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刘好仃就站在控制台前敲键盘。屏幕上的波形图安静地滑动着,像一条平稳呼吸的线。他把昨天标记的“十点十五分”事件拉出来重看一遍,放大信号波动那一帧,盯着北侧摄像头的数据流。
老陈提着工具包进来时,看见他还在看回放。
“又来了?”老陈把滤波罩放在桌上,拧开保温杯喝了一口。
“不是又来。”刘好仃头也不抬,“是快来了。今天第一场接待九点半开始,按规律,他们不会错过这个热身机会。”
王姐抱着平板推门进来,发梢还带着晨风的湿气:“我已经让引导员提前二十分钟到岗,双人轮值,小李也安排在展厅后区做辅助记录。”
“遮光布呢?”刘好仃问。
“装好了,窗帘角度调低十五度,反光板收进柜子。”王姐翻了一页,“前台也照你说的,见人就提醒:‘为了展示效果,请勿使用闪光灯拍照’。”
老陈笑了一声:“说得跟安检似的。”
“本来就是安检。”刘好仃站起身,“咱们这不光是卖玻璃,还是卖感觉。谁打乱节奏,谁就是在砸场子。”
三人围到白板前,上面三行字已经被圈出重点:
稳系统
强响应
快联动
刘好仃拿起蓝笔,在“稳系统”下面加了一行:“滤波罩全覆盖,今日完成六台主控设备改装”。
“我负责。”老陈点头。
“强响应”下面补上:“异常速报通道上线试运行,所有现场人员可提交简报”。
“我教小李用平板的时候顺便过了一遍流程。”王姐说,“五分钟内上报,超时自动标黄提醒。”
“最后,”刘好仃在“快联动”旁画了个箭头,“今天十点十五分,不管有没有事,都当实战练一次。”
王姐挑眉:“主动设局?”
“不是设局,是等局。”他说,“敌人喜欢那个时间出手,我们就把那个时间变成我们的主场。”
老陈背上工具包:“那我现在就去换第一台。”
“去吧。”刘好仃看了眼时间,“争取九点前搞定两台,留一台备用机做压力测试。”
王姐留下一份打印好的《异常观察日志》模板,转身去准备引导员晨会。刘好仃一个人留在控制室,把新版本的补偿算法载入测试环境,设定模拟高频闪光脉冲,每三秒一次,持续十分钟。
程序跑起来后,他顺手点开实习生小李昨晚交的日志。只有一行字:“无异常。”后面连个备注都没有。
他皱了皱眉,正要拨内线电话,监控画面突然跳了一下。
不是警报,也不是断流,而是北侧摄像头的画面闪了一帧,像是有人快速划过一道光。
他立刻暂停测试,切到实时回放。
九点零七分,一名客户助理在展窗前举起手机,镜头对准玻璃面,闪光灯“啪”地亮了一下,随即熄灭。动作快得像拍照失误。
但刘好仃知道,这不是失误。
他按下通话键:“王姐,刚才九点零七分,北侧窗口有人用手机闪光拍照,持续不到一秒。”
“收到。”王姐的声音很快从耳机传来,“引导员刚发消息,说是临时想拍张样品图,没意识到会影响系统。”
“影响不大。”老陈也在频道里接话,“滤波罩起了作用,信号波动被压住了,自动补偿没触发。”
刘好仃看着数据流恢复平稳,点了点头:“这次是轻量试探,下次可能就是连环打了。”
他打开共享文档,在“临时观察日志”入口下新增一条备注权限——所有现场工作人员,无论是否参与核心操作,均可通过平板直接提交简短记录,并设为强制弹窗提醒。
五分钟后,小李的消息来了:“刚才看到闪光,但不知道要不要报。”
刘好仃回了一句:“以后凡是你眼睛觉得不对劲的,都记下来。我们不怕多一条信息,只怕漏掉一条。”
王姐走进控制室,手里拿着刚汇总的三场接待反馈:“目前共记录两次微干扰,一次是闪光,一次是阳光反射车窗,都被系统过滤。引导员反应速度还可以,平均上报时间四分十八秒,接近目标。”
“不错。”刘好仃把这两条归类为“已知干扰源案例”,存入《备战手册》v2版,“接下来,我们要让这套机制变成肌肉记忆。”
十点整,最后一台主控设备完成滤波罩加装。老陈擦了擦手:“六台全改完了,下午继续剩下四台。”
“先歇会儿。”刘好仃递给他一瓶水,“真正的考验在十点十五分。”
时间一到,展厅灯光自动切换至演示模式。柔和的光线缓缓铺开,玻璃展板映出流动的光影。
所有人都屏着气。
十点十五分十二秒,一个穿灰夹克的男人走到展窗前,掏出手机,对着玻璃连拍三下,闪光灯接连闪了三次。
这一次,比早上那次更明确,更有节奏。
系统没有报警。
但摄像头捕捉到的动作序列出现轻微延迟,补偿机制启动,灯光切换慢了半拍。
王姐第一时间收到引导员消息:“北区客户助理,第三次闪光后系统有卡顿。”
她立即调取录像,确认行为模式,归档为“蓄意干扰—轻度攻击”。
老陈冲到设备柜检查传感器状态:“滤波罩扛住了七成以上脉冲,剩下的靠算法消化。建议给所有摄像头加第二层偏振膜。”
刘好仃在笔记本上写下:“即日起,所有接待任务前半小时,执行环境清查流程:关反光物、调窗帘、清无关人员。”
他拨通内线:“通知安保,以后展厅外围增加巡逻频次,重点关注手持设备长时间对准展窗的行为。”
王姐更新了排班表,在高风险时段插入两名资深引导员交叉盯场。小李也被安排在角落固定位置,专门负责观察并记录可疑动作。
中午十二点,第一轮实战布防结束。
刘好仃坐在控制台前,把上午的所有数据打包上传,标题命名为:“首次实战响应记录_”。
老陈收拾工具准备去仓库领第二批材料:“下午两点回来,接着改剩下的机器。”
“辛苦。”刘好仃说,“改完这批,咱们再拉一次全流程压力测试。”
王姐整理完《异常速报响应记录表》,发到工作群:“今天一共上报四条异常,三条确认干扰源,响应平均时间四分三十秒。明天目标:压缩到三分以内。”
“可以。”刘好仃点头,“下周起,每周一次模拟对抗演练,由我和老陈设计干扰场景,你们现场应对。”
王姐笑了笑:“你这是要把我们训练成特种兵?”
“不是特种兵。”他抬头看了看监控大屏,“是透明行业的守门人。”
窗外阳光正好,玻璃幕墙反射出淡淡的蓝光。厂区广播响起午休提示音。
刘好仃没动,手指还在键盘上敲着补充说明。他把“建立异常速报通道”这一项从“进行中”划到了“已完成”,然后在下一栏写下:“联动演练,明日启动”。
王姐临走前问他:“下午要不要一起去食堂?”
“不了,我再看一会儿数据。”
她点点头,轻轻带上门。
控制室只剩他一人。屏幕上,信号流依旧平稳跳动,像一条不肯停歇的河。
他端起凉透的茶喝了一口,翻开新一页笔记本,写上:“如果他们下次不用光,用声音呢?”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震动频率会不会触发误判?”
正要起身去翻旧设备档案,耳机里突然传来王姐的声音:“好仃哥,小李刚报上来一条——东侧走廊有人用激光笔照摄像头。”
刘好仃猛地抬头,看向监控画面。