备间通风口下方,前天晚上八点零二分,保洁推车的金属边框反射日光灯,节奏不对劲。”第二条被圈出来。
第三条出现在今天上午九点五十六分,位置是西侧样品陈列区上方的玻璃顶棚——一块临时搭设的防尘板边缘,在特定角度下反复折射阳光,频率稳定得不像巧合。
四段视频并排播放,规律清晰浮现:每次反光持续三到五秒,间隔从最初的十五分钟缩短到现在的七分钟,再到现在南区那名男子手中镜片的五秒一次。
这不是意外,也不是某个访客的好奇心作祟。
刘好仃点了根笔,在内部日志里写下:“行为模式具重复性、空间覆盖广、频率递增,目标明确指向传感器响应边界测试。结合竞品近期宣传‘环境扰动识别算法’,初步判定为系统性侦察行动。”
他抬头看了眼主控屏右下角的时间,13:42。距离小李报告不到二十分钟。
耳机轻轻一震,王姐的声音传来:“我刚问过接待组,南区那位‘客户’登记的是空白信息,电话号码查不到归属地。”
“不是真客户。”刘好仃说,“让他们继续正常讲解,别打草惊蛇。等会儿你安排个老引导员去接替现场,动作自然点。”
“明白。”王姐顿了顿,“这帮人还真是步步为营啊。”
“他们要的不是一次故障,”刘好仃盯着屏幕,“是要让所有人觉得,我们的系统随时可能出问题。”
话音未落,老陈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工具包,额头上还沾着一点灰。“听说又有新花样?”他站到刘好仃身后,眯眼看着四段视频循环播放,“这节奏……像是在画地图。”
“画我们的盲区图。”刘好仃点头,“他们想找出我们什么时候反应、怎么反应、反应多快。然后拿去当宣传材料,说我们‘被动防御’‘靠补丁撑场面’。”
老陈哼了一声:“那咱们干脆把所有滤波罩全亮出来,贴个标签写‘此处有高科技’?”
“不行。”王姐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太像心虚了。越强调,别人越觉得你怕被挑毛病。”
刘好仃没说话,而是打开共享面板,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打了四个字:“应对策略”。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墙不够厚,”他一边打字一边说,“是外面的人看不见墙,还以为我们在搭纸房子。”
“所以得让他们亲眼看见?”老陈问。
“不光看见,还得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刘好仃敲下第一行内容:“技术透明化,但不主动解释。”
他接着写道:“客户参观时,讲解员可在三个节点自然提及防护机制——入口处介绍双层偏振膜,中段说明滤波罩作用原理,结尾邀请现场测试闪光拍照。”
“这叫‘埋线’。”王姐笑了,“听着像无意透露,其实每句话都藏着钩子。”
“还有更关键的。”刘好仃往下拉,写下第二条:“启动‘客户见证计划’。请过去三个月里签单的老客户,带潜在客户来参观。让他们自己说,为什么选我们。”
老陈挠头:“人家愿意来吗?”
“当然。”王姐抢答,“人最信谁?不是销售,不是技术员,是和自己处境差不多的同行。一个真实案例,顶十句广告词。”
刘好仃点点头,继续输入第三条:“建立‘动态响应库’,把所有干扰类型编号归档,每季度发布《稳定性年报》,发给合作方和媒体。”
“年报?”老陈愣了,“咱们厂还出报告?”
“为什么不出?”刘好仃笑了笑,“医院每年公布手术成功率,航空公司公开准点率,我们也可以晒拦截率。数据摆在那里,谁还能说我们遮遮掩掩?”
王姐轻拍桌子:“妙啊!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定标准。以后别人提防干扰,就得拿我们的年报当参照。”
三人沉默了几秒,屏幕上那份草案已初具轮廓。
刘好仃最后加上一句话作为总结:“看不见的防线,可验证的安心。”
“这标题好。”王姐立刻回复,“既说了实话,又给了信心。”
老陈也发来消息:“硬件这边我配合,下周起逐步更换新型号传感器,响应速度再提一档。”
刘好仃看着两人的回复,手指在键盘上停了片刻,然后把文档命名保存:“新挑战应对策略草案_v1”,发送至团队共享文件夹。
控制室安静下来。
主控屏上的数据流平稳滚动,各区域信号强度绿线均匀起伏。南区那个举镜子的男人早已离开,监控画面恢复平静。
刘好仃没动,仍坐在主位,目光落在“动态响应库”那一栏构想上。他忽然想起什么,又打开一个新的表格模板,开始设计年报的结构框架。
第一项是“干扰类型统计”,第二项是“平均响应时间”,第三项……
王姐的消息跳出来:“明天晨会,我把见证计划的具体人选列一下。”
老陈紧接着回:“第二批材料四点到货,我先去仓库等着。”
通讯窗口一个个关闭。
刘好仃揉了揉肩膀,视线重新回到主屏。他调出最近一次闪光测试的底层响应曲线,对比今天的反光频率记录,发现系统在高频脉冲下的补偿延迟比上周缩短了0.3秒。
这个数字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但他记下了。
笔尖在便签纸上划出一道短横线,接着写下:“下次升级,目标0.1秒内。”
窗外天色渐暗,厂区灯光依次亮起。控制室里只有设备低鸣和键盘敲击声。
他喝了口凉茶,重新打开策略草案文档,在最后一行加了个备注:
“让客户不再问‘会不会出事’,而是问‘你们是怎么做到一直没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